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外肌在創(chuàng)傷性顳下頜關節(jié)強直發(fā)生中的作用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5-22 05:03
顳下頜關節(jié)(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強直是一種嚴重影響口腔頜面部功能的疾病,導致患者開口受限、咀嚼困難等,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目前,TMJ強直的治療非常困難,不僅費時費力,增加患者經濟負擔,而且治療效果不夠理想,術后復發(fā)率較高。臨床上發(fā)現創(chuàng)傷是TMJ強直最常見的原因,由創(chuàng)傷引起的TMJ強直稱為創(chuàng)傷性TMJ強直,其中以髁突骨折為主且骨折類型以髁突矢狀骨折最常見。然而,現有的理論無法完全解釋清楚創(chuàng)傷性TMJ強直發(fā)生的機理,也無令人信服的解釋髁突矢狀骨折易于發(fā)展成TMJ強直的原因。在總結前人并結合我們自己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提出翼外肌可能是導致髁突矢狀骨折較其他類型骨折易于發(fā)展成TMJ強直的重要原因。眾所周知,翼外肌的下頭附著在下頜髁突翼肌窩,翼外肌收縮時髁突矢狀骨折的骨折塊被牽拉向前、下、內側移位,可同時伴有TMJ關節(jié)盤的破損或移位。因此,我們認為在髁突矢狀骨折愈合過程中,由于口腔的功能運動需要翼外肌反復收縮,引起髁突骨折塊和髁突殘端之間產生牽張成骨效應,導致骨折塊和髁突殘端之間新骨過分生長,髁突形態(tài)出現明顯異常,畸形的髁突以及粗糙的骨折斷面進一步損傷關節(jié)盤...
【文章來源】: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yī)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5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縮略語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獻回顧
實驗一 翼外肌在創(chuàng)傷性顳下頜關節(jié)強直中的作用
1 材料
1.1 實驗動物
1.2 Micro CT
2 方法
2.1 實驗動物的分組
2.2 動物模型制備
2.3 大體觀察
2.4 Micro CT 檢測
2.5 統(tǒng)計學方法
3 結果
3.1 動物模型的建立
3.2 髁突形態(tài)大體觀察
3.3 Micro CT 檢測
4 討論
4.1 實驗動物的選擇
4.2 觀察方法的確定
4.3 實驗結果分析
實驗二 翼外肌促進髁突矢狀骨折后髁突形態(tài)及骨折區(qū)成骨改變的機制研究
1 材料
1.1 實驗動物
1.2 試劑
1.3 儀器
2 方法
2.1 實驗動物的分組
2.2 動物模型制備
2.3 取材
2.4 RT-qPCR 內參基因選擇
2.5 RT-qPCR 分析
2.6 免疫組化染色
2.7 免疫組化染色半定量分析
2.8 統(tǒng)計學方法
3 結果
3.1 內參基因分析結果
3.2 RT-qPCR 檢測結果
3.3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
4 討論
小結
參考文獻
個人簡歷和研究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髁突矢狀骨折繼發(fā)顳下頜關節(jié)強直動物模型的建立[J]. 王霄,張益,李江明. 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1(06)
[2]225例顳下頜關節(jié)強直臨床病例回顧性研究[J]. 李鳳霞,劉昌奎,胡開進,王俊. 口腔醫(yī)學. 2010(10)
[3]顯微CT與組織切片技術在骨形態(tài)計量研究中的比較[J]. 王軍,畢龍,白建萍,呂榮,楊彬奎.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09(05)
[4]髁突解剖復位側向螺釘技術治療髁突矢狀骨折[J]. 孟凡文,劉彥普,胡開進,周樹夏,孔亮. 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 2008(05)
[5]山羊顳下頜關節(jié)強直病理模型的建立[J]. 楊辛,沈國芳,張志愿. 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 2007(01)
[6]創(chuàng)傷性顳下頜關節(jié)強直的病程特點與分類治療[J]. 張益,何冬梅,馬緒臣. 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 2006(12)
[7]顳下頜關節(jié)CT影像測量與解剖測量相關性研究[J]. 孟凡文,胡開進,寧文德,孔亮,楊想春,劉昌奎. 口腔醫(yī)學研究. 2005(06)
[8]開口板治療兒童髁狀突骨折[J]. 楊成,孫沫逸,楊耀武,胡曉光,程曉兵. 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 2003(06)
