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深圳地區(qū)杯狀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學特征
本文關鍵詞:2009年深圳地區(qū)杯狀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學特征
更多相關文章: 人類杯狀病毒 諾如病毒 札如病毒 分子流行病學 衣殼區(qū)
【摘要】:研究背景和目的: 諾如病毒(Norovirus, NoV)最早是從1968年在美國諾瓦克市暴發(fā)的一次急性腹瀉的患者糞便中分離的病原,并以發(fā)現地將其命名為諾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 NLVs)。由于該病毒無法進行細胞培養(yǎng),不能建立動物模型,亦沒有敏感的診斷技術,所以在較長時間里(約20年),只能用電鏡進行小規(guī)模的糞便標本檢測。最初,這類病毒以電鏡下的形態(tài)和發(fā)現地點命名和分類,隨著病毒種類的增多,該種命名和分類的方式很容易引起混亂的缺點日趨明顯。目前病毒的分類和命名主要根據病毒形態(tài)學、抗原特性、宿主范圍和所致疾病的臨床癥狀,特別是病毒基因組序列和結構以及遺傳學進化分析的結果進行。經杯狀病毒組研究組(calicivirus study group, CSG)1998年建議,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批準,將杯狀病毒分為四個屬,分別是:①Lagovirus:以兔出血病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為代表:②NoV;③SaV(Sapovirus, SaV);④Vesivirus:以豬水泡疹病毒(swine vesicular exanthema virus)為代表。其中Lagovirus和Vesivirus感染動物;而NoV和SaV主要感染人,二者又合稱為人類杯狀病毒(Human Calicivirus, HuCV)。 20世紀90年代初,NoV病毒的成功克隆和測序分析,大大推動了杯狀病毒的研究,并且分子生物學技術和生物信息學的飛速發(fā)展,進一步為NoV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條件,對NoV引起急性胃腸炎(acut gastroenteritis, AGE)的危害和意義逐漸得到了充分認識。NoV作為引起人類AGE爆發(fā)和散發(fā)的重要病原體之一,具有典型季節(jié)相關性,在世界各地都有廣泛傳播,能夠感染所有的年齡組人群,極易引起爆發(fā),成為難以控制的胃腸炎疾病,極大影響著人群公共健康。NoV的共同特征是:直徑約為26-35nm,無包膜,表面粗糙,球形,呈20面體對稱;可從AGE病人的糞便中分離得到,但不能在細胞或組織中培養(yǎng),也沒有合適的動物模型;基因組為無包裹的單股正鏈RNA病毒,RNA鏈全長約7.7kb,包括3個開放閱讀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s):ORF1基因全長5100bp,位于基因組中5-5104nt之間,編碼一種具有保守序列的多聚酶非結構蛋白,此結構蛋白可裂解為p48、NTPase、p22、vpg、3c-like protein和polymerase6個小蛋白;ORF2基因全長1632bp,位于基因組中5085~6707nt之間,編碼一種分子量約為56KD的衣殼蛋白VP1; ORF3基因全長807bp,位于基因組中6707-7513nt之間,編碼一種約為22.5KD的微小結構蛋白VP2。 NoV具有高度的基因多樣性,被分為5個遺傳組,其中GⅠ、GⅡ、GⅣ僅感染人類,而GⅢ、GⅤ分別感染牛和鼠。GⅠ和GⅡ又至少可以進一步劃分為8和17個基因型,GⅢ分為兩個基因型,另外檢測出新的基因型被定義為GⅡ.b型。