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接受正畸治療時受正畸力產生移動。牙齒移動的過程正是頜骨改建的過程。破骨細胞具有骨吸收功能,成骨細胞具有骨形成功能,骨骼的完整靠這兩種細胞功能間的平衡維持。以往的研究證實,多種藥物、激素、生長因子及細胞因子參與頜骨改建的調控。OPG/RANKL/RANK系統(tǒng)是調控破骨細胞形成的生理基礎,從而調控骨改建。骨保護素(OPG)屬于腫瘤壞死因子受體的一種,RANKL屬于腫瘤壞死因子受體配體,主要由成骨細胞分泌,它與破骨細胞表面的特異性受體RANK相結合,促進破骨前體細胞分化成熟形成具有骨吸收功能的破骨細胞,OPG與RANK的競爭性結合抑制了RANKL與RANK的結合。骨保護素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破骨細胞生成、活化,在牙槽骨抑制頜骨的吸收,維持頜骨的完整。二磷酸鹽是一種人工合成的焦磷酸鹽類似物,具有顯著抑制羥基磷酸鈣結晶溶解的特性,能顯著抑制骨溶解。正畸醫(yī)師所面臨的治療難點就是支抗牙移動的控制。傳統(tǒng)增強支抗的方法均是通過增強機械力的方式,其效果依賴于患者的配合。而近年來應用廣泛的微種植體支抗具有提供持續(xù)穩(wěn)定的高強度支抗的優(yōu)點,但其植入和取出均需外科手術,且費用較高。如果能夠應用藥理機制和牙齒移動的機制來控制破骨細胞的產生從而控制牙槽骨的吸收,就可以達到控制牙齒移動的目的,且不需患者配合,更不需外科手術。 本文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動實驗模型,主要研究:(1)局部注射不同濃度的OPG比較不同濃度的OPG對大鼠正畸牙移動距離的影響、牙周組織形態(tài)的變化及破骨細胞數(shù)量的影響。(2)局部注射阿侖磷酸鈉研究其對大鼠正畸牙移動距離的影響、牙周組織形態(tài)的變化及破骨細胞數(shù)量的影響。(3)比較局部注射不同濃度OPG與阿侖磷酸鈉對鼠正畸牙移動、牙周組織形態(tài)、破骨細胞數(shù)量的影響的差別。實驗中選用10周齡雄性SD(Spargue-Dewley)大鼠100只,體重250g-300g。按照局部注射藥物與濃度隨機分為0.5mg/kg OPG組、0.2mg/kg OPG組、0.05mg/kg OPG組、0.05mg/kg阿倫磷酸鈉組、生理鹽水組。安置于右側上頜切牙和上頜第一磨牙間的鎳-鈦拉簧產生40g的牽引力,牽引上頜第一磨牙近中移動。按照局部注射劑量,將OPG、阿侖膦酸鈉、生理鹽水注射于大鼠右側第一磨牙粘骨膜下靠近根分叉處。在注射藥物后1d、4d、7d、14d,每組分別處死5只大鼠,測量右側上頜第一磨牙近中移動的距離,取含右側上頜第一磨牙的上頜骨塊進行切片,行HE染色和TRAP免疫組化染色,觀察牙周組織形態(tài)變化、計數(shù)破骨細胞數(shù)量。實驗得出以下結果: 1.7d和14d時,牙齒移動量:0.5mg/kg OPG組0.2mg/kg OPG組0.05mg/kg OPG組0.05mg/kg阿倫磷酸鈉組生理鹽水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 2.切片HE染色觀察,7d和14d時,生理鹽水組壓力側能觀察到顯著的牙槽骨吸收,0.5mg/kg OPG組、0.2mg/kg OPG組、0.05mg/kg OPG組和0.05mg/kg阿倫磷酸鈉組壓力側牙槽骨吸收不明顯。 3.切片TRAP染色發(fā)現(xiàn),4d和7d時,第一磨牙近中根壓力側破骨細胞數(shù)量0.5mg/kg OPG組0.2mg/kg OPG組0.05mg/kg OPG組0.05mg/kg阿倫磷酸鈉組生理鹽水組(p0.05)。14d時,破骨細胞數(shù)量0.5mg/kgOPG組0.2mg/kg OPG組0.05mg/kg OPG組生理鹽水組(p0.05),而0.05mg/kg阿侖磷酸鈉組的破骨細胞數(shù)量和生理鹽水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學位單位】:重慶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2
【中圖分類】:R783.5
【文章目錄】:英漢縮略語名詞對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局部注射不同濃度 OPG 和阿侖磷酸鈉對鼠正畸牙移動的影響
實驗目的
1 實驗試劑與材料
2 實驗動物模型的建立及實驗步驟
3 實驗結果
4 結論
5 討論
第二部分 HE 染色觀察 OPG、阿侖磷酸鈉局部注射對牙周組織形態(tài)的影響
實驗目的
1 實驗試劑與材料
2 實驗動物模型的建立及實驗步驟
3 實驗結果
4 結論
5 討論
第三部分 TRAP 染色計數(shù)局部注射 OPG、阿侖磷酸鈉的牙周組織破骨細胞數(shù)量
實驗目的
1 實驗試劑與材料
2 實驗動物模型的建立及實驗步驟
3 實驗結果
4 結論
5 討論
全文總結
參考文獻
文獻綜述:OPG 在骨改建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昆,于一心,孫遠;雙腭弓在固定正畸中加強支抗的應用[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3年09期
2 楊美祥,丁寅,徐如生,鄒邦新;骨質疏松大鼠正畸牙齒的移動[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1999年07期
3 梁少俊;劉宏;楊力;蔡德鴻;;絕經后骨質疏松與血清OPG及RANKL關系的研究[J];廣東醫(yī)學;2006年05期
4 侯景秋 ,閆征斌;微植體支抗及其在正畸臨床中的應用[J];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2004年03期
5 姜世同,魏玲;雙側第一、二磨牙聯(lián)合帶環(huán)固定腭弓的制作及模擬增強支抗試驗[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1998年01期
6 張錫忠;藥物在正畸牙齒移動中的研究與應用[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01年01期
7 孫燕;口外弓牽引裝置在正畸臨床的應用[J];口腔材料器械雜志;1999年03期
8 熊國平,陳揚熙,羅頌椒;J形鉤在方絲弓、直絲弓技術中的臨床應用[J];口腔正畸學;2000年02期
9 方義玉,陳揚熙;正畸治療支抗系統(tǒng)及其應用[J];口腔醫(yī)學;2000年04期
10 馮智敏;吳永生;;藥物對牙齒移動的影響[J];口腔醫(yī)學;2006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任嬡姝;應力刺激下成牙骨質細胞OPG/RANKL的表達及其信號轉導通路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翟必華;鈣、磷和OPG對破骨細胞形成和活化影響的研究[D];揚州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
28748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2874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