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學聯(lián)合IGF-1診斷女童性早熟及IGF-1參與調控GnRH分泌的機制研究
本文關鍵詞:影像學聯(lián)合IGF-1診斷女童性早熟及IGF-1參與調控GnRH分泌的機制研究 出處:《山東大學》2016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影像學 中樞性性早熟 不完全性性早熟 IGF-1 GnRH
【摘要】:兒童性早熟作為常見的兒科內(nèi)分泌疾病,患兒多表現(xiàn)出與其實際年齡不相符的性特征發(fā)育。中樞性性早熟(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CPP)約占兒童性早熟病病例的80%,是臨床診斷中兒童性早熟的主要類型。研究證實HPG軸的提前活化是CPP發(fā)病的根本原因, 下丘腦-垂體-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 HPG)軸激活后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GnRH)脈沖釋放幅度的增加可使患兒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分泌水平上調,導致患兒生長線性速度加快,出現(xiàn)骨骼發(fā)育超前,身高生長顯著等臨床特點。在臨床診斷中除了常見的中樞性性早熟外,還可見僅表現(xiàn)為單純?nèi)榉炕蜿幟l(fā)育的不完全性性早熟(Incomplete Precocious Puberty, IPP),這一類性早熟患兒可見部分性特征提前發(fā)生且不伴有骨齡超前。IPP作為CPP變異型性早熟類型,患兒HPG軸僅發(fā)生部分提前激活,這也就使IPP病程并不會像CPP般持續(xù)性進展,某些患兒臨床表征可自行消退不需進行臨床治療,但近年來發(fā)現(xiàn)部分IPP患兒可轉化為CPP。因此兩類性早熟疾病在治療和病情跟蹤方面應區(qū)別對待,如何對CPP和IPP進行鑒別診斷,提高早期診斷效率和準確性成為目前內(nèi)分泌研究的熱點之一。GnRH刺激試驗作為區(qū)分CPP和IPP的診斷金標準,需住院后在短時間內(nèi)對患者進行多次靜脈穿刺收集血樣,其不僅費用昂貴,還給患兒及家長帶來極大的痛苦。而免疫化學發(fā)光測定技術的出現(xiàn),可極大的提高HPG軸功能啟動標志物,促黃體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及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檢測靈敏度,通過分析促性腺激素基礎值即可對青春期前和青春期狀態(tài)進行有效區(qū)分,可顯著提高診斷效率。但僅通過LH或FSH基礎值用于性早熟診斷可能導致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因此需結合其他診斷指標以降低誤診幾率。超聲檢查能直觀的反應患者的生殖器官的變化,可實時無創(chuàng)對患者子宮、卵巢的形態(tài)、大小及其內(nèi)部回聲進行觀察,為兒童性早熟提供客觀準確的診斷依據(jù)。生長軸作為機體內(nèi)一類重要的內(nèi)分泌代謝軸,可通過與下丘腦、垂體及效應器官相互作用參與調控人類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尤其是在胎兒到青春期啟動過程中。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作為重要的生長激素,不僅與骨骼發(fā)育密切相關,它還參與調控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功能,HPG軸作為最重要的生殖發(fā)育內(nèi)分泌系統(tǒng),IGF-1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GnRH脈沖釋放,因此IGF-1分泌水平可反映青春期啟動時間。研究證實GnRH脈沖發(fā)生器過度激活所誘發(fā)的青春期提前啟動是中樞性性早熟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提示作為GnRH神經(jīng)元調控因子IGF-1同樣參與了性早熟發(fā)病過程。KISS1/GPR54-GnRH作為青春期激活的始動信號之一,大量體內(nèi)及體外實驗證實IGF-1可促進KISS1基因表達水平,提示KISS1/GPR54基因可能參與介導了IGF-1促GnRH脈沖釋放過程,但對其介導的機制尚未明確。