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對AD模型大鼠海馬區(qū)神經(jīng)元凋亡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艾灸對AD模型大鼠海馬區(qū)神經(jīng)元凋亡的影響
更多相關文章: 阿爾茨海默病 艾灸 鏈脲佐菌素 Aβ42 白介素1β B淋巴細胞瘤-2基因 Bcl-2相關蛋白X
【摘要】:目的通過艾灸干預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大鼠,觀察艾灸干預對AD模型大鼠學習記憶能力,大腦海馬區(qū)凋亡相關基因B淋巴細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和Bcl-2相關蛋白X(Bcl-2 association x protein,Bax)表達的情況,以及海馬區(qū)β淀粉樣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42、白細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表達的情況,來探討艾灸對AD大鼠大腦海馬內神經(jīng)元細胞凋亡的調控作用,從而為艾灸治療AD提供進一步的理論支持。方法將60只2月齡SD雄性大鼠,SPF級,300g(±30),適應性喂養(yǎng)3d天后,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空白組、假手術組、模型組、西藥組和艾灸組,每組12只。空白組常規(guī)喂養(yǎng)不做任何處置,假手術組雙側側腦室注射檸檬酸/檸檬酸鈉緩沖液,其余各組則采用雙側側腦室注射STZ構建AD模型。造模完成后對大鼠再次進行Morris水迷宮篩選,與造模前相比,平均逃避潛伏期延長、穿越平臺次數(shù)下降為造模成功,并除去死亡大鼠2只,最后納入實驗的大鼠為空白組12只、假手術組12只、模型組11只、西藥組11只、艾灸組12只。艾灸組取“百會”、“長強”、“關元”、“命門”,懸灸距皮膚3cm,長強、命門、關元各10min,百會3min,隔2d灸,10次/療程,共30d;西藥對照組給予鹽酸多奈哌齊混懸液進行灌胃,其中鹽酸多奈哌齊按0.45mg/kg計算用藥量,每日1次,每次灌胃不超過3ml,共30次;空白組、假手術組、模型組不處理。干預結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宮檢測各組大鼠學習記憶能力的變化;采用免疫組化法檢測各組大鼠腦內Aβ42的表達;采用Western Blot檢測大腦海馬組織中凋亡相關蛋白Bcl-2和Bax表達的情況;采用雙抗體夾心法(ELISA)檢測IL-1β在各組大鼠海馬區(qū)的表達。結果一、Morris水迷宮檢測結果與假手術組比較,空白組大鼠的水迷宮結果無顯著差異(P0.05),模型組大鼠平均潛伏期明顯延長,平均穿越平臺的次數(shù)明顯下降(P0.05);與模型組比較,西藥組和艾灸組大鼠平均潛伏期明顯縮短,平均穿越平臺的次數(shù)明顯增加(P0.05);而西藥組與艾灸組之間無差異(P0.05)。二、免疫組化檢測結果與假手術組比較,空白組大鼠海馬區(qū)Aβ42、Bcl-2的陽性表達無顯著差異(P0.05),模型組大鼠海馬區(qū)Aβ42的陽性表達增加(P0.05);與模型組比較,西藥組和艾灸組大鼠海馬區(qū)Aβ42的陽性表達減少(P0.05);而與西藥組對比,艾灸組大鼠海馬區(qū)Aβ42的陽性減少(P0.05)。三、Western Blot的檢測結果空白組與假手術組大腦海馬組織中凋亡相關蛋白Bcl-2、Bax的表達無顯著性差異(P0.05);模型組的Bcl-2相對表達量低于假手術組(P0.05),Bax的相對表達量高于假手術組(P0.05);西藥組和艾灸組Bcl-2的相對表達量高于模型組(P0.05),Bax的相對表達量高低模型組(P0.05);艾灸組Bcl-2的表達量高于西藥組,Bax的相對表達量低于西藥組(P0.05)。四、雙抗體夾心法的檢測結果空白組與假手術組大鼠海馬區(qū)IL-1β的表達無顯著性差異(P0.05);與假手術組相比,模型組的IL-1β的相對表達量升高(P0.05);與模型組相比,西藥組與艾灸組IL-1β的相對表達量降低(P0.05);而艾灸組與西藥組相比IL-1β的表達減少(P0.05)。結論以側腦室注射STZ方法造模,可以使AD模型大鼠的學習記憶能力減退,Aβ42沉積,炎癥因子(IL-1β)表達增加,促凋亡蛋白Bax表達升高,抗凋亡蛋白Bcl-2表達下降,神經(jīng)元細胞凋亡。西藥鹽酸多奈哌齊和艾灸對AD模型大鼠具有治療作用,均能改善AD模型大鼠學習記憶能力,減少海馬區(qū)Aβ的異常沉積、IL-1β炎癥因子和Bax蛋白的表達,以及增加Bcl-2的表達,促進海馬區(qū)神經(jīng)元的再生,但艾灸的效果要優(yōu)于鹽酸多奈哌齊。艾灸干預能提高AD大鼠的學習記憶能力,其機制可能是調節(jié)了Aβ沉積導致的細胞凋亡的發(fā)生,進而保護海馬區(qū)神經(jīng)元。
【關鍵詞】:阿爾茨海默病 艾灸 鏈脲佐菌素 Aβ42 白介素1β B淋巴細胞瘤-2基因 Bcl-2相關蛋白X
【學位授予單位】:錦州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245;R-332
【目錄】:
- 中文論著摘要4-7
- 英文論著摘要7-10
- 英文縮略語表10-11
- 前言11-14
- 實驗材料與方法14-27
- 結果27-32
- 討論32-39
- 結論39-40
- 本研究創(chuàng)新性的自我評價40-41
- 參考文獻41-49
- 附錄49-62
- 一、文獻綜述 神經(jīng)元凋亡在阿爾茨海默病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49-58
- 參考文獻54-58
- 二、在學期間科研成績58-59
- 三、致謝59-60
- 四、個人簡介60-61
- 附圖61-6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來酉;試論艾灸療法在宋代的發(fā)展[J];針灸臨床雜志;2003年09期
2 于本性,郭向軍;近10年艾灸療法在中風病中的應用[J];內蒙古中醫(yī)藥;2005年03期
3 張波;李麗;;陳日新艾灸臨床經(jīng)驗[J];江西中醫(yī)藥;2006年03期
4 杜江順;李甲靈;;手法推拿與艾灸療法治療落枕療效比較[J];中國民間療法;2007年10期
5 王萬春;胡蓉;馬文軍;嚴張仁;;腧穴熱敏化艾灸等綜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20例[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7年12期
6 周恩華;吳煥淦;譚琳鎣;劉立公;陳云飛;汪司右;王曉梅;;艾灸療法的思考及運用[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8年08期
7 劉忠云;蔡少華;;艾灸熱敏化腧穴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J];中國民間療法;2009年02期
8 ;艾灸療法列入國家“973”計劃項目[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9 林永青;趙百孝;;艾灸防治疫疾的歷史與現(xiàn)狀[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0年S1期
