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種及利用方式對油菜秸營養(yǎng)價值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不同品種及利用方式對油菜秸營養(yǎng)價值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研究通過4個試驗對不同品種、收獲時間、部位以及不同干燥方式下的油菜秸理化性質和營養(yǎng)價值進行綜合評定,探討品種、收獲時間、利用部位以及干燥方式對油菜秸品質的影響,并對油菜秸理化性狀進行了相關分析,以期為油菜秸飼料化利用提供依據。試驗一:本試驗探討16個品種(10個雙低品種,6個普通品種)對油菜秸理化性質及營養(yǎng)價值的影響。結果表明:(1)普通、雙低品種油菜秸化學成分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但普通油菜秸髓面積、維管束面積略大于雙低油菜秸,其皮層細胞厚度略小于雙低油菜秸,但兩類油菜秸髓面積/莖截面積、維管束面積/莖截面積以及皮層厚度/莖直徑均差異不大。(2)從物理性狀來看,16個品種油菜秸表皮細胞厚度/莖直徑為0.20%~0.32%,皮層細胞厚度/莖直徑為2.69%~4.76%,維管束面積/莖橫切面積為2.98%~7.78%,髓面積/莖橫切面積為81.73%~89.02%;剪切力為11.23~18.72kg,線性密度為14.75~21.73 mg/mm;單位線性密度剪切力為0.64~1.25 kg/mgmm-1;從化學成分含量來看,16個品種油菜秸干物質(DM)含量為93.47%~97.06%、粗蛋白(CP)含量為2.72%~6.62%、粗脂肪(EE)含量為0.49%~3.69%、粗灰分(Ash)含量為5.74%~9.83%、中性洗滌纖維(NDF)含量為59.79%~69.33%、酸性洗滌纖維(ADF)含量為40.68%~49.19%、硫甙含量為0~204.2μg/kg;不同品種間維管束面積、髓面積、維管束面積/莖截面積、剪切力/線性密度、CP、EE以及硫甙含量差異較大;其他指標間差異不大。(3)以RFV值為標準對16個品種油菜秸營養(yǎng)價值進行排序,14M049在這16個品種油菜秸中最優(yōu)。試驗二:本試驗探討了不同收獲時間對油菜籽實產量及秸稈營養(yǎng)價值的影響。分別在綠熟期、黃熟前期、黃熟后期、完熟期采集油菜,測定其籽實千粒重、油脂含量、千粒總油脂收獲量和秸稈營養(yǎng)成分含量及飼料相對值(RFV)。結果表明:(1)隨收獲時間推遲,油菜籽千粒重呈上升趨勢,完熟期極顯著(P0.01)高于前三期;油菜籽含油量、千粒總油脂收獲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黃熟后期極顯著(P0.01)高于其他三期;(2)油菜秸DM、EE含量呈現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且各個收獲時間之間差異達到顯著或極顯著水平(P0.05 or 0.01);CP含量呈波動性下降的趨勢,完熟期達到最低值。Ash、NDF、ADF含量均呈現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在黃熟后期最低(P0.05 or 0.01);(3)油菜秸的RFV值呈現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黃熟后期最高(P0.01),綠熟期最低(P0.01)。綜合來看,油菜在黃熟后期收獲對其油菜籽油脂收獲量及油菜秸營養(yǎng)價值都最好。試驗三:本試驗探討了油菜秸不同部位理化性質及其營養(yǎng)價值的差異。分別研究了油菜秸上(頂端~離基部40cm處)、中(離基部40cm處~離基部20cm處)、下(離基部20cm處~基部)3段的物理性狀、營養(yǎng)成分含量和飼料相對值(RFV)。結果表明,油菜秸上、中、下莖段間表皮細胞厚度/莖直徑、皮層細胞厚度/莖直徑、維管束面積/莖橫切面積呈現下降趨勢,髓面積/莖橫切面積的比例、剪切力、線性密度以及單位線性密度下的剪切力從上至下呈現上升趨勢(P0.05 or 0.01)。油菜秸上段DM含量極顯著高于中段和下段(P0.01),CP(P0.05)、Ash含量(P0.01)上段下段中段,EE含量逐漸下降(P0.01),NDF及ADF含量上段下段中段(P0.01)。油菜秸RFV值上段最好、下段其次,中段最差(P0.01)。試驗四:本試驗探討了曬干、烘干2種干燥方式對油菜秸理化性質及營養(yǎng)價值的影響。結果表明,烘干處理的油菜秸剪切力極顯著低于曬干處理(P0.01),CP及Ash含量均極顯著高于曬干處理(P0.01),ADF含量極顯著低于曬干處理(P0.01);對EE及NDF含量沒有影響(P0.05);油菜秸烘干后硫甙含量是曬干后的92.10%;烘干后油菜秸RFV值顯著(P0.05)高于曬干后。油菜秸烘干處理方式顯著優(yōu)于曬干。試驗五:本試驗探討了油菜秸理化性質間的相關關系。結果表明:油菜秸粗灰分與維管束個數呈顯著正相關(r=0.501,P0.05),而與髓面積/莖截面積呈顯著負相關(r=-0.519,P0.05);剪切力與油菜秸營養(yǎng)價值相關較大,剪切力與粗蛋白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r=-0.648,P0.01),而與中性洗滌纖維含量呈顯著正相關(r=0.591,P0.05);粗蛋白與中性洗滌纖維呈顯著負相關(r=-0.539,P0.05)。
