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多發(fā)性硬化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特點及量化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3-31 21:31
【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技術(DTI)在腦多發(fā)性硬化病灶斑塊及病灶斑塊旁表現(xiàn)正常腦白質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方法應用3.0T磁共振對臨床確診的腦多發(fā)硬化患者16例及20名健康志愿者進行常規(guī)磁共振掃描及DTI掃描,共選取典型MS病灶斑塊部位65個(其中包括丘腦9個、內囊10個、胼胝體體部14個、半卵圓中心16個、額葉16個)、病灶斑塊旁表現(xiàn)正常腦白質部位(NAWM)65個以及健康志愿者與病灶相同解剖部位65個作為興趣區(qū),測量彌散張量參數(shù)值:FA值、ADC值及MD值,并對以上三組的結果進行量化分析與統(tǒng)計學分析,,同時對所選取的興趣區(qū)進行神經纖維束追蹤(DTT),對比觀察MS患者及健康自愿者神經纖維束形態(tài)及走形。 結果多發(fā)性硬化病灶斑塊FA平均值(0.32±0.09)×10-9mm~2/s,ADC平均值(1.15±0.02)×10-9mm~2/s,MD平均值(1.11±0.16)×10-9mm~2/s;NAWM部位的FA平均值(0.43±0.09)×10-9mm~2/s,ADC平均值(0.81±0.01)×10-9mm~2/s,MD平均值(0.92±0.13)×10-9mm~2/s;健康自愿者FA平均值(0.51±0.05)×10-9mm2/s,ADC平均值(0.75±0.04)×10-9mm~2/s,MD平均值(0.76±0.04)×10-9mm~2/s。多發(fā)硬化病灶組、NAWM組、健康志愿者組三組在丘腦和內囊兩個部位上的FA值、ADC值及MD值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在胼胝體體部、半卵圓中心、額葉上的FA值、ADC值及MD值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進行兩兩比較,兩兩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通過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技術不僅可以分析MS病灶斑塊的特點,而且還能展現(xiàn)NAWM的微觀異常表現(xiàn),能較準確的反映多發(fā)性硬化的病理變化。DTT技術可以直觀的觀察病灶部白質纖維束的損傷情況,為觀測MS病變演變及臨床治療療效的評定提供了有價值的依據(jù)。
【學位授予單位】:寧夏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R445.2
【學位授予單位】:寧夏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R44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于春水,李坤成,李永忠,梁志剛,秦文,劉嘉賓;人腦聯(lián)合纖維的擴散張量纖維束成像初步研究[J];放射學實踐;2004年09期
2 王S茍
本文編號:26096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fangshe/260960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