NoV之所以具有高度的遺傳多樣性,主要是因為RNA依賴性RNA聚合酶(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RdRp)缺乏校正功能而引起核苷酸位點突變以及不同病毒株間基因重組。 SaV屬于HuCV的另一種屬,首次發(fā)現于1976年,也是引起人類AGE爆發(fā)和散發(fā)的重要病原體,在世界各地都有廣泛傳播,能夠感染所有的年齡組人群。由于SaV引起的感染不如NoV嚴重,因此對SaV的重視程度和研究深度也均不如NoV。SaV是一種未被包裹的單股正鏈RNA病毒,其基因組RNA鏈全長約7.3-7.5kb,包括3個開放閱讀框(ORFs)。ORF1編碼結構蛋白(衣殼蛋白,capsid protein)和非結構蛋白(RdRp); ORF2編碼一種基本小蛋白;ORF3與ORF1交迭,只存在于GⅠ、GⅣ、GⅤ型中,編碼一種未知功能的蛋白。SaV根據RNA聚合酶區(qū)和衣殼蛋白區(qū)的基因多樣性,可以進一步分為5個遺傳組,其中GⅠ型、GⅡ型、GⅣ型和GⅤ型主要感染人,GⅢ主要感染豬。 病毒性胃腸炎是世界各國高發(fā)疾病之一,尤其在發(fā)展中國家,因胃腸炎疾病死亡的兒童人數高于發(fā)達國家。隨著研究的深入,HuCV尤其是NoV的感染在急性非細菌性腹瀉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僅次于RV感染。我國NoV感染十分普遍,優(yōu)勢毒株分布雖各地有所差異,但主要以GⅡ.4型為主,對不同地區(qū)NoV感染型別是否有變異、優(yōu)勢株是否發(fā)生變化的鑒定及分析可以豐富我國NoV的研究資料,對于進一步了解NoV進化具有重要意義。雖然國內外對SaV的研究不是很深入,但是近年來的研究數據表明由SaV引起的疾病暴發(fā)有增加趨勢。為此,我們對2009年深圳地區(qū)腹瀉患者HuCV的流行情況及型別進行了研究,以了解當地NoV和SaV基因型別分布特征,探討流行的優(yōu)勢毒株;分析深圳地區(qū)HuCV的流行特征,豐富南方腹瀉病毒感染的相關資料,為我國腹瀉感染提供分子生物學基礎和流行病學背景資料。 方法: 1.以深圳龍崗中心醫(yī)院、北大深圳醫(yī)院、龍華人民醫(yī)院和西鄉(xiāng)人民醫(yī)院等醫(yī)院為監(jiān)測哨點醫(yī)院,按監(jiān)測方案要求采集病毒性腹瀉病例糞便標本。收集2009年病毒性腹瀉患兒糞便標本,每份標本取樣5~10g或5~10ml。病毒性腹瀉病例定義為大便次數≥3次/d,呈水樣、蛋花樣或稀糊樣便,常規(guī)鏡檢WBC15, RBC=0,排除常見細菌、寄生蟲等感染的腹瀉病例。 2.對所有標本進行核酸提取,用三對分型引物GISKF/GISKR、COG2F/GII SKR和SLV5317/SLV5749一步法三重RT-PCR擴增NoV和SaV的衣殼區(qū)(Capsid), PCR產物純化回收、測序,應用BLAST將測序結果在GenBank上尋找與各株同源序列,應用Clustal W進行多序列對比分析和MEGA4.0構建遺傳進化樹,進行NoV和SaV基因型別分析,判斷NoV和SaV流行優(yōu)勢株。 3.運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7.0對收集的患者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卡方檢驗),分析深圳地區(qū)杯狀病毒感染的流行概況。 結果: 1.深圳地區(qū)HuCV感染全年均可發(fā)病,NoV感染主要發(fā)生在5一10月份,SaV感染主要發(fā)生在春秋冬季節(jié);NoV和SaV感染在不同月份之間存在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NoV和SaV感染檢出率在不同性別和年齡段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 2.