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性病患者流行病學特征及調查方法學研究
本文關鍵詞:門診性病患者流行病學特征及調查方法學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門診性病患者 流行病學特征 知識 態(tài)度 行為 問卷 心理 生活質量 求醫(yī)行為 調查方法 信度 效度 隨機應答技術
【摘要】: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我國性病(STD)發(fā)病率的持續(xù)快速增長,性病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并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國外有關資料顯示,性病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傳播的重要輔助因素。上海市的性病報告發(fā)病率早在1997年就躍居全國之首,2000年已高達316.59/10萬,因此客觀了解該人群與性病/艾滋病傳播有關的流行病學特征,對制定合理的防控性。滩〉母深A措施尤為必要。 有研究發(fā)現(xiàn)性病患者群體具有低知識知曉率、高不安全性行為發(fā)生率和低安全套使用率等行為特征。受社會歧視、疾病負擔等因素的影響,性病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狀況均會受到影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性病患者是否及時就診,以及是否到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接受規(guī)范治療,不但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與愈后,而且影響防治措施的及時性以及性病疫情的擴散蔓延速度。 性。滩≈R、態(tài)度、行為(KAP)問題屬于涉及個人隱私或利益的敏感問題范疇,用傳統(tǒng)直接詢問的調查方法不可避免地會因為被調查對象不愿回答或不如實回答某些問題而導致無應答偏倚、報告偏倚等,從而難以獲得調查對象可靠的信息數據。為克服傳統(tǒng)調查方法的缺陷,1965年Warner首次提出了隨機應答技術的Warner模型,也稱兩關聯(lián)問題模型;1967年,Simmons又提出了Simmons模型,也稱兩無關聯(lián)問題模型;1969年,Greenberg等提出了三無關聯(lián)問題模型;Greenberg于1971年,對數量特征敏感問題簡單隨機抽樣的調查方法、總體均數的估計進行了研究,并提出數量特征敏感問題無關聯(lián)模型。隨著RRT的不斷改進,該技術現(xiàn)已廣泛運用于未婚少女性行為、中小學生吸煙情況、考試作弊、女性酗酒、男男同性戀人群性行為等各種敏感問題的調查,并均取得了較滿意的結果,結果顯示運用RRT調查得到的敏感問題的陽性概率大多高于常規(guī)調查法得到的陽性概率。但是目前,關于RRT運用于性病患者相關高危態(tài)度和行為等敏感問題的調查效果尚未見報道。 二、研究目的 1.設計一套《性病患者流行病學特征調查問卷》(questionnaire on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patients with STD, QECP-STD),用于了解性病患者的流行病學特征(包括性病相關知識、態(tài)度、高危傳播行為、求醫(yī)行為、就診滿意度、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狀況等),并對問卷的KAP、SCL-90、DLQI三部分的信效度予以評價,為今后在類似人群中進行調查提供真實性依據。 2.對性病患者相關知識、態(tài)度、高危傳播行為、求醫(yī)行為、就診滿意度、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狀況進行評估,并探索其影響因素和影響路徑,提出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干預策略與措施。 3.嘗試運用問卷中相對的不敏感或低敏感的問題對性病患者部分較敏感的高危行為的發(fā)生狀況進行判別預測。 4.運用RRT調查門診性病患者的部分高危態(tài)度和行為,并與傳統(tǒng)匿名自填問卷調查法和匿名訪談調查法的結果進行比較,探討RRT運用于調查該人群此類問題的真實性和可行性。 三、研究方法 1.性病患者流行病學特征調查 在上海市和無錫市選取1所三級綜合性醫(yī)院、1所二級醫(yī)院、1所?