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等離子體聯(lián)合輻射對不同惡性腫瘤放射增敏效應研究
本文關鍵詞:低溫等離子體聯(lián)合輻射對不同惡性腫瘤放射增敏效應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蘇州大學》 2014年
低溫等離子體聯(lián)合輻射對不同惡性腫瘤放射增敏效應研究
胡超
【摘要】:目的:觀察低溫等離子體聯(lián)合輻射對不同惡性腫瘤細胞的放射增敏效應,并探討低溫等離子體輻射增敏作用的機制。 方法:MTT法測定低溫等離子體對非小細胞肺癌細胞株A549,人肝癌細胞株HepG2,人子宮頸癌細胞株Hela的增殖抑制作用;應用成克隆法觀察低溫等離子體對A549細胞、HepG2細胞的放射增敏作用;流式細胞儀分析低溫等離子體對A549細胞、HepG2細胞周期分布、凋亡率及活性氧的影響。 結果: 1、低溫等離子體對HepG2細胞、Hela細胞及A549細胞均有增殖抑制作用,隨著處理時間的延長,細胞抑制作用增加。 2、低溫等離子體對HepG2細胞及A549細胞均有放射增敏作用。HepG2細胞中,,單純照射組(R)D0值為2.86,Dq值為2.50,等離子體加照射組(P+R)的D0值為2.22,Dq值為1.02,輻射射增敏比(SERD0)為1.28; A549細胞中,R組D0值為2.94,Dq值為2.21,P+R組的D0值為2.22,Dq值為1.13,輻射射增敏比(SERD0)1.32。 3、流式細胞儀對HepG2細胞及A549細胞周期檢測結果顯示:HepG2細胞周期結果中C組、P組、R組和P+R組G2/M期比例分別為18.06±2.39%、35.58±2.96%、31.60±2.01%和55.37±2.54%;A549細胞周期結果中C組、P組、R組和P+R組G2/M期比例分別為17.02±2.46%、31.65±3.05%、27.71±2.51%和51.28±2.44%;兩種癌細胞R組、P組及P+R組與C組比較,G2/M期比例均有增高(P0.05);P+R組與R組比較,G2/M期比例有增高(P0.05)。 4、流式細胞儀對HepG2細胞及A549細胞凋亡檢測結果顯示:HepG2細胞凋亡結果中C組、P組、R組及P+R組凋亡率分別為:4.33±0.21%、53.22±2.84%、14.63±2.91%及69.64±6.16%;A549細胞凋亡結果中C組、P組、R組及P+R組凋亡率分別為:3.87±0.45%、33.16±3.11%、21.14±2.81%及57.15±3.03%;兩種癌細胞R組、P組及P+R組與C組比較,凋亡率均增加(P0.05),P+R組與R組比較,凋亡率增加(P0.05)。 5、流式細胞儀對HepG2細胞及A549細胞活性氧檢測結果顯示:HepG2細胞ROS結果中C組、P組、R組及P+R組ROS含量分別為:16.80±1.30、54.00±1.50、26.50±3.72及79.1±8.28;A549細胞ROS結果中C組、P組、R組及P+R組ROS含量為分別為:10.47±2.64、25.00±2.00、17.37±1.25及33.82±3.51;兩種癌細胞R組、P組及P+R組與C組比較,ROS含量均增加(P0.05),P+R組與R組比較, ROS含量增加(P0.05)。 結論: 1、低溫等離子體對HepG2細胞株、A549細胞株及Hela細胞株均有明顯的抑制增殖作用。 2、低溫等離子體可提高HepG2細胞株及A549細胞株的放射放射敏感性,具有放射增敏作用。 3、低溫等離子體對HepG2細胞株及A549細胞株的放射增敏機制可能與抑制放射性亞致死損傷修復,使細胞周期阻滯在G2/M期以及提高細胞內ROS水平誘導細胞凋亡有關。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蘇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730.5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汪太平,吳宜燦,劉曉平,王立濤;聚變工程研究中的統(tǒng)一建模與信息集成[J];安徽工程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2期
2 馬善鈞,胡強林;超強超短激光與固體靶相互作用產生準靜態(tài)磁場的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1期
3 胡強林,馬善鈞,徐學翔;超短激光脈沖與部分離化等離子體的相互作用[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2期
4 胡強林,馬善鈞,徐學翔;超強激光脈沖與等離子體相互作用中電子流聚束及其不穩(wěn)定性的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3期
5 馬善鈞,胡強林;超強超短激光脈沖與低密度等離子體相互作用中快電子流聚束現象的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1期
6 萬國香,馬善鈞;載電流等離子體柱中電雙層的產生機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2期
7 鄧瑋,胡曉燕;HL-2A實驗裝置等離子體圖像采集及回放的實現[J];成都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8 李好山;熊正愛;姚陳果;;脈沖電場誘導細胞凋亡機制及其在腫瘤治療中應用前景展望[J];重慶醫(yī)學;2011年20期