[9]間接性顳下頜關節(jié)損傷后的組織學變化(英文)[J]. 胡開進,周樹夏,李新軍,孔亮,彭蓮. 中國臨床康復. 2003(11)
[10]胚胎期下頜髁突軟骨中糖胺多糖、纖維粘連蛋白和層粘連蛋白的表達[J]. 陳新明,王麗,陳衛(wèi)民,汪說之,李原. 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 2002(04)
博士論文
[1]創(chuàng)傷性顳下頜關節(jié)強直的機理研究[D]. 劉昌奎.第四軍醫(yī)大學 2012
[2]機械牽張應力對成骨細胞生物特性的影響及蛋白組學研究[D]. 李菲菲.第四軍醫(yī)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201034
【文章來源】: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yī)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5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縮略語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獻回顧
實驗一 翼外肌在創(chuàng)傷性顳下頜關節(jié)強直中的作用
1 材料
1.1 實驗動物
1.2 Micro CT
2 方法
2.1 實驗動物的分組
2.2 動物模型制備
2.3 大體觀察
2.4 Micro CT 檢測
2.5 統(tǒng)計學方法
3 結果
3.1 動物模型的建立
3.2 髁突形態(tài)大體觀察
3.3 Micro CT 檢測
4 討論
4.1 實驗動物的選擇
4.2 觀察方法的確定
4.3 實驗結果分析
實驗二 翼外肌促進髁突矢狀骨折后髁突形態(tài)及骨折區(qū)成骨改變的機制研究
1 材料
1.1 實驗動物
1.2 試劑
1.3 儀器
2 方法
2.1 實驗動物的分組
2.2 動物模型制備
2.3 取材
2.4 RT-qPCR 內參基因選擇
2.5 RT-qPCR 分析
2.6 免疫組化染色
2.7 免疫組化染色半定量分析
2.8 統(tǒng)計學方法
3 結果
3.1 內參基因分析結果
3.2 RT-qPCR 檢測結果
3.3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
4 討論
小結
參考文獻
個人簡歷和研究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髁突矢狀骨折繼發(fā)顳下頜關節(jié)強直動物模型的建立[J]. 王霄,張益,李江明. 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1(06)
[2]225例顳下頜關節(jié)強直臨床病例回顧性研究[J]. 李鳳霞,劉昌奎,胡開進,王俊. 口腔醫(yī)學. 2010(10)
[3]顯微CT與組織切片技術在骨形態(tài)計量研究中的比較[J]. 王軍,畢龍,白建萍,呂榮,楊彬奎.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09(05)
[4]髁突解剖復位側向螺釘技術治療髁突矢狀骨折[J]. 孟凡文,劉彥普,胡開進,周樹夏,孔亮. 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 2008(05)
[5]山羊顳下頜關節(jié)強直病理模型的建立[J]. 楊辛,沈國芳,張志愿. 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 2007(01)
[6]創(chuàng)傷性顳下頜關節(jié)強直的病程特點與分類治療[J]. 張益,何冬梅,馬緒臣. 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 2006(12)
[7]顳下頜關節(jié)CT影像測量與解剖測量相關性研究[J]. 孟凡文,胡開進,寧文德,孔亮,楊想春,劉昌奎. 口腔醫(yī)學研究. 2005(06)
[8]開口板治療兒童髁狀突骨折[J]. 楊成,孫沫逸,楊耀武,胡曉光,程曉兵. 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 2003(06)
[9]間接性顳下頜關節(jié)損傷后的組織學變化(英文)[J]. 胡開進,周樹夏,李新軍,孔亮,彭蓮. 中國臨床康復. 2003(11)
[10]胚胎期下頜髁突軟骨中糖胺多糖、纖維粘連蛋白和層粘連蛋白的表達[J]. 陳新明,王麗,陳衛(wèi)民,汪說之,李原. 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 2002(04)
博士論文
[1]創(chuàng)傷性顳下頜關節(jié)強直的機理研究[D]. 劉昌奎.第四軍醫(yī)大學 2012
[2]機械牽張應力對成骨細胞生物特性的影響及蛋白組學研究[D]. 李菲菲.第四軍醫(yī)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2010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320103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