10 崔榮榮;金海龍;賴亮亮;;艾灸預處理對健美操運動后尿pH值的影響[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麗萍;謝永祥;伍朝春;;艾灸療法預防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患者感染的臨床研究[A];第10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腎臟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2 田新發(fā);;應用足部艾灸療法治病保健的探討[A];2006反射學全國研討會會議交流文集[C];2006年
3 高希言;奧曉靜;;提高艾灸療效的探討[A];中國針灸學會第八屆全國中青年針灸推拿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4 高希言;奧曉靜;;提高艾灸療效的探討[A];“針灸診療規(guī)范化研究的思路”學術論文集[C];2008年
5 溫似錦;;熨瘋·艾灸療法治療骨癌[A];2005全國首屆壯醫(yī)藥學術會議暨全國民族醫(yī)藥經(jīng)驗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5年
6 趙靜潔;馬文珠;;艾灸干預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的臨床研究進展[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7 田新發(fā);;新發(fā)艾灸按摩器療法防治頸椎病[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8 許煥芳;趙百孝;;艾灸療法作用機理淺述[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9 張海峰;孫國杰;趙琛;朱慧華;吳蓓玲;;艾灸抗衰老的臨床研究進展[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10 謝潔珊;趙勇;劉振寰;;艾灸在小兒腦癱康復護理方面的臨床應用體會[A];第23屆全國中醫(yī)兒科學術研討會暨兒科名中醫(yī)講習班論文匯編[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保健時報記者 荊冰;冬寒艾灸正當時[N];保健時報;2010年
2 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 張學亮 副主任醫(yī)師;養(yǎng)生用艾灸 健康更長久[N];上海中醫(yī)藥報;2013年
3 四川省達州市綠洲健康中心 歐陽軍 副主任藥師;艾灸療法 也需瓣證施灸[N];上海中醫(yī)藥報;2013年
4 記者王寶龍;艾灸療法列入973科研課題[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9年
5 河南省中醫(yī)院 戴秀娟;艾灸升白療效佳[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2年
6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 章原;艾灸的起源[N];東方早報;2013年
7 年年;艾灸療法推陳出新[N];保健時報;2004年
8 商報記者 鄒昱琴;《單桂敏灸除百病》打造人性化的養(yǎng)生講座[N];中國圖書商報;2010年
9 新華;江西首創(chuàng)艾灸新療法將重振我國艾灸技術[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6年
10 呂斌;艾灸更宜“虛寒”者[N];中國醫(yī)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劍;艾灸診室PM_(2.5)物理化學特征與毒理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2 黃茶熙;艾灸診室可吸入顆粒的物理化學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3 恩和圖婭;艾灸關元對化療期生命體征影響的臨床及實驗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4 羅玲;艾灸免疫調節(jié)的局部作用機制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5 唐暉;基于文獻的艾灸療法應用規(guī)律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6 馬力群;艾灸療法醫(yī)案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7 郭明瑜;艾灸對老年大鼠腦神經(jīng)元保護機制的研究[D];湖北中醫(yī)學院;2005年
8 華金雙;艾灸預處理對全腦缺血大鼠預防性腦保護作用機制的實驗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5年
9 王耀帥;艾灸以溫促通效應與TRPV1的相關性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10 熊勇;艾灸對膝骨性關節(jié)炎的防治作用及其機理的實驗研究[D];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石斐;針刺與艾灸三陰交穴對寒濕凝滯型原發(fā)性痛經(jīng)患者即時鎮(zhèn)痛效應的比較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劉耀萌;艾灸不同作用因素對APP/PS1雙基因小鼠PI3K/AKT通路影響的實驗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3 李斌;穴位艾灸輔助治療輕癥急性胰腺炎臨床療效觀察[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4 丁寧;針刺與艾灸對抑郁大鼠行為學及前額皮質5-HT能系統(tǒng)作用的差異性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5 席沙;定時艾灸涌泉穴治療高血壓的臨床療效觀察[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6 陸露;艾灸不同腧穴對健康人體自主神經(jīng)影響的臨床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7 王應越;不同灸溫對高脂血癥小鼠脂質的影響及其與TRPV1的相關性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8 邱悅;艾灸微循環(huán)效應及其TRPV1機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9 石嘯雙;艾灸和TDP在輔助電針治療輕中度膝骨性關節(jié)炎中的療效對比[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6年
10 張令令;艾灸燃煙自由基生物活性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7495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ichuyixue/749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