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桿菌O157的分子流行病學調(diào)查和毒力因子研究
本文關鍵詞:大腸桿菌O157的分子流行病學調(diào)查和毒力因子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大腸桿菌O157:H7是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的主要血清型,是一種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人類感染后會引起輕度腹瀉、出血性腸炎(HC)、溶血性尿毒綜合癥(HUS)和血栓形成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等病癥,嚴重時會導致死亡。自從1982年首次在美國發(fā)現(xiàn)該菌以來,國內(nèi)外多個國家和省市都有過EHEC O157:H7流行和爆發(fā),目前已成為世界公共衛(wèi)生組織和食品安全組織關注的熱點問題。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上海及周邊地區(qū)EHEC O157:H7的流行情況,也為了給本實驗室在研究EHEC O157:H7方面建立平臺,為今后的應用研究和致病機理研究奠定基礎,本人在碩士期間做了如下研究: 1為了了解上海及周邊地區(qū)EHEC O157的流行情況,2009.1-2011.12期間采集上海及周邊地區(qū)豬場、牛場、雞場的糞便樣品以及菜市場和超級市場的肉類食品等,采用山梨醇麥康凱(SMAC)平板分離法和PCR鑒定其特異性基因rfbE的方法來分離和鑒定,同時結(jié)合血清凝集法和測序法進一步確定菌株的正確性;然后利用PCR擴增法對收集到的菌株進行毒力基因檢測,利用結(jié)晶紫染色法測定它們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最后還運用多位點序列分析法(MLST)和隨機引物多態(tài)性分析法(RAPD)對菌株進行分子分型,運用三重PCR法對其進行系統(tǒng)進化分群,分析它們的親緣關系。 2010.7-2011.12期間分離到10株EHEC O157,綜合本實驗室前期收集并保存的菌株共22株,PCR法檢測H7鞭毛基因fliC發(fā)現(xiàn),其中有12株為EHEC O157:H7,而其余10株為EHEC O157:NM;22株菌株中四種毒力基因都含有的菌株有6株,含有其中三種毒力基因的菌株有2株,含有其中兩種毒力基因的菌株有5株,只含其中一種毒力基因的菌株有7株,而不含毒力基因的菌株有2株;22株EHEC O157中只有EHEC26、EHEC27和EHEC40有較強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而EHEC001和EHEC028形成生物被膜能力中等;EHEC002、EHEC008和EHEC030僅有微弱的形成生物被膜能力;而其余14株菌都不能形成生物被膜。 22株EHEC0157經(jīng)RAPD分型后分為五類,Ⅰ類菌株包括EHEC036、037、038、039、041和042,Ⅱ類菌株包括EHEC026、027、040和044,Ⅲ類菌株包括EHEC001、025、030、043和045,Ⅳ類菌株包括EHEC002、005、015、046和047,Ⅴ類菌株包括EHEC008和028;對22株EHEC0157進行系統(tǒng)進化分群發(fā)現(xiàn),它們屬于D群的菌株比較多,占59.1%,A、B2、B1群依次減少,分別占22.72%、13.64%和4.55%。22株EHECO157經(jīng)過MLST法分型后,得到13個型別,以ST11、ST88和ST641這三個型別為主,其余型別菌株較少,本次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了三株新的菌株,未在數(shù)據(jù)庫中找到與之相同的型別。 2為進一步研究EHEC O157的更為簡便的檢測方法和應用,本文采用基因的原核克隆表達技術,將其特異性基因rfbE成功的克隆表達并純化出該基因編碼的蛋白。 3為了研究Z1965基因是否影響EHEC O157的毒力和功能,本文運用Red同源重組系統(tǒng),成功的構建了EHEC O157:H7的Z1965基因缺失株,為進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大腸桿菌O157 分子流行病學調(diào)查 MLST rfbE Z1965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R181.3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前言10-19
- 1.1 大腸桿菌O157:H7的主要毒力因子10-13
- 1.2 大腸桿菌O157:H7的檢測方法研究現(xiàn)狀13-14
- 1.3 大腸桿菌O157:H7分子分型方法研究現(xiàn)狀14-16
- 1.4 RED同源重組系統(tǒng)的研究進展16-18
- 1.5 研究目的與意義18
- 1.6 研究內(nèi)容和創(chuàng)新點18-19
- 第二章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菌株的分離鑒定19-24
- 引言19
- 2.1 材料和方法19-20
- 2.2 結(jié)果與分析20-22
- 2.3 討論22-23
- 2.4 小結(jié)23-24
- 第三章 大腸桿菌0157分子流行病學調(diào)查24-37
- 引言24
- 3.1 材料和方法24-29
- 3.2 結(jié)果與分析29-34
- 3.3 討論34-36
- 3.4 小結(jié)36-37
- 第四章 大腸桿菌O157的基因RFBE的克隆、表達及蛋白純化37-43
- 引言37
- 4.1 材料和方法37-40
- 4.2 結(jié)果與分析40-42
- 4.3 討論42
- 4.4 小結(jié)42-43
- 第五章 大腸桿菌O157的Z1965基因缺失株的構建43-47
- 引言43
- 5.1 材料與方法43-45
- 5.2 結(jié)果與分析45-46
- 5.3 討論46
- 5.4 小結(jié)46-47
- 第六章 結(jié)論47-48
- 參考文獻48-52
- 附錄52-54
- 致謝54-55
- 作者簡介55-56
- 附件56
【相似文獻】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肖永紅;李蘭娟;;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診治進展[A];第四屆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感染科醫(yī)師大會暨傳染病診治高峰論壇、浙江省醫(yī)學會肝病、感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2 張靜萍;杜華茂;謝和芳;王洪波;殷憲超;黃偉;;豬源EHEC W96株slt-ⅡB與fedF基因的融合表達[A];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匯編[C];2004年
3 陳佰義;;關注大腸桿菌O104感染[A];中國危重病醫(yī)學大會-2011暨北京醫(yī)學會重癥醫(yī)學年會匯編[C];2011年
4 杜華茂;王洪波;馬團鋒;孫柏山;謝和芳;徐剛;李繼祥;黃偉;;豬源EHEC RCW96株F18菌毛主要亞單位基因的克隆與序列分析[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家畜傳染病學分會成立20周年慶典暨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3年
