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肺炎患者血嗜酸性粒細胞變化及其意義的臨床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01 08:43
【摘要】:研究背景: 重癥肺炎根據(jù)獲得環(huán)境不同分為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SCAP)和重癥醫(yī)院獲得性肺炎(SHAP),SCAP及SHAP均有很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因此,尋找簡單有效的臨床監(jiān)測指標成為重癥肺炎研究的內(nèi)容之一。嗜酸性粒細胞起源于骨髓內(nèi)多能造血干細胞(CFU-S),經(jīng)過單向嗜酸性祖細胞(CFU-EOS)階段,在有關生成素誘導下逐步分化、成熟為嗜酸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的動態(tài)變化在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哮喘及術后和大面積燒傷病人已有了較多報道,并且臨床病情評估中具有很好的價值,近年來在SARS患者中,也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重型SARS患者嗜酸性粒細胞顯著降低,研究顯示病毒性肺炎感染時可能通過免疫調(diào)節(jié)來影響嗜酸粒細胞的表達,但是,是否僅僅表現(xiàn)在病毒性肺炎中,對于不同病原體(細菌、真菌,甚至混合感染)所致的重癥肺炎中嗜酸性粒細胞表達情況又如何,是否對于治療效應具有一定的動態(tài)評估效應尚需明確。 目的: 了解重癥肺炎患者血嗜酸性粒細胞動態(tài)變化的規(guī)律,分析其與病情嚴重程度以及肺炎有關指標的關系,探討重癥肺炎血嗜酸性粒細胞變化的影響因素及臨床意義。 方法: 為前瞻性觀察研究,研究對象為2010年1月~2010年7月收住本院綜合監(jiān)護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重癥肺炎患者30例。檢測入科后第1、3、7、14天的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eosinophil count)、白細胞計數(shù)(Leucocyte count, 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t, NE%)、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皮質(zhì)醇;同時記錄患者第Ⅰ、3、7、14天的臨床肺部感染評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 CPIS)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 APACHEⅡ)。 使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患者入科后的血EOS計數(shù)的動態(tài)變化,比較不同預后患者EOS計數(shù)的動態(tài)變化及組間差異。分析EOS計數(shù)和相應時相點的臨床肺部感染評分(CPIS)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分Ⅱ(APACHEⅡ)變化的相關性;分析EOS計數(shù)與相應時相點WBC、NE%、CRP、皮質(zhì)醇等炎癥指標的相關性;進一步分析EOS計數(shù)、WBC、NE%、CRP、皮質(zhì)醇等與預后和病情嚴重度的相關性;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出EOS計數(shù)和上述WBC、NE%、CRP、皮質(zhì)醇等對于判斷重癥肺炎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繪制患者EOS計數(shù)、WBC、NE%、CRP、皮質(zhì)醇判斷預后的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線,并采用Z檢驗分別與相應時相點的血EOS計數(shù)對預后的ROC曲線進行曲線下面積比較。 結果: 重癥肺炎患者入科后第1、3、7、14天血EOS計數(shù)分別為(0.03±0.05)×109/L (0.08±0.12)×109/L、(0.07±0.11)×109/L、(0.11±0.16)×109/L,隨時間推移呈上升趨勢。EOS計數(shù)在死亡組變化不明顯,而存活組呈持續(xù)上升趨勢,后者在入科后第3、7、14天血EOS計數(shù)分別為(0.16±0.12)×109/L、(0.17±0.10)×109/L、(0.31±0.13)×109/L,均顯著高于前者相應時相點的(0.05±0.08)×109/L、(0.02±0.07)×109/L、(0.01±0.03)×109/L 患者血EOS計數(shù)相應時點與APACHEⅡ在入科后第7、14天呈負相關,與CPIS在第7、14天呈負相關;颊逧OS計數(shù)相應時點與NE%在第7天呈負相關,與CRP在第7、14天呈負相關,與皮質(zhì)醇在第14天呈負相關。 患者CRP與相應時相點APACHEⅡ在入科后第14天呈顯著正相關,與CPIS在入科后第7、14天呈顯著正相關;皮質(zhì)醇與相應時相點APACHEⅡ在入科后第1、3、7、14天均呈顯著正相關,與CPIS在入科后第1、3、7、14天均呈顯著正相關。 患者WBC在入科后第1、3、7、14天死亡組與存活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NE%在入科后第1、3、7、14天死亡組與存活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CRP入科后第7、14天死亡組分別為(132.76+99.32)mg/L、(153.92±109.15)mg/L均顯著高于存活組相應時相點的(63.77±39.18)mg/L(39.12±29.47)mg/L,兩組比較(均P0.05),而在第1、3天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皮質(zhì)醇入科后第7、14天死亡組分別為(31.33±5.68)μg/dL、(40.42±5.87)μg/dL均顯著高于存活組相應時相點的(23.40±7.30)μg/dL、(20.49±6.18)μg/dL,兩組比較(均P0.05),而在第1、3天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自變量中僅EOS和皮質(zhì)醇是判斷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入科后各時相點EOS、WBC、NE%、CRP、皮質(zhì)醇判斷預后的ROC曲線中,僅EOS第7、14天ROC曲線下面積顯著大于0.5,皮質(zhì)醇第7、14天、CRP第14天ROC曲線下面積顯著小于0.5(均P0.05);與EOS判斷預后的ROC曲線下面積比較,WBC曲線下面積在第7、14天、NE%曲線下面積在第3、7、14天、CRP曲線下面積在第7、14天、皮質(zhì)醇曲線下面積在第3、7、14天均顯著小于相應時相點EOS曲線下面積(均P0.05),而它們在其余時點與EOS曲線下面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結論: 重癥肺炎患者血EOS計數(shù)與全身炎癥反應等因素有關,其動態(tài)變化可以反映病情的嚴重程度及預后,可作為重癥肺炎救治中病情監(jiān)測的有效指標。
【圖文】:
同一時間點兩組間血EOS計數(shù)在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存活組明顯高于死亡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其中第3、7天t分別為一2.56,一4.43均P<0.05第14天t為一9.35,,P<0.01),而第1天的組間差異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3.1,圖3.2)o表3.1存活組和死亡組血EOS計數(shù)動態(tài)變化(厲士S)第1天
本文編號:2691234
【圖文】:
同一時間點兩組間血EOS計數(shù)在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存活組明顯高于死亡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其中第3、7天t分別為一2.56,一4.43均P<0.05第14天t為一9.35,,P<0.01),而第1天的組間差異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3.1,圖3.2)o表3.1存活組和死亡組血EOS計數(shù)動態(tài)變化(厲士S)第1天
本文編號:26912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huxijib/269123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