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評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患者預后中的價值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禮賢;;慢性阻塞性肺病第一次發(fā)作呼吸衰竭后的病程[J];國外醫(yī)學.內科學分冊;1975年07期
2 王健,陳敏雄;應用呼吸機搶救呼吸衰竭9例體會[J];人民軍醫(yī);1994年02期
3 高維新,范永琛;脫屑性問質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附11例臨床分析[J];天津醫(yī)藥;1995年11期
4 陳茂森,,李桂蓮,聶立功,何冰;呼吸衰竭患者血清雌二醇和睪丸酮測定及臨床意義[J];中華內科雜志;1995年12期
5 吳巖,黃思賢;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機械通氣后BiPAP的應用[J];新醫(yī)學;1997年11期
6 高萍,姜濤;呼吸衰竭并四臟器以上功能衰竭搶救成功2例體會[J];黑河科技;1998年03期
7 呂順榮,方向明;機械通氣在呼吸衰竭呼吸停止前后應用比較[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8 梁紅衛(wèi),孫玉汾;老年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血清甲狀腺激素變化及臨床意義[J];廣東醫(yī)學;2002年01期
9 黃海鷹,劉成杰,吳翔,陳靜;纖維支氣管鏡引導下經鼻氣管插管搶救呼吸衰竭48例[J];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02年06期
10 石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及死亡的相關因素[J];浙江臨床醫(yī)學;2002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史佳;;Glu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營養(yǎng)不良患者中的應用[A];2009年浙江省急診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王導新;薛亞梅;張治;張桂蓉;唐碧瓊;;BIPAP呼吸機搶救經高頻通氣治療無效的呼吸衰竭的體會[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內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1995年
3 趙玉敏;;內源性呼氣末正壓的測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病人中的應用[A];山東省護理學會重癥護理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4 倪淑紅;;不同營養(yǎng)支持對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機械通氣的影響[A];第三屆浙江中西部科技論壇論文集(第八卷 護理分卷)[C];2006年
5 方麗;林鳳;彭雯;唐忠平;;BiPAP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A];貴州省醫(yī)學會重癥醫(yī)學分會第三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6 董麗霞;;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成功搶救肥胖低通氣呼吸衰竭[A];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2011(第十二次全國呼吸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7 邢愛民;李立宇;;臨床肺部感染評分對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呼吸衰竭的預后評價[A];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2011(第十二次全國呼吸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8 馬壯;槐永軍;張紹敏;張俊麗;;519例呼吸衰竭患者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療效分析[A];第三屆重癥醫(yī)學大會論文匯編[C];2009年
9 尤勇;朱章華;顧勤;;無創(chuàng)與有創(chuàng)通氣治療Ⅱ型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的比較[A];第三屆重癥醫(yī)學大會論文匯編[C];2009年
10 張濤;柳朝陽;田黎明;任永波;;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漿β-內啡肽水平與T淋巴細胞亞群關系的研究[A];慶祝黑龍江省免疫學會成立十周年(1993—2003)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朱立明;我國危重呼吸衰竭救治研究取得進展[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2 朱惠莉;增加老年人呼吸衰竭通氣量相關要點[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4年
3 ;呼吸衰竭的診斷要點及分型[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7年
4 徐艷玲 曲妮妮;參麥注射液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fā)呼吸衰竭的臨床研究[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4年
5 本報記者 慕欣 魏平 藍愉華(實習);呼吸衰竭:解痙 祛痰 氧療[N];醫(yī)藥經濟報;2011年
6 首醫(yī)大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 詹慶元;搶救呼吸衰竭治療與研究顯著提高[N];北京日報;2010年
7 ;呼吸衰竭的治療[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7年
8 ;呼吸衰竭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8年
9 朱惠莉;老年人呼吸衰竭的診治特點[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4年
10 朱立明;危重呼吸衰竭救治有了新方法[N];家庭醫(yī)生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侯小華;NIPPV治療AECOPD呼吸衰竭并意識障礙的臨床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年
2 趙衛(wèi)國;死腔內氣體吸出技術治療呼吸衰竭的實驗與臨床研究[D];軍醫(yī)進修學院;2001年
3 谷秀;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及CFTR氯離子通道對離體大鼠肺泡液體清除率的作用[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4 張在其;針對COPD呼氣流速受限的呼吸康復方法臨床應用研究[D];廣州醫(yī)學院;2008年
5 李今朝;肺纖維化細胞凋亡、Fas/FasL表達改變及N-乙酰半胱氨酸的作用[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6 張方;BAG-1—GR信號通路調控糖皮質激素抗炎效應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偉;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失敗的相關因素分析[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2年
2 趙丹;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療效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0年
3 蔣文中;簡易呼吸衰竭評估系統(tǒng)(SURFES)的建立與評價[D];暨南大學;2004年
4 楊春紅;呼吸衰竭患者甲狀腺激素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3年
5 徐盼;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中西醫(yī)結合臨床路徑的療效評價[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6 張會珍;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呼吸衰竭65例臨床分析[D];吉林大學;2010年
7 王林;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呼吸衰竭的支持治療—體外膜肺氧合[D];蚌埠醫(yī)學院;2014年
8 焦婧;無創(chuàng)正壓機械通氣在特發(fā)性肺纖維化呼吸衰竭治療中的應用[D];鄭州大學;2011年
9 梅早仙;小型體外膜氧合器治療呼吸衰竭的基礎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8年
10 王晉鵬;肺切除術后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險因素分析[D];浙江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5568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huxijib/2556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