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坦布蘇病毒對櫻桃谷育成鴨的致病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4-05 06:11

  本文關鍵詞:坦布蘇病毒對櫻桃谷育成鴨的致病性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自2010年4月以來,我國多個地區(qū)肉鴨、蛋鴨養(yǎng)殖區(qū)暴發(fā)了一種以蛋鴨產蛋量下降和雛鴨神經癥狀為特征的急性傳染病,研究表明該病是由一種新型黃病毒——坦布蘇病毒(Tembusu virus,簡稱TMUV)感染引起的。TMUV感染發(fā)病迅速、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高,傳播速度快、流行范圍廣,嚴重威脅我國水禽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本研究利用實驗室分離的鴨源坦布蘇病毒,人工感染不同周齡育成鴨,研究不同周齡育成鴨對TMUV的易感性,旨在為坦布蘇病毒的防控提供理論依據(jù)。本試驗將350只櫻桃谷后備鴨隨機分為14組,每組25只后備鴨,1~7組為試驗組,分別于7、10、12、14、16、18和21周齡人工靜脈接種TMUV AHQY株病毒液(1.265x105 ELD50),8~14組為對照組,分別于上述對應時間接種相同劑量的無菌磷酸鹽緩沖液(PBS)。攻毒后連續(xù)觀察20d,每天采集泄殖腔和咽喉棉拭子樣品,觀察并記錄發(fā)病情況,分別于攻毒后第2 5、8、12、16和20d隨機剖殺試驗組和對照組鴨各4只,觀察并記錄感染鴨的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無菌采集心臟、肝臟、脾臟、腎臟和腦等器官進行病理組織學、免疫組織化學研究,利用建立的熒光定量RT-PCR方法檢測感染鴨的排毒規(guī)律和各組織中病毒含量,血清中和試驗測定血清中特異性抗體水平,ELISA方法檢測血液中細胞因子含量。結果顯示,7周齡和21周齡鴨感染TMUV后,部分鴨出現(xiàn)明顯癥狀,而其它周齡組鴨感染TMUV后癥狀不明顯。剖檢變化顯示,7、18和21周齡組感染鴨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腦膜充血、出血,心肌水腫、松軟,肝脾腫大、出血,病理組織學結果顯示,腦小膠質細胞增生,內臟器官細胞腫脹、變性和壞死并伴有炎性細胞浸潤,而14~16周齡感染鴨剖檢變化和組織微觀病變較輕微。免疫組化結果顯示,7周齡和21周齡組感染鴨組織中陽性細胞著色深且分布廣,14和16周齡組感染鴨組織中陽性細胞少。熒光定量結果顯示,7、10和21周齡組感染鴨腎臟、肝臟、腦和卵巢中檢測到的病毒拷貝數(shù)較多,而14和16周齡組感染鴨上述器官檢測到的病毒拷貝數(shù)較少;7和21周齡感染組泄殖腔和咽喉拭子樣品可以檢測到較多的病毒拷貝數(shù),而14和16周齡組感染鴨棉拭子樣品中檢測到病毒含量較少。感染后第8d所有存活鴨均可產生陽性抗體,14周齡感染鴨的血清中和抗體水平要顯著高于其它周齡感染鴨。人工感染第16和18周齡育成鴨的細胞因子含量與對照組相比差異不顯著。結論:TMUV對育成鴨的致病性與感染周齡存在部分相關性,7~10周齡、18~21周齡育成鴨對TMUV較易感,而14~16周齡育成鴨對TMUV的抵抗力較強。
【關鍵詞】:坦布蘇病毒 櫻桃谷育成鴨 周齡 致病性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S858.32
【目錄】:
  • 符號說明4-7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1
  • 前言11-25
  • 1.1 坦布蘇病毒的生物學特性11-15
  • 1.1.1 病毒分類學地位11-12
  • 1.1.2 形態(tài)結構12
  • 1.1.3 病毒理化性質和培養(yǎng)特性12-13
  • 1.1.4 TMUV基因組結構及編碼蛋白13-15
  • 1.2 病毒流行病學研究15-16
  • 1.3 病毒感染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16-17
  • 1.3.1 臨床癥狀16
  • 1.3.2 病理變化16-17
  • 1.4 病毒診斷方法進展17-20
  • 1.4.1 臨床診斷17
  • 1.4.2 實驗室診斷17-20
  • 1.5 坦布蘇病毒感染的防制20-21
  • 1.5.1 生物安全防治措施20
  • 1.5.2 疫苗預防20-21
  • 1.5.3 藥物治療21
  • 1.6 免疫組織化學技術21-22
  • 1.7 熒光定量PCR技術22-24
  • 1.7.1 熒光定量PCR的原理22
  • 1.7.2 熒光定量PCR的種類22-24
  • 1.8 中和試驗24-25
  •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25
  • 2 材料與方法25-32
  • 2.1 材料25-27
  • 2.1.1 病毒與試驗動物25-26
  • 2.1.2 主要試劑26
  • 2.1.3 主要儀器26-27
  • 2.1.4 主要溶劑的配制27
  • 2.2 方法27-32
  • 2.2.1 病毒的增殖27
  • 2.2.2 TMUV AHQY株ELD_(50)測定27
  • 2.2.3 試驗方法27-28
  • 2.2.4 病理組織學及免疫組化研究28-30
  • 2.2.5 RNA的提取和熒光定量RT-PCR30-32
  • 2.2.6 血清中和實驗32
  • 2.2.7 細胞因子測定32
  • 3 結果與分析32-43
  • 3.1 TMUV AHQY株的分離與鑒定32-34
  • 3.2 TMUV人工感染育成鴨的結果34-35
  • 3.2.1 臨床癥狀34
  • 3.2.2 剖檢變化34-35
  • 3.3 組織病理學與免疫組化35-41
  • 3.3.1 組織病理學變化35-40
  • 3.3.2 免疫組化結果40-41
  • 3.4 排毒規(guī)律及組織病毒載量檢測結果41
  • 3.5 血清抗體水平檢測結果41-42
  • 3.6 血清細胞因子結果42-43
  • 4 討論43-46
  • 5 結論46-47
  • 參考文獻47-55
  • 致謝55-56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5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桂云,李榮譽,鄧同煒;雞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的致病性研究[J];河南畜牧獸醫(yī);2001年07期

