基于正中神經傳導速度觀察電針內關穴抗家兔PPI誘導心肌缺血的實驗研究
本文選題:正中神經傳導速度 切入點:電針 出處:《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摘要】:目的:本課題以測定支配內關穴的正中神經傳導速度作為內關穴針刺信號的量化指標,并基于此正中神經傳導速度,觀察探索電針內關穴抗家兔PPI誘導心肌缺血的保護作用,通過規(guī)范實驗動物的穴位的量化指標來對動物穴位進行準確定位,使針灸實驗動物取得的數據更有說服力和可信度,為臨床提供實驗依據。 方法:本實驗選擇1.5~2.5kg健康成年家兔,用BL-4205生物機能實驗系統記錄其Ⅱ導聯心電圖,將心電圖異常者剔除,將正常家兔(雌雄各半)隨機分為:正常組、模型組、假針刺組、62.5m/s組,41.67m/s組,31.25m/s組,25m/s共7組,每組10只。使用20%的氨基甲酸乙酯5m1/kg經家兔耳緣靜脈注射麻醉,分離正中神經主干,使用BL-4205生物機能實驗系統檢測神經纖維傳導速度。急性缺血造模方法選用耳緣靜脈注射結合持續(xù)滴注PPI的方法。使用BL-4205生物機能實驗系統,同步記錄了家兔Ⅱ導聯心電圖HR.P-R間期、ST段、T波和左室內TLVSP.LVEDP和士dp/dtmax的變化。記錄心電時記錄電極為針形電極刺入家兔四肢皮下,系統參數設置為:時間常數為0.1s,放大器范圍為1mV,掃描速度為125ms/div,濾波為50Hz。記錄左心室內壓時將與PT-100生物血壓傳感器相連的自制內徑為1.5mm聚乙烯心導管插入左心室,系統參數設置為:實驗項目→循環(huán)實驗→血流動力學。使用722型光柵分光光度儀采用比色法測定血清360min時CK-MB.LDH的活力變化。 結果:實驗結果為正常組10s、1min.5min.10min.30min.60min各時間點的HR、P-R間期、ST段、T波波幅、LVSP. LVEDP. dp/dtmax.-dp/dtmax,PPI注射后360min時血清中LDH.CK-MB的活力變化與模型組10s.1min.5min.10min.30min.60min各時間點HR、P-R間期、ST段、T波波幅、LVSP.LVEDP.+dp/dtmax.-dp/dtmax,PPI注射后360min時血清中LDH.CK-MB的活力變化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數據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用耳緣靜脈注射結合持續(xù)滴注PPI的方法可以成功復制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假針刺組10s.1min.5min.10min.30min.60min各時間點HR.P-R間期、ST段、T波波幅、LVSP.LVEDP.+dp/dtmax.-dp/dtmax,PPI注射后360min時血清中的LDH、CK-MB的活力變化與模型組10s、11min、5min、10min、30min、60min各時間點H R、P-R間期、ST段、T波波幅、LVSP、LVEDP、十dp/dtmax.-dp/dtmax,PPI注射后360min時血清中LDH.CK-MB活力變化比較,,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假針刺對心肌缺血無保護作用。治療組中62.50m/s組、31.25m/s組和25.00m/s組10s、I min.5min.10min.30min.60min各時間點HR、P-R間期、ST段、T波波幅、LVSP、LVEDP、+dp/dtmax、-dp/dtmax, PPI注射后360min時血清中LDH、CK-MB的活力變化與模型組10s、1min.5min.10min.30min、60min各時間點HR、P-R間期、ST段、T波波幅、LVSP、 LVEDP、+dp/dtmax、-dp/dtmax, PPI注射后360min時血清中LDH、 CK-MB的活力變化比較,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針刺內關穴神經纖維傳導速度為62.50m/s、31.25m/s、25.00m/s的三類神經纖維興奮對心肌缺血并沒有顯著的保護作用。治療組中41.67m/s組的10s、1min、5min、10min、30min、60min各時間點HR、P-R間期、ST段、T波波幅、LVSP、LVEDP、+dp/dtmax、-dp/dtmax, PPI注射后360min時血清中LDH、CK-MB的活力變化與模型組10s、1min、5min、10min、30min、60min各時間點HR、P-R間期、ST段、T波波幅、LVSP、 LVEDP、+dp/dtmax、-dp/dtmax, PPI注射后360min時血清中LDH、 CK-MB的活力變化比較,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針刺內關穴神經纖維傳導速度為41.67m/s的神經纖維興奮對心肌缺血有顯著的保護作用。 結論: 1.耳緣靜脈注射結合持續(xù)滴注PPI的方法可以成功復制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2.電針內關穴,當正中神經記錄到41.67m/s的纖維傳導速度時,對心肌缺血有顯著的保護作用。 3.電針內關穴,當正中神經記錄到的神經纖維傳導速度分別為62.50m/s、31.25m/s、25.00m/s時,對心肌缺血并沒有顯著的保護作用。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24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欣;劉婧;汪克明;;電針對心肌缺血大鼠下丘腦內單胺類遞質含量的影響[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2 刁利紅,嚴潔;針灸治療冠心病心肌缺血臨床研究概況[J];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3 林亞平;嚴潔;王超;田岳鳳;易受鄉(xiāng);常小榮;;電針內關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大鼠cTnT及bax基因表達的影響[J];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4 王華,張紅星,吳緒平,王亞文,劉又香,涂乾;電針內關對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延髓β-EP含量的影響[J];湖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5 刁利紅;針刺內關穴為主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3年08期
6 馬鐵明;任路;楊旭;岳志軍;白增華;韓紅;;電針特定穴“大陵”“內關”“郄門”對缺血心肌細胞VEGF基因表達影響的對比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7年01期
7 唐相森;腕踝針治療冠心病588例[J];遼寧中醫(yī)雜志;1996年07期
8 胡乃珂,于桂娥,霍金平;針刺內關穴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血液流變學觀察[J];山東中醫(yī)雜志;1997年03期
9 于禮,王天佑;針刺內關穴治療冠心病98例[J];山東中醫(yī)雜志;1999年07期
10 王維庭,孟世榮,李新治,趙福祥;穴位介入法治療冠心病心肌缺血發(fā)作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1994年06期
本文編號:16662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1666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