本研究對收集的852份腹瀉患者糞便樣本進行檢測,共檢出67株NoV GⅡ型,檢出率為7.86%;3株NoV GⅠ型,檢出率為0.35%;對隨機抽取的32株NoV GⅡ型和3株GⅠ型樣本,分別進行遺傳進化分析:其中22株屬于NoV GⅡ.4型,6株屬于NoV GⅡ.3型,2株屬于NoV GⅡ.12型,GⅡ.2型和GⅡ.14型各有一例;3株NoV GⅠ型分屬于三個型別:GⅠ.1、GⅠ.3和GI.4型。 3.16株測序SaV樣本中8株屬于G1型(3株為GⅠ.1,5株為GⅠ.2),7株屬于GⅣ型,1株屬于GⅡ.1型。 4.JB030920397和JB030920633兩株不能歸為現存的NoV GⅡ.3亞型a-c,為新發(fā)現的GⅡ.3亞型;SaV GⅣ型為國內首次報道的SaV基因型別。 結論: 深圳地區(qū)HuCV感染全年均可發(fā)病,NoV感染主要發(fā)生在夏季,SaV感染主要發(fā)生在春秋季節(jié);NoV和SaV感染除了在不同月份之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不同性別和年齡段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深圳地區(qū)存在NoV GⅠ和GⅡ型感染,HuCV流行優(yōu)勢毒株為NoV GⅡ.4型,本研究發(fā)現了兩株新的NOV GⅡ.3亞型,表明NoV在深圳地區(qū)感梁具有高度遺傳多樣性,是重要的致瀉病原體;SaV流行優(yōu)勢毒株為SaV GⅠ型;發(fā)現的SaV GⅣ型為我國首次報道,表明深圳地區(qū)存在SaV感染,具有基因多樣性。
【學位授予單位】:南方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R181.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謝華萍,方肇寅,王光,孫利煒,呂紅霞,Zhong WM,Tai JH,林思恩,童志禮,章青,Glass RI,Jiang X;長春市兒童醫(yī)院1998~2001年嬰幼兒杯狀病毒腹瀉流行病學研究[J];病毒學報;2002年04期
2 方肇寅;謝華萍;呂紅霞;劉娜;章青;段招軍;Duncan Steele;Baoming Jiang;Xi Jiang;;1999~2005年我國嬰幼兒人杯狀病毒腹瀉研究[J];病毒學報;2007年01期
3 常昭瑞;靳淼;劉娜;謝華萍;崔淑嫻;章青;段招軍;;我國九省區(qū)2006年札如病毒流行狀況及基因序列分析[J];病毒學報;2009年02期
4 李暉;莫艷玲;柯昌文;鄭慧貞;周曉紅;郭汝寧;陳秋霞;方苓;鄒麗容;;2005~2008年廣東省諾如病毒胃腸炎暴發(fā)的分子流行病學特征[J];病毒學報;2010年03期
5 方肇寅,,溫樂英,晉圣瑾,趙章華;在我國腹瀉患兒中發(fā)現諾瓦克樣病霉感染[J];病毒學報;1995年03期
6 劉翼,戴迎春,李建棟,詹惠春,陳清,俞守義,聶軍;廣州地區(qū)扎幌樣病毒的檢出及基因型分析[J];第一軍醫(yī)大學學報;2004年10期
7 詹惠春;聶軍;劉翼;唐亞麗;戴迎春;李建棟;陳清;俞守義;;廣州兒童秋冬腹瀉中人類杯狀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年07期
8 劉巍;隆文杰;石玲玲;董柏青;鄧麗麗;農梁偉;黃春光;黃麗華;李艷;楊進業(yè);;廣西首起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病原基因測序分析[J];應用預防醫(yī)學;2007年02期
9 高志勇;嚴寒秋;黃芳;竇相峰;李潔;賈蕾;王全意;;2007-2008年北京地區(qū)冬季腸道門診腹瀉患者人杯狀病毒感染監(jiān)測[J];疾病監(jiān)測;2010年06期
10 金玉姬;岳麗杰;李薔;鄧芳梅;李德發(fā);;深圳地區(qū)嬰幼兒人類杯狀病毒感染狀況及基因型分析[J];現代檢驗醫(yī)學雜志;2008年04期
本文編號:12736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liuxingb/1273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