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BCT的下頜第二磨牙擬種植區(qū)頜骨測量
發(fā)布時間:2021-01-31 11:56
目的運用CBCT測量下頜第二磨牙種植區(qū)相關解剖因素。方法分析300例下頜第二磨牙缺失患者的CBCT影像,測量下頜第二磨牙區(qū)牙槽嵴形態(tài)。結果約57.5%的患者骨高度高于12 mm,且牙槽嵴高度與牙槽嵴寬度呈負相關;牙槽嵴頂中點垂直向下正對著下頜管或下頜下腺窩或下頜管與舌側骨壁之間。結論約44.7%患者牙槽嵴骨量不足無法常規(guī)植入長度為10 mm、直徑為4 mm的標準種植體;下頜第二磨牙區(qū)牙槽嵴寬度與牙槽嵴高度一定程度上呈負相關,可以通過適當降低牙槽嵴高度來獲得必要的牙槽嵴寬度;下頜第二磨牙區(qū)的下頜管、下頜下腺窩均具有較高手術風險,術前應做充分的風險分析,術中嚴格控制種植方向與深度。
【文章來源】:北京口腔醫(yī)學. 2020,28(05)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水平面經過下頜雙側中切牙切端及雙側第一磨牙遠中頰尖
斜矢狀面與下頜第二磨牙區(qū)頜骨近遠中向平行
測量位點距第一磨牙遠中根面6mm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錐形束CT的下頜下腺窩解剖形態(tài)的分析研究[J]. 唐璟,劉朝陽,唐祎. 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 2019(11)
[2]后牙區(qū)植入鈦鋯小直徑種植體的臨床觀察[J]. 戴俊峰,丁小玲,于燕. 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 2017(01)
[3]不同冠根比的種植體周圍骨組織的三維有限元分析[J]. 孫蕊,曹慶堂,王宏遠. 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 2017(02)
[4]Bicon短種植體和超短種植體臨床效果的2-5年的回顧性研究[J]. 李璐,李明哲. 西南軍醫(yī). 2017(01)
[5]利用錐形束CT進行跨下牙槽神經管種植手術1例報告[J]. 翟婧捷,付麗,孫曉琳,楊婷婷,孫悅,周延民. 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 2016(11)
[6]下頜磨牙區(qū)種植體同下頜神經管間距的臨床分析[J]. 王國云,楊煦,徐天舒. 口腔醫(yī)學. 2015(12)
[7]下頜下腺窩骨倒凹錐形束CT測量分析[J]. 曹焜,周弘,經海永,崔淑萍,曹選平.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4(06)
[8]下頜磨牙區(qū)牙槽骨中重度萎縮牙種植修復的臨床研究[J]. 陳鵬,劉憲,蔣志平,冼少青,廖佩良. 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 2009(07)
[9]口腔短種植體臨床效果五-十年回顧性研究[J]. 吳茴,林野,邱立新,李健慧,邸萍. 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 2009(02)
碩士論文
[1]下頜牙種植三維測量及模板應用研究[D]. 閻濱.山西醫(yī)科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010818
【文章來源】:北京口腔醫(yī)學. 2020,28(05)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水平面經過下頜雙側中切牙切端及雙側第一磨牙遠中頰尖
斜矢狀面與下頜第二磨牙區(qū)頜骨近遠中向平行
測量位點距第一磨牙遠中根面6mm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錐形束CT的下頜下腺窩解剖形態(tài)的分析研究[J]. 唐璟,劉朝陽,唐祎. 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 2019(11)
[2]后牙區(qū)植入鈦鋯小直徑種植體的臨床觀察[J]. 戴俊峰,丁小玲,于燕. 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 2017(01)
[3]不同冠根比的種植體周圍骨組織的三維有限元分析[J]. 孫蕊,曹慶堂,王宏遠. 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 2017(02)
[4]Bicon短種植體和超短種植體臨床效果的2-5年的回顧性研究[J]. 李璐,李明哲. 西南軍醫(yī). 2017(01)
[5]利用錐形束CT進行跨下牙槽神經管種植手術1例報告[J]. 翟婧捷,付麗,孫曉琳,楊婷婷,孫悅,周延民. 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 2016(11)
[6]下頜磨牙區(qū)種植體同下頜神經管間距的臨床分析[J]. 王國云,楊煦,徐天舒. 口腔醫(yī)學. 2015(12)
[7]下頜下腺窩骨倒凹錐形束CT測量分析[J]. 曹焜,周弘,經海永,崔淑萍,曹選平.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4(06)
[8]下頜磨牙區(qū)牙槽骨中重度萎縮牙種植修復的臨床研究[J]. 陳鵬,劉憲,蔣志平,冼少青,廖佩良. 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 2009(07)
[9]口腔短種植體臨床效果五-十年回顧性研究[J]. 吳茴,林野,邱立新,李健慧,邸萍. 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 2009(02)
碩士論文
[1]下頜牙種植三維測量及模板應用研究[D]. 閻濱.山西醫(yī)科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0108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301081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