【關鍵詞】:油菜秸 營養(yǎng)價值 品種 收獲時間 利用部位 干燥方式
【學位授予單位】:江西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S816
【目錄】:
- 摘要9-11
- ABSTRACT11-14
- 第一部分 綜述14-26
- 1 研究背景14
- 2 研究進展14-24
- 2.1 油菜秸飼料化利用研究進展14-20
- 2.1.1 油菜秸的產量14-15
- 2.1.2 油菜秸資源利用現狀15-16
- 2.1.3 油菜秸飼料化利用16-20
- 2.1.3.1 油菜秸物理特性16-17
- 2.1.3.2 油菜秸營養(yǎng)價值17-18
- 2.1.3.3 抗營養(yǎng)因子18-19
- 2.1.3.4 適口性19
- 2.1.3.5 油菜秸的飼用價值19
- 2.1.3.6 油菜秸加工技術19-20
- 2.2 粗飼料飼用價值評價技術20-23
- 2.2.1 常規(guī)分析法20
- 2.2.2 范式纖維分析法20-21
- 2.2.3 適口性21
- 2.2.4 降解率21-22
- 2.2.5 RFV22
- 2.2.6 GI22-23
- 2.3 影響粗飼料營養(yǎng)價值的因素23-24
- 2.3.1 不同品種對粗飼料營養(yǎng)價值的影響23
- 2.3.2 不同收獲時間對粗飼料營養(yǎng)價值的影響23
- 2.3.3 不同部位對秸稈營養(yǎng)價值的影響23
- 2.3.4 不同干燥方式對秸稈營養(yǎng)價值的影響23-24
- 3 研究目的及意義24
- 4 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24-26
- 4.1 本研究主要內容24
- 4.2 技術路線24-26
- 第二部分 試驗研究26-61
- 試驗一 不同品種油菜秸理化性質及其營養(yǎng)價值評價26-40
- 1 材料與方法26-29
- 1.1 試驗材料26
- 1.2 樣品采集26-27
- 1.3 樣品處理及指標測定27-29
- 1.3.1 油菜秸物理性狀測定27-28
- 1.3.2 油菜秸化學成分測定28
- 1.3.3 油菜秸營養(yǎng)價值的計算28-29
- 1.4 統(tǒng)計分析29
- 2 結果與分析29-36
- 2.1 物理性狀29-34
- 2.1.1 油菜莖解剖構造29-33
- 2.1.2 形態(tài)學指標與剪切力33-34
- 2.2 不同品種油菜秸化學性質及RFV值34-36
- 3 討論36-39
- 3.1 不同品種油菜秸物理性質的差異36-37
- 3.2 不同品種油菜秸化學成分的差異37-38
- 3.3 不同品種油菜秸RFV值的差異38-39
- 4 小結39-40
- 試驗二 不同收獲時間對油菜籽實產量及秸稈營養(yǎng)價值的影響40-47
- 1 材料與方法40-41
- 1.1 試驗材料40
- 1.2 樣品采集40
- 1.3 樣品處理40
- 1.4 測定指標和計算方法40-41
- 1.5 統(tǒng)計分析41
- 2 結果與分析41-44
- 2.1 不同收獲時間下的油菜植株形態(tài)特征比較41
- 2.2 收獲時間對油菜籽千粒重的影響41-42
- 2.3 收獲時間對油菜籽含油量的影響42-43
- 2.4 收獲時間對油菜籽千?傆椭斋@量的影響43
- 2.5 收獲時間對油菜秸營養(yǎng)成分的影響43-44
- 2.6 收獲時間對油菜秸RFV值的影響44
- 3 討論44-46
- 3.1 不同收獲時間對油菜籽收獲量的影響44-45
- 3.2 不同收獲時間對油菜秸營養(yǎng)價值的影響45-46
- 4 小結46-47
- 試驗三 油菜秸不同利用部位的理化性狀及營養(yǎng)價值評定47-54
- 1 材料與方法47-48
- 1.1 試驗材料47
- 1.2 樣品采集47
- 1.3 樣品處理及測定指標47-48
- 1.3.1 油菜秸莖解剖結構47
- 1.3.2 油菜秸莖剪切力47
- 1.3.3 油菜秸營養(yǎng)成分含量47
- 1.3.4 不同留茬高度油菜秸營養(yǎng)成分含量及RFV值47-48
- 1.4 統(tǒng)計分析48
- 2 結果與分析48-51
- 2.1 油菜秸不同部位的物理性質48-50
- 2.1.1 內部解剖構造48-50
- 2.1.2 形態(tài)學指標與剪切力50
- 2.2 油菜秸不同部位的化學性質50
- 2.3 油菜秸不同部位的RFV值50-51
- 2.4 油菜秸不同留茬高度下營養(yǎng)成分含量及RFV值差異51
- 3 討論51-53
- 3.1 油菜秸不同部位的物理性質比較51-52
- 3.2 油菜秸不同部位對其營養(yǎng)價值的影響52-53
- 4 小結53-54
- 試驗四 不同干燥方式對油菜秸理化性質及營養(yǎng)價值的影響54-58
- 1 材料與方法54-55
- 1.1 試驗材料54
- 1.2 樣品采集54
- 1.3 樣品處理54
