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醫(yī)學論文 > 口腔論文 >

熒光顯像檢測口腔癌患者腫瘤切緣狀態(tài)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8-08 18:02
【摘要】:目的 通過對熒光顯像檢測口腔癌患者腫瘤的切緣狀態(tài)的研究,分析熒光顯像與術中手術切緣相比的精確性和可靠性,判斷其有無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隨機選擇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口腔頜面外科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共30例口腔癌患者,術前均使用VELscope(LED Medical Diagnostics Inc.,Barnaby,Canada)熒光顯像并標記,術中取得共計126枚組織樣本,標本包含熒光缺失邊界至手術邊界的組織。經(jīng)HE染色及免疫組化SP法染色,同時部分樣本通過Western blot免疫印記檢測,分析其切緣狀態(tài),測量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結果 在術前熒光顯像所得126枚樣本中,77枚樣本為正常上皮,26枚表現(xiàn)為上皮輕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局灶癌變分別為17枚、6枚。經(jīng)統(tǒng)計分析腫瘤細胞分化程度與HE染色切緣狀態(tài)呈現(xiàn)不典型增生或局灶癌變結果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48)。隨機選取42枚組織樣本經(jīng)Ki-67、E-Cadherin和Vimentin免疫組化檢測后得出:Ki-67:42例中近手術切緣處(RB,Resection Boundary)3例呈陽性表達,近熒光邊緣處(FVB,Fluorescence Visualization Boundary)有7例呈陽性表達,其中3例為強陽性表達,1例為陽性表達,3例為弱陽性表達(P0.05);E-Cadherin:42例中近手術切緣處全部呈高表達,近熒光缺失邊緣處有5例呈低表達,其余皆為高表達(P0.05);Vimentin:42例中近手術切緣處5例呈低表達,近熒光缺失邊緣處有10例呈高表達,其余皆為低表達(P0.05)。通過免疫組化結果顯示:在熒光缺失邊界外的組織中Ki-67、E-Cadherin和Vimentin含量表達無明顯差異。經(jīng)統(tǒng)計學方法分析熒光缺失邊緣的免疫組化結果與HE染色陽性切緣的關系,結果顯示Ki-67、E-Cadherin和Vimentin表達分布在近熒光缺失邊界不同切緣狀態(tài)中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相關因素分析結果顯示Ki-67的陽性表達程度與切緣的異常程度相關(P0.01),E-Cadherin的低表達程度與切緣的異常程度相關(P0.01),Vimentin的高表達程度與切緣的異常程度相關(P0.01)。同時對于8對近手術切緣處及近熒光缺失邊緣處的上皮組織分別進行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的Western blot檢測顯示出:E-Cadherin蛋白含量表達水平?jīng)]有顯著差異(FVB v.s RB:0.540±0.025v.s0.571±0.050,n=8,P0.05)。Vimentin蛋白含量表達水平亦沒有顯著差異(FVB v.s RB:0.586±0.190v.s0.558±0.127,n=8,P0.05)。結論 運用熒光顯像切除病灶雖然無法取代傳統(tǒng)依賴經(jīng)驗的手術切除方法,但也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輔助醫(yī)生確定更精確的手術邊界,今后仍然需要進一步的實驗來驗證其可靠性,并且希望能早日運用在實際手術操作中。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R739.8
【圖文】:

外觀,設備


VELscope設備外觀Figure1:AppearanceofVELscopedevice

口腔癌,白光,熒光,輔助手段


圖 2:白光下的各部位的口腔癌病灶范圍及相對應的熒光下病灶范圍 2: The lesion range of oral cancer under white light and the lesion range unfluorescence文獻指出 VELscope在口腔黏膜病的檢查中作為一種有效的輔

熒光,術前,紅色,虛線


圖 3:術前熒光下定點及術后標本采集(沿紅色虛線采集標本)Figure 3: Preoperative localization under the fluorescence and postoperative biopsies collection(collection along the red dotted line)(2)標本組織學評估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諸鳳;郁璽璽;王悅平;;晚期口腔癌患者術后家庭照顧者的需求現(xiàn)狀[J];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9年01期

2 馮芝恩;李博;;基于ClinicalTrials.gov剖析我國口腔癌臨床注冊研究困境及對策[J];北京口腔醫(yī)學;2017年06期

3 何富樂;王穎巨;;健康飲食,遠離口腔癌[J];中醫(yī)健康養(yǎng)生;2018年06期

4 覃麗婷;崔萬猛;梁麗彬;石東宸;李萍;;小窩蛋白2在口腔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8年06期

5 趙博文;;長非編碼RNA在口腔癌發(fā)病機制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8年07期

6 白雪;李冰;崔春燕;李卓然;;老年口腔癌患者術前團體音樂心理輔導的效果觀察[J];中華老年口腔醫(yī)學雜志;2018年04期

7 劉曉英;葉繼彬;易琴;朱曉林;王英偉;謝靈英;;口腔癌伴疼痛患者的姑息治療護理[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年62期

