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西昌市吸毒人群HIV和梅毒感染及高危行為變化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6-02 16:08
本文選題:艾滋病病毒(HIV) + 靜脈吸毒人群(IDUs); 參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09年碩士論文
【摘要】: 研究背景 自1981年發(fā)現(xiàn)艾滋病以來,全球累計2500萬人因感染艾滋病病毒而死亡,艾滋病已經(jīng)成為全球最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我國于1985年報告首例艾滋病病例,經(jīng)歷了輸入散發(fā)期(1985~1988年),局部流行期(1989~1994年),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了廣泛流行期(1995~至今)。1998年以來,全國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均有疫情報告,截至2007年10月,全國有74%的縣(市、區(qū))報告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截至2007年底,估計我國現(xiàn)存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病人約70萬(55萬~85萬),雖吸毒、暗娼和孕產(chǎn)婦哨點的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但艾滋病疫情上升速度有所減緩,這可能與艾滋病行為干預的實施有關。共用器具注射吸毒及非保護性性行為是感染和傳播艾滋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在我國經(jīng)共用器具注射吸毒是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云南、四川、廣西及新疆等西部地區(qū),吸毒情況尤為嚴重,艾滋病流行率高。由于靜脈吸毒人群不衛(wèi)生的注射吸毒行為和非保護性性行為相當普遍,使該人群成為傳染性疾病感染和傳播的重要人群。靜脈吸毒人群的死亡率是一般人群的6-30倍,吸毒過量死亡是主要原因。因此該人群不僅要面對各種傳染病的侵襲,還要面對高死亡率的風險。隨著我國HIV防治試點項目如美沙酮替代治療、針具交換、100%安全套、HIV自愿咨詢檢測等的實施和推廣應用,都需要將吸毒者長期保持在項目中,但由于吸毒人群的隱蔽性和敏感性,針對該人群開展的隊列隨訪會遇到更多困難,而研究隊列的保持率會直接影響所獲得研究數(shù)據(jù)的科學性。因此,了解吸毒人群的隊列保持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對開展艾滋病防治項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尤其,隨著我國HIV防治試點項目的實施和推廣應用,需要了解艾滋病流行及高危行為的變化情況,為防治措施的完善和更好的控制HIV的流行和傳播,提供科學的現(xiàn)場數(shù)據(jù)。前瞻性隊列研究能直接反映不同時間的疾病發(fā)生情況及其動態(tài)變化,不同時間開展的多次橫斷面研究也可估計疾病的發(fā)展趨勢和行為學的變化趨勢。因此,我們采用前瞻性隊列研究結合連續(xù)多次橫斷面調(diào)查研究的方法,來深入探討吸毒人群HIV和梅毒感染及高危行為的變化情況,為艾滋病科學防治提供數(shù)據(jù)。我們于2002年11月選擇吸毒情況嚴重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開展以社區(qū)為基礎的靜脈吸毒人群前瞻性隊列研究,來了解該人群的HIV、HCV、HBsAg和梅毒的血清陽轉率和行為學變化情況,并報道靜脈吸毒者的死亡情況,本課題是在既往3年隊列研究的基礎上繼續(xù)跟蹤隨訪了1年;并在該現(xiàn)場分別于2004年、2005年和2007年開展了三次吸毒人群的橫斷面調(diào)查研究,來了解該人群的HIV、HCV、HBsAg和梅毒的感染率和高危行為變化,現(xiàn)將4年前瞻性隊列研究和3次橫斷面研究的結果報告如下: 研究目的 1、了解靜脈吸毒人群隊列4年隨訪的HIV、HCV、HBsAg和梅毒血清抗體陽轉率及高危行為的變化情況; 2、了解靜脈吸毒人群隊列4年隨訪的隊列保持率和死亡情況; 3、了解吸毒人群連續(xù)橫斷面調(diào)查研究的HIV、HCV、HBsAg和梅毒感染及高危行為的變化情況。 研究方法 1、于2002年11月,在四川省西昌市從社區(qū)中招募研究對象開展前瞻性隊列研究,符合研究納入標準的333名HIV血清抗體陰性的靜脈吸毒人員進入隊列隨訪。在隊列本底和每6個月隨訪時,完成1次訪談并采集血樣進行HIV抗體、HCV抗體、HBV表面抗原(HBsAg)和梅毒抗體檢測。