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患者外周血樹突細胞表型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發(fā)布時間:2017-12-04 16:17
本文關鍵詞: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患者外周血樹突細胞表型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更多相關文章: 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 樹突細胞 細胞因子 脾臟 肺臟
【摘要】:背景: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SCAP)病死率高、預后差,導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是感染,及感染后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繼而引起膿毒癥(sepsis)、嚴重膿毒癥(severe sepsis)、膿毒癥休克(sepsis shock),引發(fā)多器官功能不全。免疫系統(tǒng)多參與參與其中,所以有關重癥肺炎免疫學機制的研究已引起了國內外研究者的極大關注。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DC)是人體免功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抗原呈遞細胞,它們啟動并控制針對呼吸道病原體的適應性免疫應答。此外,它們在先天免疫系統(tǒng)的各種功能,縮小了先天和適應性免疫之間的間隙。然而,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患者的外周血樹突細胞亞群及其表型的變化及其作用,目前仍不十分明確。目的:通過觀察研究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患者外周血樹突細胞表型及其相關功能分子的變化,分析其與重癥肺炎患者臨床指標間的相關性。此外,通過觀察不同時間點重癥肺炎模型小鼠脾臟、肺臟樹突細胞的變化,探討樹突狀細胞(DCs)亞群及表型在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早期免疫亢進及晚期免疫抑制階段中的變化及其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細胞術檢測SCAP患者及健康對照外周血中m DC和p DC的頻數(shù)及細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共抑制分子PD-L1的表達水平,并分析DC頻數(shù)與SCAP患者氧合指數(shù)(Pa O2/Fi O2)、血乳酸(Lac)的相關性。將72只雄性SPF昆明小鼠隨機被分成重癥肺炎組(n=36)和健康對照組(n=36),每組再隨機分成6組(4h組、12h組、1d組、3d組、5d組、7d組),重癥肺炎組、健康對照組每小組均有6只小鼠。通過向氣管內注射肺炎克雷伯桿菌的方法,制作重癥肺炎小鼠模型。以等量生理鹽水替代肺炎克雷伯桿菌液按上述時間注射。按不同時間點分批處死每組小鼠,摘取小鼠的雙肺和脾臟,按不同組別分別進行福爾馬林固定、超低溫凍存、酶消化或勻漿處理。HE染色法檢測重癥肺炎組不同時間點小鼠脾臟病理變化,免疫組織化學法觀察小鼠脾臟組織中CD205、CD86樹突細胞的分布,流式細胞術檢測測定CDllc/CD86標記陽性細胞的表達率和外周血中T細胞亞群的變化,應用末端脫氧核糖轉移酶介導的生物素化脫氧尿嘧啶缺刻標記技術(TUNEL)對不同時間點的重癥肺炎組小鼠脾臟樹突細胞進行凋亡原位檢測。通過ELISA方法測定小鼠們血清中和肺組織勻漿中的TNF-α濃度。采用光鏡觀察小鼠肺組織的大體病理變化,并對其進行CD86、CD205免疫組化,CDllc免疫熒光技術標記小鼠肺組織中的DCs。密度梯度離心法分離小鼠肺組織中單個核細胞,運用MACS磁珠分選小鼠肺組織中單個核細胞中的DCs,通過流式細胞學技術進行DCs的鑒定和DCs表面細胞表型的鑒定。采用ELISA方法測定DCs孵育過的上清液中細胞因子IL-10的濃度。結果:(1)SCAP患者外周血中樹突細胞亞群m DC和p DC相對健康對照組其表達頻數(shù)明顯下降(患者組分別為0.37±0.19和0.19±0 12,對照組為0.51±0.18和0.29±0.13,P0.05)。(2)重癥肺炎患者外周血m DC頻數(shù)與氧合指數(shù)(Pa O2/Fi O2)、血乳酸(Lac)水平呈負相關(r=-0.5878,P0.0001;r=-0.4628,P=0.003)。(3)SCAP患者外周血中樹突細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相對健康對照組其表達頻數(shù)下降。相關共抑制分子PDL1相對健康對照組表達頻數(shù)升高。(4)正常小鼠脾臟DC含量較少,主要分布在脾臟邊緣區(qū)。實驗4h重癥肺炎小鼠脾臟DC細胞組顯著增生且功能活躍,CD86+/CDIlc+DC占脾臟單個核細胞的比例明顯增加,與正常組比較有極顯著差異(P0.01);CD205細胞顯著增加,尤以邊緣區(qū)顯著,呈片狀分布,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CD86細胞含量顯著增加,以邊緣最豐富,彌漫分布,可見DC s棕黃色陽性染色的胞膜呈樹枝狀向周圍延伸,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白髓和紅髓中有散在分布小片狀TUNEL陽性細胞數(shù)目明顯增多,呈大片、灶狀或巢狀分布;CD4+T細胞含量明顯下降,而CD8+T細胞含量明顯增加,CD4+/CD8+比值降低,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均0.05)。(5)重癥肺炎模型小鼠12~24h組CD86+/CDIlc+DC比例略有減少,與正常組比較仍有顯著差異(P0.05);CD205細胞較4 h組略減少,分布較稀疏,但仍明顯多于正常對照組(P0.05);CD4+T細胞含量繼續(xù)下降至最低點,而CD8+T細胞含量也減少,CD4+/CD8+比值降低,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均0.01)。