8 艾冬梅;邵玉卿;;口腔癌患者術后早期外周血免疫功能指標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7年02期

9 楊芳;岑瓊;;口腔疾病患者對口腔癌危險因素與早期癥狀的認知分析及有效干預措施[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年12期

10 徐建華;王玲;劉懷勤;張璐;王永華;;新輔助化療對晚期口腔癌患者術后預后的影響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現(xiàn)代醫(yī)學;201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諸鳳;王悅平;;晚期口腔癌術后患者家庭照顧者的需求現(xiàn)狀[A];第十四次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8年

2 陳波;胡歡;王明松;施琥;;口腔癌患者頜下腺的組織病理學研究[A];第十四次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8年

3 畢也;周童;賈顏鴻;王欣琦;張澤兵;;口腔癌患者預后及轉(zhuǎn)移的臨床病理學研究[A];2018口腔病理年會暨第十二次全國口腔病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8年

4 翦新春;蔣燦華;郭峰;陳新群;歐新榮;蘇彤;李寧;閔安杰;黃龍;;咀嚼檳榔與口腔癌前病變與口腔癌的診斷與治療[A];第十四次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8年

5 翦新春;蔣燦華;郭峰;陳新群;歐欣榮;蘇彤;李寧;閔安杰;黃龍;;咀嚼檳榔與口腔癌前病變與口腔癌的診斷與治療[A];2018年中華口腔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口腔黏膜病學術大會暨第八次全國口腔中西醫(yī)結合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8年

6 李茂泉;魯立光;袁藝航;邱昱;史善偉;李一;;基于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技術的口腔癌體液活檢研究[A];2017全國口腔頜面——頭頸腫瘤外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7年

7 陳法;何保昌;黃江峰;劉芳萍;鄢靈君;胡志堅;林李嵩;何斐;蔡琳;;飲茶與福建地區(qū)非吸煙、非飲酒人群口腔癌的關系研究[A];全國腫瘤流行病學和腫瘤病因?qū)W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5年

8 季彤;張陳平;孫堅;竺涵光;;老年口腔癌患者的游離皮瓣修復重建[A];第八次全國口腔頜面—頭頸腫瘤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9 張陳平;;口腔癌治療規(guī)范的思考[A];第八次全國口腔頜面—頭頸腫瘤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10 張志華;曹新穎;;口腔癌的早期診斷和癌前病損的研究[A];中華口腔醫(yī)學會全科口腔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第一次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云峰;嚼檳榔導致臺男性口腔癌率世界第一[N];環(huán)球時報;2019年

2 天明 本報記者 洪克非;產(chǎn)值50億的行業(yè)為何爭議不斷[N];中國青年報;2011年

3 記者 程守勤 通訊員 史張丹;口腔癌侵襲部位可精準標注[N];健康報;2018年

4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麻醉科副主任醫(yī)師 丁超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 林承重 香港大學化學生物學博士 葉森;六成口腔癌與吃檳榔有關[N];保健時報;2018年

5 本報記者 徐陽;新研究表明吸煙更易誘發(fā)口腔癌[N];江蘇科技報;2018年

6 健康時報兩會記者 文雯;護牙就得從小時候開始[N];健康時報;2017年

7 北京大學口腔醫(yī)院口腔頜面外科副教授 王佃燦;口腔癌 早診早治別猶豫[N];健康報;2016年

8 本報記者 項錚;嚼檳榔真能患口腔癌嗎?[N];科技日報;2013年

9 重慶萬州 崔鍵;可怕的口腔癌[N];上海中醫(yī)藥報;2013年

10 福建 醫(yī)學碩士 游向東;中老年人要警惕口腔癌[N];家庭醫(yī)生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亞東;MiR-375/SLC7A11調(diào)節(jié)口腔鱗狀細胞癌增殖和侵襲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8年

2 余世斌;蛋白激酶C在口腔癌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和分子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3 韓波;反義HIF-1α基因轉(zhuǎn)染提高口腔癌放療敏感性的相關基礎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4 劉華;口腔癌引流區(qū)淋巴結反應性增生與轉(zhuǎn)移關系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5 謝春;化療后口腔癌手術安全邊界確定的臨床及病理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6 林靖雯;口腔癌相關成纖維細胞對舌癌細胞生物學特性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7 張素欣;不同方式負載抗原后外周血樹突狀細胞對口腔癌抑瘤作用的體內(nèi)外實驗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7年

8 王麗京;Slit-Robo信號在口腔癌形成中的功能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9 宋凱;口腔癌—內(nèi)皮細胞融合的分子調(diào)控機制及潛在作用[D];武漢大學;2014年

10 劉茜;等離子篩查與自噬在口腔鱗癌中的研究[D];武漢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立;淋巴結及骨髓微環(huán)境中細胞因子表達對口腔癌靶向淋巴結轉(zhuǎn)移的影響[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9年

2 曹正W

本文編號:278591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278591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8ea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