- 1.3.1 油菜秸莖剪切力54
- 1.3.2 油菜秸硫甙含量54
- 1.3.3 油菜秸營養(yǎng)成分含量54
- 1.4 統(tǒng)計分析54-55
- 2 結果與分析55-56
- 2.1 不同干燥方式下油菜秸的剪切力55
- 2.2 不同干燥方式下油菜秸的化學成分含量55
- 2.3 不同干燥方式下油菜秸的RFV值55-56
- 3 討論56-57
- 3.1 不同干燥方式對油菜秸理化性質的影響56
- 3.2 不同干燥方式對油菜秸RFV值的影響56-57
- 4 小結57-58
- 試驗五 油菜秸理化性狀相關分析58-61
- 1 材料與方法58
- 1.1 試驗材料58
- 1.2 樣品采集58
- 1.3 樣品處理和指標測定58
- 1.4 統(tǒng)計分析58
- 2 結果與分析58-60
- 2.1 油菜秸理化性狀間相關58-59
- 2.2 油菜秸化學性狀間相關59-60
- 3 討論60
- 4 小結60-61
- 第三部分 全文結論及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61-62
- 1 論文總體結論61
- 2 有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61-62
- 參考文獻62-66
- 致謝66-67
- 攻讀碩士期間獲得的科研成果及參與項目6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麥后種油菜糧飼雙贏[J];中國農業(yè)信息快訊;2000年09期
2 ;什么是優(yōu)質油菜品種?[J];青海農技推廣;2000年02期
3 張冬曉;我國油菜生產的發(fā)展與展望[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1年04期
4 王友華,程輝,嚴德遠;國內外優(yōu)質油菜品種引種鑒定初報[J];中國種業(yè);2002年04期
5 曾珩,楊新筍,夏松波,袁道仁;短生育期油菜品種引種比較及評價[J];湖北農業(yè)科學;2003年03期
6 劉雷,郭麗華,高艾蘭,王維新;“史力豐”油菜高產優(yōu)質栽培技術[J];農業(yè)科技通訊;2003年10期
7 張海軍,王慶南,童曉利,趙荷娟,周一波,吳紫鳶,陳潤東;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油菜品種評比試驗研究[J];上海農業(yè)科技;2003年04期
8 ;國豪種業(yè)油菜品種簡介[J];安徽農業(yè);2004年03期
9 文方;麥后復種飼用油菜技術[J];現代農業(yè);2004年09期
10 胡正軍,田祖慶,張運勝,楊國富;油菜倒伏返花的預防措施[J];湖南農業(yè);2004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姜偉麗;李偉;張愛香;陳懷谷;周益軍;;油菜品種抗菌核病機理分析[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傅廷棟;;油菜品種改良的現狀與展望[A];2004’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文集[C];2004年
3 張毅;;油菜生產、市場與技術發(fā)展情況的思考[A];第五屆中國農業(yè)推廣研究征文集[C];2006年
4 牛靜;曹燕紅;耿明建;;硼對不同油菜品種鎘吸收分配的影響[A];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一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8年
5 鄧平;吳明亮;官春云;羅海峰;湯楚宙;黃震;龐曉遠;;測定油菜莖稈連接力的夾具設計[A];中國農業(yè)工程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孫剛;熊雙蓮;涂書新;;重金屬復合污染土壤上不同油菜品種生長及重金屬吸收和累積研究[A];面向未來的土壤科學(下冊)——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7 魏芳;董緒燕;郭學蘭;劉勝毅;陳洪;;油菜葉片受草酸侵染脅迫產生揮發(fā)物的富集及其生物學研究[A];中國第四屆植物化感作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徐芳森;;油菜硼、磷、氮養(yǎng)分高效的生理機制[A];中國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劉鐵梅;胡立勇;曹湊貴;劉鐵芳;傅廷棟;;油菜發(fā)育過程及生育期機理模型的研究[A];2004’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文集[C];2004年
10 傅廷棟;;油菜的遺傳改良與生物柴油[A];湖北省遺傳學會、江西省遺傳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張尚武 實習生 曾楚禹 陳茶香;“油菜西進計劃”起步維艱[N];湖南日報;2005年
