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氧攝取分數(shù)成像在缺血性腦卒中的應用初探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oxygen uptake fraction (OEF) imaging in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in this study, 13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were examined by routine MRI sequence (T1WIT, T2WIN T2-flair), DWI, 3D-ASL) and OEF sequence. The oxygen uptake fraction (OEF),) in the infarcted area was observed. The reversible transverse relaxation rate (R2 *) of (vCBV), in the percentage of venous volum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alateral normal mirror region. Results: among 13 patients, 6 cases had increased OEF in cerebral infarction area, 4 cases had increased vCBV,R2*, 1 case had decreased vCBV, R2 'had no obvious change, and 1 case had no obvious change in vCBV,R2* signal. OEF was decreased in 7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including 6 cases with decreased vCBV,R2*, 1 case with increased vCBV, and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R2 *. Conclusion: MRI-OEF sequence may be used to evaluate hemodynamic changes and tissue and cell oxygen metabolism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作者單位】: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放射科;
【基金】: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1BAI08B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1171308;81401389)
【分類號】:R743.3;R445.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Tadashi Watabe;Eku Shimosegawa;Hiroki Kato;Kayako Isohashi;Mana Ishibashi;Mitsuaki Tatsumi;Kazuo Kitagawa;Toshiyuki Fujinaka;Toshiki Yoshimine;Jun Hatazawa;;Paradoxical reduction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fter acetazolamide loading:a hemodynamic and metabolic study with ~(15)O PET[J];Neuroscience Bulletin;2014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秦震;我國缺血性腦卒中防治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0年02期
2 黃如訓;應重視缺血性腦卒中的個體化治療[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0年02期
3 孫鑫貴;鈣攝入與婦女缺血性腦卒中的關系[J];國外醫(yī)學(衛(wèi)生學分冊);2000年04期
4 曹玄林;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現(xiàn)狀[J];河北醫(yī)藥;2000年12期
5 溫仲民,包仕堯;抗血小板藥物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現(xiàn)狀[J];臨床神經(jīng)病學雜志;2000年04期
6 黃如訓;缺血性腦卒中的個體化治療[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0年01期
7 戚曉昆,朱克;缺血性腦卒中的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0年01期
8 扈林,張燕,師允坤;缺血性腦卒中復發(fā)患者臨床分析[J];青海醫(yī)藥雜志;2000年01期
9 黃立新;抗栓靈含片治療缺血性腦卒中32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00年01期
10 馬麗媛,趙勇,王興宇,劉力生,劉一仙;凝血因子基因的多態(tài)性研究與缺血性腦卒中的關系[J];山西醫(yī)藥雜志;200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肖艷;張曉鶯;何瑛;李燕云;徐雋瑩;;缺血性腦卒中復發(fā)的危險因素臨床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2 沈介明;熊立凡;;中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活化蛋白C抵抗現(xiàn)象[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3 袁榮峰;謝春;;非瓣膜性心房顫動與缺血性腦卒中[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4 李澤軍;褚泰偉;劉新起;王祥云;;缺血性腦卒中示蹤劑的設計、合成、與藥理學研究[A];第七屆全國核化學與放射化學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周春;吳玉泉;盧小軍;鄭峗;張金彭;童輝;;高齡多動脈狹窄患者與缺血性腦卒中的關聯(lián)度分析[A];第三屆江浙滬三地老年醫(yī)學高峰論壇暨2012年浙江省老年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6 金友雨;臧秋玲;鄭晉華;葉祖森;韓釗;肖美娟;王蘋莉;;缺血性腦卒中各病因?qū)W亞型發(fā)病時間的探討[A];2011年浙江省神經(jīng)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7 孫紹洋;陸正齊;;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與非急性期血壓控制的研究進展[A];山東省2013年神經(jīng)內(nèi)科學學術會議暨中國神經(jīng)免疫大會2013論文匯編[C];2013年
8 郭吉平;黃久儀;曹奕豐;楊永舉;王桂清;;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前血液動力學指標變化特征[A];第八屆全國生物力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9 汪麗;齊國先;;急性心肌梗死與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病危險因素回顧性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11次心血管病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楊峗;吳曉牧;;卒中后高血糖與缺血性腦卒中[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葉新;防缺血性腦卒中復發(fā)[N];農(nóng)村醫(yī)藥報(漢);2007年
2 丁香;缺血性腦卒中后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有益[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3 北京天壇醫(yī)院副院長 王擁軍 葛宗漁 整理;遠離缺血性腦卒中要把“壞膽固醇”控制好[N];光明日報;2014年
4 衛(wèi)訊;未來三年我國將完成100萬人腦卒中篩查[N];中國醫(yī)藥報;2010年
5 楊聲瑞 趙強;缺血性腦卒中病因有新發(fā)現(xiàn)[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6 附二醫(yī)腦科康復中心 王小同;缺血性腦卒中的防治進展[N];溫州日報;2005年
7 楊聲瑞;趙強;預警腦卒中發(fā)生研究有進展[N];中國醫(yī)藥報;2003年
8 本報記者 王文郁;缺血性腦卒中要對癥治療[N];中國消費者報;2008年
9 付東紅;血壓血脂異常是腦卒中發(fā)病危險因素[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10 藍天;腦卒中不等于腦出血[N];民族醫(yī)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建平;缺血性腦卒中易感基因與環(huán)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2 童葉青;缺血性腦卒中相關炎癥因子及候選基因多態(tài)性與環(huán)境暴露交互作用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劉芳;脂聯(lián)素及其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0年
4 馬麗媛;缺血性腦卒中相關基因的多態(tài)性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0年
5 王兵;缺血性腦卒中相關基因的系列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0年
6 劉學東;缺血性腦卒中預后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7年
7 齊志偉;缺血性腦卒中誘發(fā)腸屏障改變的實驗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7年
8 杜丹華;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家族多態(tài)性與缺血性腦卒中關系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9 白玉龍;康復訓練對缺血性腦卒中功能恢復影響的臨床與基礎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10 韓登峰;新疆漢族、維吾爾族缺血性腦卒中相關危險因素及與前蛋白轉(zhuǎn)化酶枯草溶菌酶9基因多態(tài)性的相關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征瑜;缺血性腦卒中與血脂關系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2 劉會芹;151例中青年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分析[D];延邊大學;2008年
3 李忠;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青年缺血性腦卒中關系的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9年
4 郭金;血小板內(nèi)皮細胞粘附分子-1基因多態(tài)性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0年
5 劉志強;循環(huán)內(nèi)皮祖細胞和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6 陳小良;脂聯(lián)素基因多態(tài)性與漢族人群缺血性腦卒中關聯(lián)分析[D];鄭州大學;2010年
7 李莉;缺血性腦卒中危險因素的研究[D];南華大學;2007年
8 劉瀟強;血清脂蛋白(a)與缺血性腦卒中相關性研究[D];汕頭大學;2011年
9 譚敏;骨髓間充質(zhì)干細胞自體移植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研究[D];廣州醫(yī)學院;2010年
10 徐營營;雌激素受體-α基因甲基化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3202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fangshe/2320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