漆t(yī)院作為研究現(xiàn)場,對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前來就診的門診性病患者采用系統(tǒng)抽樣方案進行現(xiàn)況調查,獲有效樣本519例,調查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學特征(包括出生日期、性別、戶籍性質、文化程度、社會經濟狀況、職業(yè)、是否確診性病、所患性病類型及病癥階段等)、與性病/艾滋病相關的知識、態(tài)度、高危行為意向和高危行為(包括非婚性行為情況、性伴情況、安全套使用情況等)、求醫(yī)行為(包括求醫(yī)傾向、求醫(yī)過程、不當求醫(yī)行為狀況、轉診經歷、診療花費等)、診療滿意度、心理健康狀況、生活質量狀況等。 2.調查方法學研究 在上海市和無錫市選取1所三級綜合性醫(yī)院、1所二級醫(yī)院、1所?漆t(yī)院作為研究現(xiàn)場,對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前來就診的門診性病患者采用系統(tǒng)抽樣方案進行現(xiàn)況調查,獲有效樣本623例,按簡單隨機化分組方法將納入研究的門診性病患者隨機分為A、B、C、D四組。A組使用兩關聯(lián)問題模型(Warner模型)調查問卷中涉及敏感態(tài)度和行為的二項分類變量,使用數量特征敏感問題無關聯(lián)模型調查數值變量;B組使用兩無關聯(lián)問題模型(Simmons模型)調查問卷中涉及敏感態(tài)度和行為的二項分類變量,使用數量特征敏感問題無關聯(lián)模型調查數值變量;C組:采用“一對一”匿名訪談調查法(簡稱面訪法),由經培訓的調查人員根據調查表內容逐條對被調查者進行“一對一”匿名訪談調查;D組采用匿名自填問卷調查法(簡稱自填法)。各組均現(xiàn)場發(fā)卷,給予充分時間,并當場收卷。 調查內容包括患者基本的人口學特征(性別、戶籍性質、文化程度、年齡、婚姻狀況等),以及較敏感的部分高危態(tài)度和行為問題(是否發(fā)生過婚前性行為、婚外性行為、商業(yè)性行為,是否在懷疑感染性病后發(fā)生性行為,婚前性行為態(tài)度、婚外性行為態(tài)度,非婚性伴數等)。 3.資料整理和分析 問卷經整理后,用Epidata3.02軟件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17.0、SAS9.1和Amos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率和構成比的比較使用x2檢驗,使用Cochran Armitage趨勢檢驗分析率的變化趨勢,正態(tài)分布資料使用t檢驗、方差分析、直線相關回歸等方法進行分析,偏態(tài)分布資料或等級資料使用秩和檢驗、秩相關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此外還采用了多元線性逐步回歸、logistic回歸、通徑分析、判別分析、結構方程模型、RRT模型概率推斷公式等方法進行分析。 四、主要研究結果 1.性病患者以青壯年人群為主,男性、城鎮(zhèn)和已婚患者占絕大多數,性病患者性病知識平均得分為25.41±4.87分,患者對性病的發(fā)生部位、臨床特征性表現(xiàn)、潛伏期的傳染性、自我保護、性病傳播能力、合理用藥、日常生活中的間接傳播途徑和蚊蟲叮咬等部分非傳播途徑的認知率較低。 2.分別只有22.2%和63.0%的患者對發(fā)生婚前性行為和婚外性行為持反對態(tài)度,對婚前性行為和婚外性行為持反對態(tài)度的積極率,男性明顯低于女性患者。影響性病患者總體態(tài)度狀況的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為性病知識得分、性別以及性病史(負向因素),說明通過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有助于在總體上使患者的相關態(tài)度更趨于積極。有75.8%的性病患者發(fā)生過婚前性行為,57.1%的性病患者發(fā)生過婚外性行為,77.5%的被調查患者有過兩個及以上的性伴。影響性病患者總體高危行為狀況的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為性別(負向因素)、婚姻狀況、年齡(負向因素)、非婚性行為態(tài)度得分(負向因素)、性病史、個人月收入等。 3.患者SCL-90總均分為136.19±40.25,其中抑郁、焦慮、精神病性、SCL-90均分高于中國成年人常模(2006),其中女性患者的抑郁、焦慮癥狀更為嚴重;年齡與SCL-90總分呈負相關;典型臨床癥狀期的患者除敵對因子與發(fā)病初期無差別外,其余因子得分均高于其他臨床階段(P均0.05);不同病種間的SCL-90總分有差異,生殖器皰疹和梅毒患者心理健康狀況相對較差。 