采用Poisson回歸模型進行靜脈吸毒人群HIV、HCV、HBsAg和梅毒血清陽轉的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對靜脈吸毒人群高危行為變化趨勢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采用)χ~2檢驗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隊列本底的社會人口學和高危行為特征與研究隊列保持率的關系。 2、于2002年11月,在四川省西昌市社區(qū)中招募和組建靜脈吸毒人員376人的隊列,按照設計好的調(diào)查表對研究對象進行死亡情況的隨訪調(diào)查。采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進行靜脈吸毒人群死亡和吸毒過量死亡的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根據(jù)多因素分析結果繪制靜脈吸毒人群死亡的Kaplan-Meier生存曲線。 3、分別于2004年、2005年和2007年在四川省西昌市戒毒所吸毒人員中開展了三次橫斷面調(diào)查,分別招募納入吸毒人員552人、437人和469人,調(diào)查其社會人口學和行為學(吸毒行為和性行為)特征,采集血樣進行HIV抗體、HCV抗體、HBV表面抗原(HBsAg)和梅毒抗體檢測。對吸毒人群高危行為變化趨勢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別采用)χ~2檢驗和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三次橫斷面調(diào)查的HIV、HCV、HBsAg和梅毒感染率和高危行為學的變化情況。 研究結果 1、隊列本底HIV感染率為11.3%(43/379)。隊列隨訪4年,HIV血清抗體陽轉率為2.19/100人年(95%CI:1.12-3.27)。隊列第1年、第2年、第3年和第4年隨訪中分別有8人、4人、2人和2人HIV血清抗體陽轉,其HIV血清抗體陽轉率分別為3.17/100人年(95%CI:0.97-5.37)、1.81/100人年(95%CI:0.04-3.58)、1.37/100人年(95%CI:0-3.28)和1.82/100人年(95%CI:0-4.33)。在多因素Poisson回歸模型分析中,少數(shù)民族(RR,4.31;95%CI,1.56-11.91;P=0.0049)和近3個月共用針頭或注射器頻率≥1次/周(RR,32.51;95%CI,10.43-101.35;P<0.0001)與HIV血清抗體陽轉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隊列本底HCV感染率為71.0%(269/379),HCV血清抗體陽轉率為31.63/100人年(95%CI:22.95-40.32)。隊列第1年、第2年、第3年和第4年隨訪中分別有30人、12人、5人和4人HCV血清抗體陽轉,其HCV血清抗體陽轉率分別為42.07/100人年(95%CI:27.02-57.12)、31.65/100人年(95%CI:13.74-49.56)、15.59/100人年(95%CI:1.92-29.25)和20.08/100人年(95%CI:0.40-39.76)。在多因素Poisson回歸模型分析中,近3個月靜脈注射頻率≥7次/周(RR,8.30;95%CI,4.70-14.68;P<0.0001)與HCV血清抗體陽轉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隊列本底HBsAg陽性率為16.9%(64/379),HBsAg血清陽轉率為11.24/100人年(95%CI:8.30-14.19)。隊列第1年、第2年、第3年和第4年隨訪中分別有28人、14人、9人和5人HBsAg血清陽轉,其HBsAg血清陽轉率分別為14.16/100人年(95%CI:8.91-19.40)、9.15/100人年(95%CI:4.36-13.94)、8.97/100人年(95%CI:3.11-14.82)和10.68/100人年(95%CI:1.32-20.04)。在多因素Poisson回歸模型分析中,近3個月靜脈注射頻率≥7次/周(RR,6.62;95%CI:3.85-11.38;P<0.0001)和梅毒感染(RR,2.16;95%CI:1.22-3.82;P=0.0086)與HBsAg血清陽轉的關系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隊列本底梅毒感染率為15.3%(58/379),梅毒血清抗體陽轉率為4.15/100人年(95%CI,2.49-5.82),隊列第1年、第2年、第3年和第4年隨訪中分別有13人、6人、1人和4人梅毒血清抗體陽轉,其梅毒血清抗體陽轉率分別為6.04/100人年(95%CI:2.76-9.32)、3.18/100人年(95%CI:0.64-5.73)、0.87/100人年(95%CI:0-2.58)和6.75/100人年(95%CI:0.13-13.36)。