9 吳桐菲;劉玉鵬;王嶠;李溪遠;馬艷艷;宋金青;楊艷玲;;線粒體呼吸鏈復合物Ⅰ缺陷導致幼兒肝內膽汁淤積癥[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2年04期
10 朱亮;張梅;楊雪霞;鐘方川;;常壓低溫等離子體滅菌實驗研究[J];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朱麗;袁莉蕓;鄔靜;李榮芳;文利新;袁慧;;ZEA誘導豬卵巢顆粒細胞凋亡機理的研究[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家畜內科學分會第七屆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11年
2 周思宇;翟成凱;姜明霞;章海風;張紅;韓淑芬;劉文;劉洋;;復合全谷豆粗雜糧對脂代謝紊亂大鼠體內外抗氧化作用的影響[A];達能營養(yǎng)中心青年科學工作者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2013年第1期[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成;單軸各向異性左手材料的特性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年
2 武立華;電磁超材料非線性特性理論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周亞福;幾類植物分泌結構發(fā)育過程中的細胞程序性死亡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4 劉東雷;調整自噬表達對食管癌EC9706細胞化療敏感性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閆旭;大氣壓低溫等離子體抑制HepG2細胞增殖的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張瑞光;低氧微環(huán)境下內皮細胞自噬與凋亡之間作用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謝靖;紫薯素對~(60)Coγ輻射導致的小鼠胸腺細胞損傷的抑制作用及機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8 盧紅霞;Narciclasine對煙草愈傷組織生長狀態(tài)和煙草懸浮細胞程序性死亡的影響[D];蘭州大學;2011年
9 劉全;Z-Pinch磁流體力學方程組的數值模擬方法[D];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2年
10 郝建紅;高功率微波(HPM)源中的混沌現象[D];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宋希;甲基強的松龍對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9年
2 陳文章;托卡馬克裝置CXRS光譜分析[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3 郭舒涵;ADDLs體外誘導SH-SY5Y細胞自噬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4 于悅;中頻交變微電流對乳腺癌的抑制作用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5 黃霈;土貝母皂苷甲作用線粒體途徑促進人絨毛膜癌細胞凋亡的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6 李好山;脈沖電磁場聯(lián)合野生型p53基因誘導人宮頸癌hela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7 于新明;非局域平衡等離子體模型的建立和模型的實驗應用[D];中南大學;2011年
8 朱麗;玉米赤霉烯酮對體外培養(yǎng)豬卵巢顆粒細胞的毒性作用及凋亡機理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1年
9 譚明;常壓低溫等離子體的醫(yī)學應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10 成祥旭;淹水脅迫下活性氧及抗氧化酶活性變化對小麥胚乳細胞編程性死亡進程的影響[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柏娜;朱智敏;;低溫等離子體在口腔醫(yī)學中的研究進展[J];口腔醫(yī)學研究;2014年06期
2 吳旭琴,王守國,韓黎,趙玲利,常嘯,陳耕,索繼江,邢玉斌,陳世平;常壓低溫等離子體對微生物的殺滅研究[J];微生物學報;2005年02期
3 彭文;;科技快遞[J];百科知識;2011年05期
4 石興民;張冠軍;袁育康;馬躍;許桂敏;顧寧;;低溫等離子體對細菌芽孢的滅活研究[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年10期
5 葉幗嬪;張茜;潘紅;孫科;潘潔;張玨;王靜;;低溫等離子體活性水對致病菌的作用[J];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13年08期
6 劉燕玲;趙曉輝;馬鳳霞;王華生;;低溫等離子體在醫(yī)院滅菌中的應用進展[J];護理管理雜志;2010年12期
7 楊丹鳳 ,襲著革;低溫等離子體技術及其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2年01期