PI3K-AKT是經(jīng)典的調控細胞增殖、分化及凋亡信號,研究證實PI3K(磷脂酰肌醇3-激酶)可被IGF-1受體激活后參與HPG軸功能的調控,且PI3K-AKT (蛋白激酶B)信號的過度激活可導致卵巢的提前發(fā)育。由此我們推測PI3K-AKT可能介導IGF-1對KISS1/GPR54表達的調控,并參與GnRH脈沖發(fā)生的活化過程。因此本研究中,我們首先對比了中樞性性早熟和不完全性性早熟患兒外周血中促性腺激素含量、性激素水平、子宮和卵巢B超診斷結果,探討了二者在檢測結果上的差異性,旨在為今后中樞性性早熟和不完全性性早熟的臨床診斷提供可靠依據(jù)。其次,通過體外實驗探討IGF-1是否通過PI3K/AKT介導作用影響KISS1/GPR54表達進而實現(xiàn)對GnRH脈沖分泌的調控,為今后IGF-1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提供實驗依據(jù)。最后,分析兩組患兒外周血的IGF-1水平與影像學指標等的相關性,表明影像學聯(lián)合IGF-1在兒童性早熟疾病診斷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研究目的明確CPP和IPP患兒骨齡、超聲診斷、性激素及IGF-1檢測指標的差異;探討IGF-1對KISS1/GPR54表達影響及可能機制;分析CPP和IPP患兒IGF-1水平與影像學指標及性激素指標的相關性。研究方法1.收集2013年-2015年就診于我院兒科內(nèi)分泌門診的具有完整資料的CPP及IPP女童各40例作為研究對象。CPP組患兒初診時平均年齡為1~11歲,平均年齡(7.75±2.43)歲,IPP組患兒初診時年齡為2~9歲,平均年齡為(7.50±1.64)歲,所有患兒經(jīng)詳細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子宮卵巢B超掃描、骨齡檢查、測定性激素及IGF-1水平,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分析比較CPP和IPP患兒骨齡、超聲診斷、性激素及IGF-1檢測指標的差異。3.分離培養(yǎng)SD乳鼠下丘腦神經(jīng)元,分別給予10 ng/ml和100 ng/ml IGF-1干預2h,4h,6h及24 h后,放免法檢測不同處理時間下SD乳鼠下丘腦神經(jīng)元培養(yǎng)上清液中GnRH含量,明確最佳的作用時間;實時熒光定量PCR測定IGF-1干預后下丘腦神經(jīng)元KISS1、GPR54及GnRH mRNA表達水平,western blot檢測IGF-1干預后下丘腦神經(jīng)元AKT及p-AKT蛋白表達水平;使用P13K抑制劑LY294002預處理30 min后,在培養(yǎng)液上清中加入10 ng/ml IGF-1處理4 h,實時熒光定量PCR分析下丘腦神經(jīng)元KISS1、GPR54mRNA表達水平。4.分析CPP和IPP患兒IGF-1水平與影像學指標及性激素指標的相關性。研究結果1.CPP及IPP患兒臨床指標差異性分析1)CPP組患兒的平均骨齡為(9.19±2.73)歲,骨齡范圍為2-12歲,與實際年齡相比,骨齡明顯偏大(P0.05),二者之差為1.70歲,符合中樞性性早熟診斷標準中骨齡應大于實際年齡1歲以上的要求。IPP組患兒平均骨齡為(8.08±1.97)歲,骨齡范圍為1.5-9歲,與實際年齡之差為0.52歲,基本與實際年齡相符合。對比CPP組與IPP組患兒的骨齡,可見CPP組患兒的骨齡明顯高于IPP組(P0.05)。骨齡指數(shù)計算公式=骨齡/實際年齡,CPP組和IPP組骨齡指數(shù)計算結果分別為1.25±0.26和1.07±0.2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CPP組患兒子宮容積和宮頸長度分別為2.90±2.99 ml和1.76±0.26 cm,IPP組患兒子宮容積和宮頸長度為1.52±0.94 ml和1.78±0.61cm,對比兩組數(shù)據(jù)可見CPP患兒子宮容積明顯高于IPP組(P0.05),但宮頸長度兩組間無明顯差異;對比兩組患兒卵巢超聲診斷指標,在卵巢容積方面CPP組與IPP組患兒而沒有明顯的差別,但CPP組患兒卵巢中卵泡最大直徑為0.59±0.23 cm,明顯高于IPP組(P0.05),且CPP組直徑大于0.4 cm卵泡個數(shù)為3.63±2.35個,而IPP組患兒直徑大于0.4 cm卵泡個數(shù)為2.34±1.38個,與CPP組相比,IPP組患兒卵巢中直徑大于0.4 cm卵泡個數(shù)明顯減少(P0.05)。