性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受到較大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性生活、治療、工作學習、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生活質量受到重度及以上影響的占43.2%,DLQI總均分為9.96+6.14,總體生活質量不及痤瘡、白癜風等皮膚病患者;年齡和DLQI總分間呈負相關關系;除性生活和治療兩個維度外,處于典型臨床癥狀期的患者得分均高于其他階段;女性患者的生活質量低于男性,未婚患者低于已婚患者,年紀較輕的患者低于年紀較大的患者;不同病種間的DLQI總分有差異,生殖器皰疹和淋病患者的總體生活質量相對較低。 患者的SCL-90總分、各因子得分與DLQI總分之間呈不完全正相關關系,多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患者的精神病性、睡眠和飲食、抑郁、偏執(zhí)等心理癥狀越嚴重,DLQI總分越高。通徑分析顯示患者總體生活質量的直接影響因素包括年齡、癥狀數量、性病認知狀況、心理健康狀況等,間接影響因素包括戶籍性質、年齡、癥狀數量、文化程度、性病認知狀況等。 4.門診性病患者存在著相當比例的不當求醫(yī)行為,就診延誤率達51.4%,平均首次就診間隔時間為8天;僅有69.0%的患者通知固定性伴,有34.8%的患者的固定性伴未共同診治:25.8%的患者有未經診斷而自行用藥治療性病的經歷;8.7%的患者曾去過非正規(guī)機構診治性;9.2%的患者曾去過無證藥店購買治療性病的藥物。影響患者產生各類不當求醫(yī)行為的因素包括性別、性病認知狀況、戶籍性質、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自報感染途徑、與就診醫(yī)院的距離等。 5. Warner模型和Simmons模型在調查與傳統(tǒng)道德觀念和法制規(guī)范相悖的婚外性行為、商業(yè)性行為、對婚外性行為的態(tài)度等高敏感問題時獲得了更高的陽性率,數量特征敏感問題無關聯(lián)模型估計患者的非婚性伴數也得到了高于傳統(tǒng)的面訪法和自填法的結果,說明RRT有效保護了性病患者的隱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報告偏倚,提高了在調查高敏感問題時研究的效度水平。 兩種RRT模型的可接受度尚可,但仍有待通過進一步簡化抽樣和隨機應答過程加以改善,調查獲得了較高的問卷有效率,說明訪問過程中的可行性較好。 本研究構建的已婚患者婚外性行為判別分析預測模型、性病患者商業(yè)性行為判別分析預測模型以及婚前性行為的判別分析預測模型均被驗證有效。 五、結論與建議 1.農村、已婚、年紀較長、文化程度較低、月收入水平較低的患者的總體性病認知水平相對較低,應作為性病防治知識宣教的重點干預人群,可通過增加一些對他們可及性較強的渠道,如廣播電視、社區(qū)醫(yī)生免費咨詢等形式設計有針對性的干預活動。 2.性病相關態(tài)度干預的重點人群是男性、農村、文化程度較低、非由配偶感染的患者以及有性病史的患者。對性病患者高危行為的干預同樣應結合不同特征患者在知識、態(tài)度、行為上的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如加強對年紀較輕、文化程度較高的大學生群體、未婚城鎮(zhèn)青年、收入水平較高的未婚職業(yè)人群開展相關的安全性行為和自我保護技能教育,在農村、年紀較長、文化程度較低、收入水平較低等認知薄弱的群體中,不僅應加強對正確使用安全套的技能培訓,還應引導他們識別和選擇安全的醫(yī)療行為。 3.在對性病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應同步進行心理健康篩查和生活質量評估、心理干預以及改善生活質量的知識和技能培訓,可結合年齡、性別、婚姻狀況、疾病種類、病癥階段等因素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計劃。 4.性病防治知識的普及、提高性病醫(yī)療服務的可及性是改善患者就診延誤現(xiàn)象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促進性伴通知和固定性伴同治的重點應為男性患者(特別是通過非婚性行為導致感染的男性患者)和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建議進行針對性心理咨詢和干預,并提高他們進行性伴通知的意識和技巧:建議衛(wèi)生行政部門加強對城鎮(zhèn)地區(qū)性病治療處方藥物銷售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督管理以及關于規(guī)范用藥的宣傳教育,加強對農村地區(qū)性病診療機構的監(jiān)督管理。 5.RRT有效保護了患者隱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報告偏倚,在調查性病患者的高度敏感問題時,值得嘗試。構建判別分析模型,用問卷中的不敏感或低敏感問題預測高敏感問題,具有很好的真實性和可行性,是難以實施RRT時的一種良好選擇。
