頜面頸部感染致壞死性縱隔炎的病原學分析與治療
本文關鍵詞:頜面頸部感染致壞死性縱隔炎的病原學分析與治療
【摘要】:目的探討口腔頜面頸部感染致壞死性縱隔炎病原學分布,以期尋找最佳的抗菌藥物,降低該病的發(fā)生,控制其病情進展變化。方法選取2009年9月-2013年9月口腔頜面頸部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發(fā)生壞死性縱隔炎患者從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等進行分析。結果 21例患者中檢出病原菌33株,革蘭陰性菌占24.24%,革蘭陽性菌占75.76%;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占27.28%、表皮葡萄球菌占21.21%;革蘭陰性菌中耐藥性較低的抗菌藥物有利福平、亞胺培南、美羅培南,對其他抗菌藥物耐藥性均50.00%,革蘭陽性菌中耐藥性較低的抗菌藥物為替考拉寧、萬古霉素,對其他均43.00%;予以敏感抗菌藥物等治療后總有效率76.19%。結論選擇敏感抗菌藥物、早期切開引流是降低口腔頜面頸部感染致壞死性縱隔炎的關鍵所在。
【作者單位】: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yī)院口腔科;
【關鍵詞】: 口腔頜面頸部感染 壞死性縱隔炎 病原學
【基金】:河南省衛(wèi)生廳基金資助項目(HW-2010A-027)
【分類號】:R564.2;R782.3
【正文快照】: 口腔頜面頸部腔竇較多、解剖結構較為復雜,加上環(huán)境潮濕等因素很容易造成感染的發(fā)生,而感染后由于患者自身疾病和抗菌藥物的耐藥等會導致壞死性縱隔炎。該疾病雖然在臨床上發(fā)病率較低,一旦發(fā)生則發(fā)展迅速,病情危重,不及時治療就會造成患者死亡[1]。本研究對口腔頜面頸部感染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子忠,林先軍,張苗;280例面頸部皮瘺的臨床分析[J];口腔醫(yī)學研究;2004年03期
2 張連生,武雅玲,高俊明;36例面頸部淺表軟組織損傷美容修復療效觀察[J];山西職工醫(yī)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3 曹薇;;點陣激光治療面頸部淺表性瘢痕療效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3年30期
4 余忠祥;;面頸部—過性血管神經性充血1例報告[J];口腔醫(yī)學;1990年03期
5 張軍生,牛懷恩;188例面頸部皮膚瘺管的臨床分析[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1993年02期
6 CE. Hannapel ,張正華;安全有效的面部消脂術促使面頸部恢復活力[J];中華醫(y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4年06期
7 胡慶旭;楊大平;;頸胸部“V”型擴張皮瓣修復面頸部疤痕的臨床應用[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2年17期
8 戴智原;;牙周刮治術并發(fā)面頸部感染一例報告[J];口腔醫(yī)學縱橫;1985年02期
9 余忠祥;;面頸部一過性血管神經性充血1例報告[J];口腔醫(yī)學;1988年04期
10 壽相泉;孟昭業(yè);程寧新;孫陽;;口腔面頸部雙原發(fā)惡性腫瘤(附8例報告)[J];實用腫瘤學雜志;198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葉祥柏;馮光珍;谷才之;;真皮下血管網(wǎng)皮片移植治療面頸部聯(lián)合疤痕的臨床體會[A];中華醫(yī)學會第五次全國燒傷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1997年
2 王善良;李圣利;張滌生;;面頸部老化癥的治療進展[A];第4屆中國美容與整形醫(yī)師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3 喬玉珠;;頜面頸部異物106例診治體會[A];FDI、CSA臨床口腔進展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1999年
4 張媛媛;王淑君;幺猛;魏雪箐;;面頸部皮膚軟組織擴張術的護理體會[A];第八屆全國燒傷外科學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5 龔海南;周芳;;皮膚軟組織擴張器治療面頸部疤痕的護理[A];美麗人生 和諧世界——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醫(yī)學美學與美容學術年會、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20周年慶典暨第三屆兩岸四地美容醫(yī)學學術論壇論文匯編[C];2010年
6 楊智義;曹建軍;胡曉春;;側胸、肩胸區(qū)接力菲薄皮瓣在面頸部整復中的應用[A];全國第三屆燒傷外科學術交流會議論文摘要[C];1991年
7 李小兵;李成;劉光晶;王其芳;;食道氣管雙腔插管氣導在面頸部植皮手術中的應用[A];中華醫(yī)學會第六屆全國燒傷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8 郭鑫;楊文爽;顧云鵬;鄒,
本文編號:8901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huxijib/890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