上述結果表明與IPP患兒相比,CPP患兒的子宮容積及卵巢中最大卵泡直徑明顯增加,直徑大于0.4 cm卵泡個數(shù)顯著增多,提示CPP患兒子宮及卵巢成熟度高于IPP患兒。3)CPP及1PP患兒血清中FSH含量分別為5.04±4.17 IU/L和1.30±0.48 IU/L,LH含量為1.97±2.49 IU/L和0.50±0.32 IU/L,E2含量分別為24.32±26.92 pg/ml和13.06±8.49pg/ml,T含量分別為0.18±0.19ng/ml和0.09±0.10pg/ml, CPP組患兒血清中FSH、LH、E2和T的水平明顯高于IPP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上結果提示CPP患兒性腺軸活化程度較高。4)CPP組和IPP組患兒血清中IGF-1含量分別為318.94±155.81 ng/ml和191.46±107.89ng/ml,CPP組患兒IGF-1含量明顯高于IPP組。2.IGF-1對SD幼鼠下丘腦神經(jīng)元原代細胞KISS1/GPR54表達影響及機制研究1)SD乳鼠下丘腦神經(jīng)元給予10 ng/ml和100 ng/ml IGF-1干預2 h后,培養(yǎng)上清液中GnRH含量分別為13.63±3.56 pg/ml和19.17±3.12pg/ml,表明IGF-1干預2 h后培養(yǎng)上清中GnRH含量即開始增加(p0.05);培養(yǎng)4 h后,IGF-1干預組GnRH含量繼續(xù)增加,提示IGF-1可增強SD乳鼠下丘腦神經(jīng)元GnRH分泌能力;培養(yǎng)6 h后,10 ng/ml和100 ng/ml IGF-1干預組培養(yǎng)上清液中GnRH含量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降低,此時10 ng/ml IGF-1干預組中GnRH含量已與對照組水平相當;24 h后IGF-1干預組培養(yǎng)上清液中GnRH含量繼續(xù)降低,尤其是100ng/ml IGF-1干預組,其培養(yǎng)上清液中GnRH含量為8.79±2.07 pg/ml,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上述結果表明,經(jīng)不同濃度IGF-1處理后,SD乳鼠下丘腦神經(jīng)元培養(yǎng)上清液GnRH含量呈現(xiàn)先升高后下降的趨勢,IGF-1干預4 h時上清液中GnRH水平達到峰值隨后進入下降階段,因此在后續(xù)研究我們設置4 h作為實驗干預時間。2)給予10 ng/ml和100 ng/ml IGF-1干預4 h后,SD乳鼠下丘腦神經(jīng)元KISS1及GPR54 mRNA表達水平均顯著升高(p0-05),且存在劑量依賴性,提示IGF-1可上調下丘腦神經(jīng)元KISS1和GPR54 mRNA表達。3)給予10 ng/ml和100 ng/ml IGF-1干預4 h后,SD乳鼠下丘腦神經(jīng)元GnRH mRNA表達水平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升高,且與對照組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其改變情況與培養(yǎng)上清中GnRH分泌水平變化相一致。4)給予10 ng/ml和100 ng/ml IGF-1干預4 h后,Western-blot法測定下丘腦神經(jīng)元AKT及p-AKT蛋白表達,可見與對照組相比,IGF-1干預組AKT蛋白表達水平未發(fā)生明顯改變,但IGF-1可顯著上調下丘腦神經(jīng)元p-AKT蛋白表達水平(p0.05),提示IGF-1可激活PI3K-AKT信號通路。5)經(jīng)LY294002預處理后,給予10ng/ml IGF-1干預4 h,可見下丘腦神經(jīng)元p-AKT蛋白表達水平明顯降低(p0.05)。6)LY294002預處理可使IGF-1干預組中下丘腦神經(jīng)元KISS1和GPR54 mRNA表達水平下調,提示LY294002可拮抗IGF-1對KISS1/GPR54mRNA的促表達作用。3.CPP及IPP患兒血清IGF-1水平與骨齡、超聲及性激素指標相關性分析1)CPP和IPP組患兒血清中IGF-1水平與骨齡指數(shù)呈明顯相關性。2)CPP組患兒血清中IGF-1含量與子宮容積、卵巢體積及卵泡數(shù)目呈顯著正相關性(P0.05);IPP組患兒血清中IGF-1含量與子宮容積、卵巢體積及卵泡數(shù)目無明顯相關性。3)CPP組患兒血清中IGF-1含量與LH、E2、及T呈顯著正相關性(P0.05),與FSH、PRL、PRG無明顯相關性;IPP組患兒血清中IGF-1含量與T呈顯著正相關性(P0.05),與FSH、LH、E2、PRL、PRG無明顯相關性。