2 王家和;烤煙根部真菌區(qū)系及其致病性研究[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1995年02期

3 楊霞;陳麗穎;張紅英;王亞賓;金鉞;王川慶;;羊源鏈球菌的分離鑒定及致病性研究[J];河南畜牧獸醫(yī)(綜合版);2008年10期

4 李凱年;;豬大腸桿菌分離物的耐藥性和致病性研究[J];中國動物保健;2011年03期

5 南文金;婁高明;胡鴻惠;;豬細環(huán)病毒流行病學及致病性研究進展[J];中國畜牧獸醫(yī);2012年11期

6 何繼富,謝萍,江孝明;不同溫度條件下豬瘟強毒的致病性研究[J];云南畜牧獸醫(yī);2001年03期

7 周緒斌,王新平;輪狀病毒致病性研究進展[J];動物醫(yī)學進展;1999年01期

8 宋曉東,劉桂榮,陳江燕,徐貴軍,李淑華;松球殼孢菌的致病性研究[J];林業(yè)科學;2002年04期

9 歐陽素貞,蔡敏;家兔皮癬病原菌的分離鑒定及致病性研究[J];中國養(yǎng)兔;2004年05期

10 李翠枝,周雨霞,郝永清,郭軍,烏尼;雞源葡萄球菌的致病性研究[J];內蒙古畜牧科學;199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南文金;婁高明;胡鴻惠;;豬細環(huán)病毒流行病學及致病性研究進展[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獸醫(yī)公共衛(wèi)生學分會第三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2 劉梅;戴亞斌;陶建平;周生;韋玉勇;程旭;;鵝赫氏艾美球蟲(Eimeria hermani)的生活史及致病性研究[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家畜寄生蟲學分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朱秀同;崔治中;;IBDV超強毒GX8/99株細胞適應毒及其雞體回傳毒的致病性、免疫原性比較研究[A];首屆中國獸藥大會——獸醫(yī)生物制品學、獸醫(yī)微生物學學術論壇論文集(2008)[C];2008年