8 張燦;劉文君;張明露;田芳;宋美娟;安代志;劉渭平;;水中細菌的低溫等離子體滅活效果[J];環(huán)境與健康雜志;2013年12期
9 張如意;張永剛;;低溫等離子體消融術在脊柱外科的應用進展[J];中華外科雜志;2007年16期
10 袁網;石興民;許桂敏;馬躍;;低溫等離子體對血壓計袖帶的消毒效果實驗研究[J];護理研究;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郭鵬;張黃偉;陳正;;低溫等離子體助燃機理研究[A];中國力學大會——2013論文摘要集[C];2013年
2 蘇鵬;王立敏;;低溫等離子體技術在紡織品中的應用[A];第八屆功能性紡織品及納米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王東輝;白書培;董同欣;宋華;史喜成;;低溫等離子體協(xié)同催化劑降解苯的研究[A];第五屆全國環(huán)境催化與環(huán)境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4 劉慧;李海蓉;;常壓下低溫等離子體射頻流滅殺大腸桿菌的機理分析[A];第十六屆全國等離子體科學技術會議暨第一屆全國等離子體醫(yī)學研討會會議摘要集[C];2013年
5 Akira Mizuno;;低溫等離子體在煙氣凈化中的工業(yè)應用(英文)[A];第十一屆全國電除塵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6 李雪梅;袁欣;孟凡英;段憶翔;;新型常壓低溫等離子體刷技術的研究進展[A];第十六屆全國等離子體科學技術會議暨第一屆全國等離子體醫(yī)學研討會會議摘要集[C];2013年
7 王保健;夏連勝;趙君科;陳海燕;毛本將;王亞;;低溫等離子體在環(huán)保產業(yè)中的應用[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1998)[C];1998年
8 方競;張玨;;低溫等離子體在口腔醫(yī)學領域的應用研究[A];第十六屆全國等離子體科學技術會議暨第一屆全國等離子體醫(yī)學研討會會議摘要集[C];2013年
9 楊弼杰;周寧;孫泉華;;低溫等離子體流動的非平衡模型及其在自由弧燃燒中的數值應用[A];中國力學大會——2013論文摘要集[C];2013年
10 張燦;劉文君;張明露;;低溫等離子體對水中細菌的生物學效應研究進展[A];飲用水安全控制技術會議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yè)分會給水委員會第13屆年會論文集[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洛祁;[N];大眾科技報;2003年
2 鄭煥斌;[N];科技日報;2003年
3 ;[N];今日信息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王卉;低溫等離子體協(xié)同吸附催化劑的煙氣脫硝工藝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2 傅鑫;一種基于低溫等離子體的流動控制技術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7年
3 俞鶯;常壓低溫等離子體對小鼠傷口定植綠膿桿菌的作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4 陳杰;吸附催化協(xié)同低溫等離子體降解有機廢氣[D];浙江大學;2011年
5 管斌;低溫選擇性催化還原氮氧化物的基礎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譚明;常壓低溫等離子體的醫(yī)學應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燕杰;低溫等離子體處理技術及裝置[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3 汪宇;滑動弧低溫等離子體物理化學特性的數值模擬及實驗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4 簡英杰;低溫等離子體凈化廢氣的影響因素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年
5 趙會超;低溫等離子體技術應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3年
6 陳松玲;低溫等離子體凈化汽車尾氣動力學模型研究[D];江蘇大學;2005年
7 王大衛(wèi);低溫等離子體對魚體表面殺菌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09年
8 李慧;基于激光電離技術產生一氧化氮超低溫等離子體[D];長春理工大學;2014年
9 劉春暉;利用低溫等離子體凈化汽車尾氣中氮氧化物的研究[D];江蘇大學;2007年
10 葉幗嬪;低溫等離子體活性水對致病菌的殺滅作用研究[D];蘭州大學;2014年
本文關鍵詞:低溫等離子體聯(lián)合輻射對不同惡性腫瘤放射增敏效應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176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fangshe/217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