【關鍵詞】:門診性病患者 流行病學特征 知識 態(tài)度 行為 問卷 心理 生活質量 求醫(yī)行為 調查方法 信度 效度 隨機應答技術
【學位授予單位】:復旦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181.3;R759
【目錄】:
- 中文摘要5-10
- ABSTRACT10-16
- 中英文縮略語表16-17
- 前言17-29
- 一、研究的背景和理論基礎17-24
- 二、理論框架24-29
- 第一部分 研究設計29-49
- 一、研究目的29
- 二、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29-33
- 三、調查問卷的制作和內容33-38
- 四、調查問卷的信效度評價38-49
- 第二部分 門診性病患者相關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特征49-86
- 一、對象和方法49-50
- 二、結果50-79
- 三、討論79-85
- 四、結論85-86
- 第三部分 門診性病患者心理健康與生活質量狀況特征86-100
- 一、對象和方法86-87
- 二、結果87-96
- 三、討論96-99
- 四、結論99-100
- 第四部分 門診性病患者求醫(yī)行為及診療滿意度特征100-123
- 一、對象和方法100-101
- 二、結果101-118
- 三、討論118-121
- 四、結論121-123
- 第五部分 性病患者流行病學特征調查的方法學研究123-146
- 一、對象和方法123-124
- 二、結果124-140
- 三、討論140-145
- 四、結論145-146
- 全文總結146-147
- 參考文獻147-155
- 致謝155-156
- 綜述156-165
- 參考文獻161-165
- 附錄165-17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伍顯明,張云,張家確;性病門診患者求醫(yī)行為、防病意識及對診療服務意見的調查分析[J];海峽預防醫(yī)學雜志;2004年04期
2 徐剛;徐金華;陸小年;施榕;蔡泳;;兩種方式調查性病患者相關知識、態(tài)度、行為的信度、效度評價[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0年12期
3 李燦;辛玲;;調查問卷中的敏感性問題設計研究[J];經濟師;2007年01期
4 王春平,王汝芬,陳祥華;醫(yī)學定性敏感性問題的研究方法及評價[J];中國醫(yī)院統(tǒng)計;2005年02期
5 杜文玉;;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西南軍醫(yī);2011年03期
6 顧昌林;性病患者與精神焦慮調查分析[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0年02期
7 劉敏,丁賢彬,錢天學;重慶市388例性病門診就診者艾滋病監(jiān)測分析[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5年01期
8 張敏;汪盛;張誼芝;劉宏杰;黎靜宜;;幾種常見皮膚病和性病患者生活質量的研究[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7年02期
9 李騰蛟;安金剛;;DLQI測量尋常型痤瘡及白癜風患者生活質量的研究[J];皮膚病與性病;2011年03期
10 徐剛;蔡泳;陸小年;施榕;;門診性病患者相關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特征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年08期
,本文編號:6566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liuxingb/656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