3~5d組CD86+/CDllc+DC表達比例接近正常組;CD205細數(shù)接近正常對照組。(6)重癥肺炎模型小鼠3~5d組脾臟凋亡細胞較12~24h減少,略多于正常對照組;3-5d CD4+T細胞含量增加,CD4+/CD8+比值回升,但仍低于正常對照組。(7)重癥肺炎模型小鼠5~7d組脾臟CD86+/CDIlc+DC表達比例明顯下降,與正常組比較有極顯著差異(P0.01);CD205細胞含量再次明顯增加,呈片狀彌漫分布,與正常對照組和實驗組3~5d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CD86胞膜和部分胞漿呈深棕色,未見樹枝狀胞膜突起,陽性細胞含量較3~5d組略增加,但遠不如4h增加明顯,CD+86細胞數(shù)與正常對照組和實驗組3~5d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5~7d凋亡細胞再次增加,白髓和紅髓中見大量TUNEL標記陽性的凋亡細胞;CD4+T細胞含量再次減少,而CD8+T細胞含量明顯增加,CD4+/CD8+比值倒置,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均0.01)。(8)重癥肺炎模型模型小鼠3-5d組,肺組織勻漿液和血清TNF-α含量較對照組顯著上升約3-5倍,具有極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1)。(9)重癥肺炎小鼠模型3-5d組、5-7d組,DCs孵育上清液中IL-10水平較對照組明顯上升,統(tǒng)計學差異顯著(P0.05)。(10)重癥肺炎小鼠模型,各組肺組織CDllc+DCs數(shù)量明顯增多,12-24h組CDllc+細胞突起明顯增多,集中分布在血管旁及肺泡間隔中,5-7d組CDllc+細胞達到最高值,但細胞結構模糊,部分細胞凋亡。(11)重癥肺炎小鼠模型,CD205陽性細胞數(shù)在4h組與正常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12-24h組顯著升高,與正常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CD205與CD11c比值明顯升高至1:1左右,5-7d組,CD205陽性細胞數(shù)比較12-24h組顯著下降(P0.05)。(12)重癥肺炎小鼠模型,12-24h組,CD86陽性細胞顯著升高,與正常對照組和5-7d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CD86陽性細胞在5-7d較12-24h組明顯下降,差異具有顯著意義(P0.05)。結論:(1)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患者外周血樹突細胞亞群明顯減低。DCs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達較健康對照組明顯下降,提示SCAP患者外周血樹突細胞處于未成熟狀態(tài),導致此類患者抗原呈遞功能下降,免疫應答能力不足,機體抗感染能力降低。DCs表面共抑制分子PD-L1表達增加,表明SCAP患者存在免疫抑制,是導致其感染控制不佳,甚至發(fā)生繼發(fā)感染的重要原因。(2)重癥肺炎小鼠脾臟DCs經歷了由早期免疫增強到晚期免疫抑制的演變過程,感染后早期脾臟樹突狀細胞免疫活化和晚期的免疫抑制與SCAP病情密切相關。(3)重癥肺炎小鼠早期,肺間質DCs大量募集、活化,進而導致免疫反應亢進,炎癥反應失調。重癥肺炎小鼠晚期,肺間質DCs活性減低(表達CD205和CD86比例下降),通過分泌大量負反饋調節(jié)細胞因子IL-10,誘導并促進了免疫抑制階段的發(fā)生、發(fā)展。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563.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8條
1 王宏偉;陸江陽;田光;楊毅;李韶然;;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肺IL-10的變化對樹突細胞功能的影響[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08年12期
2 王宏偉;陸江陽;王曉虹;田光;李玲;楊毅;;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小鼠肺間質樹突狀細胞的病理學觀察[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7年05期
3 ;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6年10期
4 陳業(yè)民;黃文杰;李勝利;梁];;肺炎克雷伯菌致大鼠重癥肺炎模型的建立[J];第一軍醫(yī)大學學報;2005年12期
5 馮勤付,趙路軍,楊偉志,張俞;紫杉醇加重放射性肺損傷的實驗研究[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5年06期
6 盛志勇;嚴重創(chuàng)、燒傷后膿毒癥與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防治[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05年01期
7 童明慶,戴傳箴,趙旺勝,楊鵬云,鄭寶發(fā),周清,,李鴻英,陳若琪;小鼠細菌性支氣管肺炎模型的建立[J];南京醫(yī)學院學報;1994年01期
8 姚詠明;;免疫功能紊亂在膿毒癥發(fā)病中的作用及意義[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7年03期
本文編號:12515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huxijib/125159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