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齡段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腦白質纖維束彌散張量成像研究
本文關鍵詞:小年齡段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腦白質纖維束彌散張量成像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孤獨癥譜系障礙 兒童 磁共振成像 彌散張量成像
【摘要】:目的:通過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小年齡段孤獨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的腦白質微結構特點。方法:16例1.5~5.6(3.2±1.4)歲ASD及10例1.5~5.7(3.4±1.4)歲正常發(fā)育兒童行DTI掃描,按照腦白質纖維束示蹤圖集定位纖維束,目標纖維束包括胼胝體膝部、體部及壓部、雙側扣帶束、雙側鉤束、雙側下額枕束、雙側下縱束。每個纖維束畫制2~4個感興趣區(qū),測量各向異性分數(shù)(fractional anisotrophy,FA)和平均彌散系數(shù)(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比較ASD組與正常對照組之間FA及ADC的差別。結果:ASD組胼胝體壓部FA值0.66±0.07,右側扣帶束FA值0.31±0.03,分別高于正常對照組的0.58±0.09(P=0.030)和0.27±0.06(P=0.037);ASD組胼胝體壓部ADC值1.00±0.09,左側扣帶束ADC值0.84±0.04,分別低于正常對照組的1.15±0.18(P=0.015)和0.88±0.04(P=0.026)。結論:小年齡段ASD部分白質纖維束FA值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早期過度發(fā)育。
【作者單位】: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放射科;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兒童保健科兒童發(fā)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兒科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重慶市兒童發(fā)育重大疾病診治與預防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關鍵詞】: 孤獨癥譜系障礙 兒童 磁共振成像 彌散張量成像
【分類號】:R445.2;R749.94
【正文快照】: 孤獨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發(fā)生于嬰幼兒時期的廣泛性神經(jīng)精神發(fā)育障礙,其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給家庭及社會造成巨大的壓力[1-4]。目前ASD的診斷主要依靠對患兒臨床發(fā)育行為的半定量評估,還不能從神經(jīng)解剖和功能層面提供客觀的診斷依據(jù)。彌散張量成像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建新 ,李曉君 ,王峻;彌散張量成像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山西醫(yī)藥雜志;2004年03期
2 鐘維佳 ,趙建農(nóng);彌散張量成像的運用[J];中國CT和MRI雜志;2005年04期
3 吳偉剛,陳秀義,楊杜;彌散張量成像分析[J];醫(yī)療設備信息;2005年03期
4 劉樹永;姚旭峰;耿道穎;;糾正彌散張量成像圖像變形的一種方法[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7年03期
5 徐賢;馬林;;彌散張量成像診斷癲癇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7年05期
6 張碩;強金偉;張康樂;;彌散張量成像對常規(guī)性臨床應用的初步建立和實現(xiàn)[J];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報;2007年05期
7 陳美玲;許秀峰;程宇琪;徐林;;彌散張量成像在神經(jīng)科學領域的應用[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9年03期
8 馬德晶;秦東京;;彌散張量成像在顱內腫瘤中的應用現(xiàn)狀及進展[J];濱州醫(yī)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9 王濤;王安生;高燕軍;張胡金;;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彌散張量成像應用研究[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1年10期
10 董玉茹;王宏;鐘心;穆學濤;馬毅;劉騰;劉勉;;彌散張量成像量化指標與腦彌散加權成像的對照性研究[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1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東海;鄧國軍;陳桂美;肖香佐;;彌散張量成像定位初級運動功能區(qū)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外科學分會第九次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2 楊永貴;郭崗;黃海清;王訓恒;;慢性頸髓病變彌散張量成像的研究[A];2010中華醫(y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第十八次全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蔣田仔;;彌散張量成像的計算方法與臨床應用的新進展[A];全國醫(yī)學影像技術學術會議(CMIT-2004)論文匯編[C];2004年
4 謝晟;郭雪梅;崔愛國;肖江喜;蔣學祥;;兒童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癥的彌散張量成像研究[A];全國醫(yī)學影像技術學術會議(CMIT-2004)論文匯編[C];2004年
5 鄭兆聰;劉必松;吳志峰;王如密;王守森;;彌散張量成像在腦出血運動功能預后評估中的應用[A];2011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外科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6 劉海燕;盧青;秦姣龍;肖朝勇;姚志劍;;抑郁癥情緒神經(jīng)環(huán)路改變的彌散張量成像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精神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7 葛海濤;尹訓濤;徐君海;劉樹偉;;基于彌散張量成像的注意功能研究[A];中國解剖學會2011年年會論文文摘匯編[C];2011年
8 賈貴靜;;正常成人腦組織彌散張量成像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6年
9 史浩;郭洪霞;;腦積水的彌散加權成像及彌散張量成像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放射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10 宋凡;胡永善;張峰;南向亮;徐一鳴;馬立宏;倪歡歡;周翠俠;黃春水;趙青;;腦卒中后殘廢手的彌散張量成像研究[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運動療法分會第十一屆全國康復學術大會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張峭巍;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對彌漫性軸索損傷的診斷價值—動物實驗研究及臨床個例觀察[D];浙江大學;2005年
2 丁文全;基于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與多種后處理方法的上肢神經(jīng)形態(tài)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4年
3 李f 曄;術中磁共振和彌散張量成像纖維束示蹤技術在鄰近弓形束病變手術中的應用[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3年
4 沈全力;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中的應用及臨床相關性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5 杜彥李;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及波譜成像對重型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的預后評估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6 李郁欣;多發(fā)性硬化的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7 宋峰;豬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模型的建立及其脊髓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嵐;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在癲癇中的應用研究[D];川北醫(yī)學院;2015年
2 舒進鵬;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在正常青年人腦的初步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朱楊帆;云南遺傳性脊髓小腦共濟失調3型大腦白質纖維束核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李聰聰;慢性偏頭痛的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5 方鵬;彌散張量成像的腦連接模式分析[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6 方美芳;正常成人胼胝體及其亞區(qū)的形態(tài)學和彌散張量成像的定量研究[D];蚌埠醫(yī)學院;2013年
7 張靜娜;彌散張量成像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的研究與應用[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8 李靜;基于彌散張量成像的偏頭疼患者大腦結構網(wǎng)格的異常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9 曹新山;彌散張量成像在脊髓型頸椎病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7年
10 張麗敏;壓縮感知框架下的快速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6355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sb/635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