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牙合)型成人自然頭位下頜運動特征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8-03-28 07:16
本文選題:自然頭位 切入點:頭顱定位 出處:《皖南醫(yī)學院》2016年碩士論文
【摘要】:目的:(1)通過對個別正常(牙合)、安氏Ⅰ、安氏Ⅱ類及安氏Ⅲ類錯(牙合)成人受試者自然頭位(Natural Head Position,NHP)下和頭顱定位儀定位下分別測得不同下頜運動時咀嚼肌和顳下頜關節(jié)振動的特征,分析在自然頭位下與在頭顱定位下的軟組織肌電活動有無差異。為自然頭位拍攝頭顱側位片和面像的可靠性提供實驗依據(jù)。(2)通過對個別正常(牙合)、安氏Ⅰ、安氏Ⅱ類及安氏Ⅲ類錯(牙合)成人四組受試者的咀嚼肌和頸部肌肌電和顳下頜關節(jié)振動特征之間的比較,來觀察不同錯(牙合)對咀嚼肌、頸部肌和顳下頜關節(jié)有無影響。方法:選取40名在校大學生為受試者。(牙合)關系為個別正常(牙合)、安氏Ⅰ類錯(牙合)、安氏Ⅱ類1分類錯(牙合)、安氏Ⅲ類錯(牙合)4組受試者各10名,每位研究對象分別在自然頭位下和自制的頭顱定位儀定位下測量牙尖交錯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下頜姿勢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自主最大緊咬(maximal voluntary clenching,MVC)、吞咽、左側嚼口香糖、右側嚼口香糖時的雙側顳肌前束(anterior temporalis muscles,TA)、咬肌(masseter muscles,MM)、二腹肌前腹(anterior digastic muscles,DA)肌電和用顳下頜關節(jié)振動儀測量最大開閉口時的顳下頜關節(jié)振動。對兩種頭位下獲得的參數(shù)分別進行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方法;對自然頭位下不同錯(牙合)組之間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和Welch檢驗。結果:選取的受試者為17名男性,23名女性,年齡(20.3±0.3)歲。(1)個別正常(牙合)、安氏Ⅰ錯(牙合)、安氏Ⅱ類1分類錯(牙合)、安氏Ⅲ類錯(牙合)4組受試者分別在自然頭位下和頭顱定位下ICP、MPP、MVC、吞咽、左嚼口香糖和右嚼口香糖時TA、MM和DA肌電平均幅值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2)個別正常(牙合)、安氏Ⅰ錯(牙合)、安氏Ⅱ類1分類錯(牙合)、安氏Ⅲ類錯(牙合)4組受試者分別在自然頭位下和頭顱定位位下,最大開閉口時左、右側顳下頜關節(jié)振動總能量、頻率小于300Hz的振動能量、頻率大于300Hz的振動能量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3)在自然頭位下不同咬合組ICP、MPP時,所有咀嚼肌和頸部肌無差異性。(4)在自然頭位下個別正常(牙合)組受試者MVC時,RDA、RTA肌電幅值高于安氏Ⅲ類錯(牙合)組受試者肌電幅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左側咀嚼口香糖時,個別正常(牙合)組受試者RTA肌電幅值高于安氏Ⅱ類錯(牙合)組受試者肌電幅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5)在自然頭位下安氏Ⅰ類錯(牙合)組受試者MVC時,LTA、RTA、LDA和RDA肌電幅值高于安氏Ⅱ,安氏Ⅰ類錯(牙合)組受試者MVC時LTA、LMM、RMM、LDA和RDA肌電幅值高于安氏Ⅲ類錯(牙合)組受試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6)在自然頭位下安氏Ⅱ類受試者吞咽時,LDA肌電幅值高于安氏Ⅲ類肌電幅值,左嚼口香糖時,安氏Ⅲ類受試者RTA肌電幅值高于安氏Ⅱ類肌電幅值,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7)在自然頭位下安氏Ⅰ類和安氏Ⅱ類錯(牙合)組右側顳下頜關節(jié)振動總能量大于安氏Ⅲ類錯(牙合)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8)在自然頭位下安氏Ⅰ類錯(牙合)組左側顳下頜關節(jié)振動頻率小于300Hz的振動能量大于個別正常(牙合)組,安氏Ⅰ類錯(牙合)組和安氏Ⅱ類錯(牙合)組顳下頜關節(jié)振動頻率小于300Hz的振動能量大于安氏Ⅲ類錯(牙合)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1)在自然頭位和頭顱定位下分別測量的咀嚼肌和頸部肌肌電和關節(jié)振動值無統(tǒng)計學差異。自然頭位下拍攝頭顱側位片和面像分析具有一定的可靠性。(2)安氏Ⅰ類、Ⅱ類1分類、Ⅲ類錯(牙合)者和個別正常(牙合)者的下頜不同運動形式的咀嚼肌群和顳下頜關節(jié)振動有所差別,說明錯(牙合)可能會導致咀嚼肌群和顳下頜關節(jié)的異常。
[Abstract]:鐩殑:(1)閫氳繃瀵逛釜鍒甯,
本文編號:16752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167529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