4 趙長光;唐娜;吳艷平;張圓圓;吳震;李萬猛;趙繼勛;張國中;;禽源摩氏摩根菌的鑒定及致病性研究[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禽病學分會第十六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5 孫淑紅;崔治中;金文杰;王增福;張紀元;;1997-2001間31個不同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離株的致病性研究[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家畜傳染病學分會成立20周年慶典暨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3年

6 周宗山;M.Dell'Orco;P.Saldarelli;A.Castellano;C.Turturo;A.Minafra;G.P.Martelli;;葡萄病毒A的致病性研究[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王麗云;李惠蘭;閻明媚;宋艷珠;段亞良;肖愛潑;魏澍;陳瑤;賈驥;杜柏林;;光滑念珠菌分離及對禽類致病性研究[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8 劉梅;戴亞斌;李文良;龔建森;陶建平;;鵝球蟲Eimeria stigmosa的生活史及致病性研究[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家畜寄生蟲學分會第九次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9 李雁冰;施建忠;田國彬;曾顯營;趙東明;楊德全;王冬;宋家升;陳化蘭;;我國H5N1亞型HPAIV對哺乳動物感染與致病性研究[A];第二屆全國人畜共患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帥領;王豪舉;丁紅雷;楊紅軍;;家畜大腸桿菌O157對小鼠的致病性研究[A];重慶微生物學會第九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冷雪;高致病性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分離鑒定、遺傳變異及致病性分析[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2年

2 孫淑紅;禽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病病毒與J-亞群白血病病毒的致病性及其疫苗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07年

3 陳慶新;圓環(huán)病毒2型感染的流行病學分析及其突變體致病性[D];浙江大學;2006年

4 余飛;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1蛋白影響病毒復制及致病性機制的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1年

5 高立;VP1蛋白影響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致病性的分子機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4年

6 王琦;J亞群禽白血病病毒致病性增強的分子機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4年

7 秦立廷;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突變株的構建及VP5蛋白功能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9年

8 張曉平;白葉枯病菌的致病性及其無毒因子與水稻抗病基因的分子互作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3年

9 史鴻飛;牛腺病毒3型和牛副流感病毒3型對實驗動物致病性的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蔣露;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致病性評價及2株分離株基因組序列分析[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5年

2 任妮;臨床雞源致病性耐藥空腸彎曲桿菌的基因組學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4年

3 陳晨;貂源綠膿桿菌的分離鑒定及其致病性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5年

4 王愛榮;H9N2亞型AIV受體結合特性分析及內部基因對致病性影響的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5年

5 肖鳳虎;柳杉vm瘤病組織細菌種群分析及其致病性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5年

6 于帥;四川部分地區(qū)CIAV分子流行病學調查及CIAV與ALV-J共感染雞對疫苗免疫效果的影響[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5年

7 趙曉亞;豬塞內加谷病毒(SVV)的分離鑒定及致病性研究[D];華南農業(yè)大學;2016年

8 路云建;坦布蘇病毒對櫻桃谷育成鴨的致病性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6年

9 王林;一株高致病性雞傳染性貧血病毒的生物學及基因組特性[D];山東農業(yè)大學;2009年

10 王彬;鵝腺病毒的分離鑒定、E3區(qū)序列分析和人工致病性初步研究[D];揚州大學;2003年


  本文關鍵詞:坦布蘇病毒對櫻桃谷育成鴨的致病性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8659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dongwuyixue/28659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e0e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