2 ;湖北育出新型超高產油菜[N];中華合作時報;2000年
3 ;我省秋播油菜品種推選提前啟動[N];湖北科技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楊成志;星光農機:研制油菜機械 降低損耗是關鍵[N];中國農機化導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楊杰;油菜機械化:平淡中蘊含驚喜[N];中國農機化導報;2011年
6 唐兆權;高產油菜 農民盲目跟風種植有風險[N];四川科技報;2011年
7 記者 賈明;“青雜5號”油菜品種在蒙古國落地生根[N];青海日報;2013年
8 湖北省種子集團公司 柳達 楊祖榮 楊光軍;全面提高油菜生產水平(下)[N];湖北科技報;2005年
9 余宏章;油菜引種及栽培面臨新問題[N];湖北科技報;2005年
10 泰州市作栽站供稿;油菜集約化配套生產技術(上)[N];江蘇農業(yè)科技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韓永亮;不同氮效率油菜NO_3~-長距離運輸和短途分配差異及其對氮效率的影響機理[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5年
2 宗望遠;油菜聯合收獲縱軸流脫離系統(tǒng)的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3年
3 吳崇友;齒帶式油菜撿拾收獲機設計與參數優(yōu)化[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1年
4 王映皓;新疆野生油菜種皮紋飾的遺傳分析和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13年
5 李方球;油菜(Brassica napus)品種(系)與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相互作用機理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01年
6 鄭倩;油菜溶血磷脂酰膽堿酰基轉移酶基因分離及酶活性分析[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1年
7 童晉;油菜檸檬酸合酶與檸檬酸裂解酶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9年
8 艾育芳;早晚熟油菜成花機理的初步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1年
9 劉雄倫;新疆野生油菜與蕓薹屬物種種間親緣關系及其進化地位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01年
10 石劍飛;品種和氮肥運籌對甘藍型油菜氮素積累及精確施氮參數的影響[D];揚州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董改改;不同種油菜芽苗根系對廣佳安脅迫的響應[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2 王振宇;油菜染色體加倍及倍性鑒定方法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5年
3 楊海婧;小麥、油菜、蠶豆對秦艽種子萌發(fā)及幼苗生長的影響[D];青海大學;2016年
4 李慧;油菜抗菌核病的蛋白表達分析及類受體蛋白激酶基因的克隆[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5年
5 何友鑄;油菜生理生化參數、油菜籽含油量與冠層反射光譜的定量關系[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5年
6 冀牧野;油菜聯合收獲機梳脫式割臺設計與試驗[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6年
7 范海瑞;青貯油菜與微貯金針菇菌糠的營養(yǎng)價值評定及飼喂奶水牛效果[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6年
8 夏凌君;干旱脅迫對油菜種子萌發(fā)期及苗期生理影響及抗氧化酶基因表達分析[D];揚州大學;2016年
9 陳俊暉;農業(yè)景觀格局對油稻輪作區(qū)油菜潛葉蠅和二化螟發(fā)生的影響[D];江西農業(yè)大學;2016年
10 黎力之;不同品種及利用方式對油菜秸營養(yǎng)價值的影響[D];江西農業(yè)大學;2016年
本文關鍵詞:不同品種及利用方式對油菜秸營養(yǎng)價值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786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dongwuyixue/278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