結論1)CPP患兒骨齡指數(shù)大于IPP患兒組,在超聲指標方面,CPP患兒子宮體積、最大卵泡直徑及直徑0.4 cm卵泡數(shù)目均明顯高于IPP患兒組,提示骨齡及超聲檢查在中樞性性早熟和不完全性性早熟的鑒別診斷中有較高的應用價值;CPP患兒外周血中FSH、LH、E2、T及IGF-1水平均高于IPP患兒組,性激素及IGF-1可作為輔助指標用于中樞性性早熟和不完全性性早熟的鑒別診斷。2) IGF-1可通過激活PI3K/AKT信號上調SD乳鼠下丘腦神經(jīng)元KISS1和GPR45 mRNA表達水平。3)IGF-1與CPP患兒性激素、性腺發(fā)育表現(xiàn)為正相關性,表明IGF-1參與調控青春期啟動發(fā)生。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25.8;R445.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曙明,隋杰;性早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1年01期
2 陳祺;小兒性早熟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3年05期
3 甘西倫,陳躍,陳伯勛,范旗,張莉;IGF-1,IGFBP_3,E_2在女孩性早熟診斷及治療中的意義[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4年05期
4 郭正霞,辛秀娟,肖君華;性早熟相關基因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兒科學分冊);2004年06期
5 臧玲,楊孟;41例性早熟女童血清性激素水平分析[J];臨沂醫(yī)學?茖W校學報;2004年03期
6 魯東紅,石一復;女性性早熟的診治[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04年09期
7 ;應對性早熟[J];家庭護士;2004年05期
8 蔡德培;性早熟治療及藥物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5年06期
9 喬曉紅;俞建;謝曉恬;;性早熟女童行為問題及家庭因素的影響[J];同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年02期
10 徐兩蒲;劉暉;王子敬;鐘海萍;邱君;;性早熟女童性激素水平測定分析[J];福建醫(yī)藥雜志;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喬曉紅;俞建;高鴻云;;性早熟女童行為問題及家庭影響因素調查[A];第23屆全國中醫(yī)兒科學術研討會暨兒科名中醫(yī)講習班論文匯編[C];2006年
2 施長春;;性早熟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A];全國中醫(yī)兒科呼吸系統(tǒng)疾病繼續(xù)教育學習班、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兒科專業(yè)委員會第九次學術年會資料匯編[C];2005年
3 喬曉紅;俞建;高鴻云;;性早熟女童行為問題及家庭影響因素調[A];第十二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兒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4 楊玉;;性早熟兒童流行特征以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內(nèi)分泌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5 吳迪;;性早熟的診斷與治療[A];中華醫(yī)學會第二屆糖尿病及性腺疾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2年
6 陳雯;;性早熟[A];玉溪市醫(yī)學會第十六屆兒科學術大會資料匯編[C];2011年
7 俞建;;性早熟診療指南(試行)[A];首屆“之江中醫(yī)藥論壇”暨浙江省中醫(yī)藥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王培玉;秦立強;張玉梅;;牛奶、性激素和性早熟[A];北京市營養(yǎng)學會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暨膳食與健康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9 李麗瑋;;性早熟診治進展[A];婦科內(nèi)分泌與輔助生殖論壇論文集[C];2011年