5 蔣明明;;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導致宿主細胞A/E損傷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A];第五次全國免疫診斷暨疫苗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6 劉桂華;劉紅晶;于穎欣;呂忠江;金泰山;王鵬;黃鑫;趙玉潔;;多重PCR快速檢測食品中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方法研究[A];預防醫(yī)學學科發(fā)展藍皮書·2008卷[C];2008年
7 王洪波;杜華茂;謝和芳;呂亮東;葉俊平;蘇仁濤;張靜萍;黃偉;;豬源VTEC W96株fedA的克隆、表達及免疫原性分析[A];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匯編[C];2004年
8 馬亦林;;近年來若干新發(fā)或再現(xiàn)感染病研究的新進展[A];第四屆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感染科醫(yī)師大會暨傳染病診治高峰論壇、浙江省醫(yī)學會肝病、感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9 孫洋;劉軍;郭學軍;祝令偉;周博;尹鐵勇;馮書章;;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株的研究[A];全國人畜共患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殷現(xiàn)超;杜華茂;王洪波;張靜萍;黃偉;;豬源VTEC W96株fedF基因的克隆與表達[A];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匯編[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蕓 黃顯斌 本報記者 袁志勇;毒蔬菜 原來是大腸桿菌惹的禍[N];科技日報;2011年
2 記者 劉向;德國確認芽苗菜是EHEC疫情“元兇”[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3 記者 王小龍;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基因組草圖公布[N];科技日報;2011年
4 本報記者 喻京英;神秘腸疫蔓延歐洲[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5 本報記者 鄭靈巧 王丹 特約記者 孫揚;專家細說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防控[N];健康報;2011年
6 俞東征;讓讀者“吞”下什么[N];科技日報;2001年
7 記者 鄭靈巧;病例診斷可依標準“對號入座”[N];健康報;2011年
8 長嶺青 林文華;火眼金睛識小恙 [N];國際商報;2003年
9 記者 李荔;致命病菌很特殊[N];北京科技報;2011年
10 財經(jīng)媒體評論員 和靜鈞;“毒黃瓜”戳破歐盟食品安全神話[N];中國經(jīng)營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顧江;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重要致病因子的晶體結(jié)構、功能和應用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0年
2 王國慶;基于生物信息學的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O157:H7的致病機制及診斷靶標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3 姬小薇;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O157:H7的分子進化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0年
4 張雪寒;EHEC O157:H7 Stx2B-Tir-Stx1B-Zot重組菌的構建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5 劉變芳;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 O157:H7)VT2毒素致病機理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0年
6 欒婧婧;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植物疫苗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7 諶志強;基于納米技術的多級放大壓電免疫傳感器檢測食品中大腸桿菌O157:H7[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1年
8 于學輝;鴨致病性E.coli外膜蛋白及相關毒力基因和新血清型發(fā)現(xiàn)及病原特性研究[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08年
9 張曉媛;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大質(zhì)粒pO157的致病機制研究[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1年
10 李詠梅;腸出血性及產(chǎn)志賀樣毒素大腸埃希菌耐藥機制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書蕭;大腸桿菌O157的分子流行病學調(diào)查和毒力因子研究[D];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
2 肖樂;緊密黏附素轉(zhuǎn)移受體Tir在EHEC粘附損傷中的作用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0年
3 洪杰華;EHEC O157主要毒素基因克隆表達及單克隆抗體制備與鑒定[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4 王春暉;腸出血型大腸埃希菌O157:H7 EspF蛋白誘導細胞凋亡功能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年
5 王倩;EHEC O157:H7的IMS-PCR檢測方法的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
6 劉曉霞;CO_2對大腸桿菌O157:H7的黏附力影響的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1年
7 孟祥升;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單克隆抗體及膠體金免疫層析試紙條的研制[D];揚州大學;2011年
8 高秋月;大腸桿菌O157:H7的高靈敏度快速檢測方法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易勇;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EHEC O157:H7)基因工程雙亞單位融合蛋白疫苗的實驗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4年
10 馮陽陽;基于納米金顆粒和蛋白A分子的壓電免疫傳感器在大腸桿菌O157:H7檢測中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大腸桿菌O157的分子流行病學調(diào)查和毒力因子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228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liuxingb/422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