在多因素Poisson回歸模型中,女性(RR,4.09;95%CI:1.79-9.34;P=0.0008)和已婚或同居(RR,2.65;95%CI:1.19-5.92;P=0.0173)與梅毒血清抗體陽轉的關系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隊列隨訪4年,靜脈吸毒人群隊列保持率為59.2%(197/333)。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中,與隊列保持率的關系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有:6個月回訪到(OR,4.01;95%CI,2.35-6.84;P<0.0001)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OR,2.11;95%CI,1.31-3.40;P=0.0020)。在隊列4年的隨訪期間,共用針頭或注射器行為呈明顯下降趨勢,但非保護性性行為變化不明顯。 6、在隊列4年隨訪中,死亡45人,死亡率為32.96/1000人年(95%CI:23.33-42.59),第1年、第2年、第3年和第4年隨訪中分別死亡28人、11人、5人和1人,死亡率分別為77.32/1000人年(95%CI:48.68-105.95)、32.06/1000人年(95%CI:13.12-51.01)、15.27/1000人年(95%CI:1.88-28.65)和3.01/1000人年(95%CI:0-8.90)。吸毒過量占全部死因的68.9%(31/45)。吸毒過量死亡率為22.89/1000人年(95%CI:14.83-30.95)。第1年、第2年和第3年隨訪中吸毒過量死亡分別為18人、8人、4人和1人,其吸毒過量死亡率分別為42.07/1000人年(95%CI:27.02-57.12)、31.65/1000人年(95%CI:13.74-49.56)、15.59/1000人年(95%CI:1.92-29.25)和3.01/1000人年(95%CI:0-8.90),吸毒過量死亡平均年齡(30.5±6.2)歲。多因素Cox回歸模型分析,近3個月靜脈注射頻率≥7次/周(HR,3.69;95%CI:1.96-6.94;P<0.0001)與全因死亡關系有統(tǒng)計學意義;吸毒年限≥10年(HR,2.53;95%CI:1.19-5.39;P=0.0161)和近3個月靜脈注射頻率≥7次/周(HR,3.60;95%CI:1.70-7.66;P=0.0009)與吸毒過量死亡有統(tǒng)計學聯(lián)系。 7、在三次橫斷面調(diào)查研究中,該人群中近3個月靜脈注射頻率≥7次/周的比例(2007年vs2004年,AOR,0.35;95%CI,0.24-0.51,P<0.01)和近3個月共用針頭或注射器(直接共用)的比例下降(2007年vs2004年,AOR,0.48;95%CI,0.29-0.78,P<0.01)均呈下降趨勢,近3個月吸食海洛因或其他毒品頻率≥17次/周的比例有所上升(2007年vs2004年,AOR,1.39;95%CI,1.06-1.82,P<0.01);而高危性行為沒有明顯的變化。 結論 1、本隊列研究結果表明該地區(qū)靜脈吸毒人群HIV、HCV、HBsAg和梅毒血清陽轉率較高。共用注射吸毒行為有所下降,但非保護性性行為變化不明顯;同時,連續(xù)三次橫斷面調(diào)查研究結果也顯示,從2004年到2007年,該地區(qū)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吸毒行為有所降低,但非保護性性行為變化不明顯。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應關注吸毒人群高危性行為在HIV傳播中的作用,同時加強對該人群高危吸毒和性行為HIV傳播途徑的預防控制和干預力度。 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和6個月未隨訪到的靜脈吸毒人群隊列保持率低,需制定針對性的隊列保持策略來提高其保持率。 3、海洛因吸毒過量是靜脈吸毒人群的主要死因,需針對吸毒過量采用干預對策,尤其需提高美沙酮維持治療的依從性和覆蓋面。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R749.64;R181.3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婕;對瑞麗市吸毒人員針具交換政策的效果評估分析[D];云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9693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liuxingb/196937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