10 時毓民;俞建;汪永紅;沈雅娟;傅美娣;張亦群;胡紅;;性早熟女童性腺軸與生長軸的相關性研究[A];海峽兩岸中西醫(yī)結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程守勤;性早熟年齡又提前了,專家提醒——盡早發(fā)現(xiàn) 及時就診[N];健康報;2007年
2 王小衡;性早熟現(xiàn)象的重要原因——盲目進補[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7年
3 常怡勇;發(fā)育偏早≠“性早熟”[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4 王艷輝;六成性早熟是吃出來的[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李衛(wèi)芹;別對“性早熟”忒過敏[N];中國消費者報;2004年
6 怡勇;誤認“性早熟” 孩子添壓力[N];大眾衛(wèi)生報;2009年
7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蔣高明;吃出來的兒童“性早熟”[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9年
8 魏然 記者 王靜;“不差錢”家長,當心給孩子“補”出性早熟[N];哈爾濱日報;2010年
9 央宣 蔣高明 新民;兒童“性早熟”令人憂[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9年
10 張瑩瑩 實習生 彭莘斯 趙燕霞;“性早熟”折射性教育滯后[N];云南政協(xié)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王蔚華;滋陰清肝方對雌性中樞性性早熟大鼠褪黑素及受體的影響[D];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2 閆曄;影像學聯(lián)合IGF-1診斷女童性早熟及IGF-1參與調控GnRH分泌的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3 田占莊;性早熟差異表達基因的克隆和鑒定及滋陰瀉火中藥合劑對差異基因的影響[D];復旦大學;2003年
4 鄧芳;兒童特發(fā)性性早熟環(huán)境危險因素及其身心發(fā)育分離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歐光順;女童特發(fā)性中樞性性早熟中醫(yī)藥治療的系統(tǒng)評價[D];蘭州大學;2015年
2 王世冉;雌性性早熟大鼠下丘腦NKB/NK3R的表達及滋陰瀉火中藥合劑對其表達的影響[D];復旦大學;2013年
3 李明珠;特發(fā)性中樞性性早熟女童雌激素受體α基因Pvu Ⅱ和Xba Ⅰ多態(tài)性分析與血清骨形成標志物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張亞茹;超聲檢查與骨齡指數(shù)在性早熟女童中的變化及早期診斷價值[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王會貞;兒童肥胖與性早熟的關系[D];鄭州大學;2010年
6 王琰華;女童特發(fā)性中樞性性早熟中醫(yī)證型及發(fā)病危險因素的相關性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7 馮冰;特發(fā)性中樞性性早熟女孩與家族性矮小的關系探討[D];山東大學;2008年
8 劉方;G蛋白偶聯(lián)受體54mRNA在雌性性早熟大鼠下丘腦中的表達及意義[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9 蘭林杰;100例性早熟兒童飲食因素相關性分析[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10 王亞君;性早熟患兒中醫(yī)體質類型與證型的相關性研究[D];河南中醫(yī)學院;2014年
,本文編號:13353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fangshe/1335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