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氧化應激機制的研究進展
本文關鍵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氧化應激機制的研究進展
【摘要】: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種含硫氨基酸,它可通過多種途徑介導動脈粥樣硬化,其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機制,包括氧化應激、炎性反應、內皮功能障礙、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內質網應激等,血管細胞氧化應激被認為是導致血管損傷的重要機制之一。Hcy通過誘導活性氧類自由基產生增加,改變許多細胞的分子結構,導致細胞功能受損,進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
【作者單位】: 深圳市第四(福田)人民醫(yī)院腎內科;
【關鍵詞】: 同型半胱氨酸 氧化應激 動脈粥樣硬化
【基金】:深圳市福田區(qū)衛(wèi)生公益性科研項目
【分類號】:R363
【正文快照】: 終末期腎臟疾病患者中85%以上患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40%~50%的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而動脈粥樣硬化則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礎。目前學者認為高Hcy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考慮:①內皮細胞損傷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于海嬌;徐支芳;馬琳娜;吳夢瑩;姜怡鄧;;同型半胱氨酸對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和細胞周期的影響及葉酸的拮抗作用[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2 徐支芳;于海嬌;馬琳娜;鞏慧慧;梁宇;姜怡鄧;;TLR4/NF-κB信號通路在同型半胱氨酸致內皮細胞損傷中的作用研究[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年1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孫超;Wang Zhenhua;Yang Lina;Zhang Hong;;碳離子束引起線粒體氧化損傷誘導肝癌HepG2細胞凋亡(英文)[J];IMP & HIRFL Annual Report;2012年00期
2 馬勝超;孫煒煒;鞏慧慧;馬長劍;王菊;田玨;姜怡鄧;;凝集素樣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體-1甲基化在同型半胱氨酸作用下對人內皮細胞存活的影響[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3年02期
3 薛盛龍;陳紹奉;方光輝;;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關系[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2013年12期
4 陳國英;;高血壓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頸動脈斑塊的關系[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3年28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嚴秀文;牛虻唾液腺免疫抑制肽Immunoregulin HA及大熊貓抗菌肽PC的結構與功能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李俊平;益氣活血法對冠心病多重危險因素及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內皮功能影響的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2 江人桂;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對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和遷移的影響及其機制的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3年
3 董貝貝;血紅素結合蛋白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3年
4 薛琴;葉酸缺乏導致大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行為學改變[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年
5 馬勝超;同型半胱氨酸經DNMT1調控周期素A DNA甲基化致內皮祖細胞功能受損作用機制的研究[D];寧夏醫(yī)科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蔣暉;同型半胱氨酸在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的作用[J];華西醫(yī)學;2003年04期
2 李薇;杜軍保;;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9年01期
3 李麗娟;楊艷;王樹人;;同型半胱氨酸對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的影響[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0年24期
4 麥嘉儀;沈新南;魏延;吳岷;姚國英;;葉黃素對D-半乳糖致小鼠氧化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2010年04期
5 王虹艷,曲鵬,呂申,劉敏,姜華;Toll樣受體4/核因子κB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體LOX-1對單核內皮細胞黏附的影響[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5年09期
6 張哲瑩;王中群;焦云娟;李麗華;王淑秀;;葉酸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誘發(fā)大鼠動脈粥樣硬化的干預研究[J];中國現代醫(yī)學雜志;2010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麗珍;楊志甫;王樹人;;同型半胱氨酸對人血管平滑肌細胞MTHFR基因mRNA表達的影響及葉酸的拮抗效應[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年09期
2 段智變;汪海;;血管內皮細胞活性化合物對同型半胱氨酸致內皮細胞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6年05期
3 馬琳娜;梁宇;于海嬌;徐支芳;韓學波;姜怡鄧;;同型半胱氨酸對THP-1單核細胞源性泡沫細胞形成和膽固醇流出的影響[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4 李金平;李麗帆;方顯明;;胱硫醚β-合酶研究進展[J];西部醫(yī)學;2006年05期
5 楊大春;周興文;速曉華;張繼紅;楊永健;陳勁松;;同型半胱氨酸對血管內皮細胞E-選擇素、IL-6分泌的影響[J];心臟雜志;2006年01期
6 唐夢熊;;同型半胱氨酸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機制[J];國外醫(yī)學.老年醫(yī)學分冊;2001年02期
7 張冀;;同型半胱氨酸誘導血管內皮細胞凋亡的研究[J];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8 汪禮旭;張海燕;金紅;;同型半胱氨酸對人血管內皮細胞組織因子基因表達的研究[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6年08期
9 梁效海;韓毅;;同型半胱氨酸代謝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生命的化學;1993年05期
10 陳偉強;同型半胱氨酸損傷血管內皮細胞的研究概況[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0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曾曉坤;王憲;;同型半胱氨酸促進人單核細胞分泌趨化因子的機制[A];中國生理學會第21屆全國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2 戴晶;王憲;;氧化還原因子-1介導同型半胱氨酸引起的人外周血單核細胞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分泌增加[A];第六屆全國自由基生物學與自由基醫(yī)學學術會議和海峽兩岸自由基生物學與自由基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3 張東紅;謝喜娜;朱毅;;同型半胱氨酸調節(jié)血管內皮細胞PDGF表達機制及意義[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第九屆全國代表大會及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10年
4 高鍵;薛安娜;王淑琴;;同型半胱氨酸誘導ECV304細胞氧化損傷研究[A];中國營養(yǎng)學會第五屆老年營養(yǎng)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5 李勇;李松;曲梅;趙如冰;陳星;;同型半胱氨酸誘導胚胎基因差異表達的基因芯片研究[A];中國營養(yǎng)學會第七屆微量元素營養(yǎng)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1年
6 唐朝克;孫文清;馮大明;易光輝;楊峻浩;劉錄山;王佐;王雙;萬載陽;楊保堂;楊永宗;;動脈粥樣硬化小型豬ABCA1表達的改變[A];湖南省生理科學學會2004年度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7 崔朝勃;韓東亮;;同型半胱氨酸、溶血磷脂酸、C-反應蛋白[A];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2011(第十二次全國呼吸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8 江河;王憲;;高同型半胱氨酸上調醛糖還原酶表達的病理生理意義[A];中國生理學會論文匯編2005年第三期[C];2005年
9 馮學兵;孫凌云;Tsao BP;Lusis AJ;;狼瘡動脈粥樣硬化動物模型的建立及機制研究[A];全國自身免疫性疾病專題研討會暨第十一次全國風濕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10 耿紅蓮;王燕;顧鵬飛;陳軍;吳萍;趙雯靜;王愛華;仲人前;;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對單核細胞Toll樣受體4表達影響的研究[A];中國免疫學會第五屆全國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迎基 譯;到底真兇是誰?[N];醫(yī)藥經濟報;2002年
2 許晴波;動脈粥樣硬化病因是感染[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4年
3 郭伽;維生素B2新說[N];健康報;2007年
4 劉永銘;T淋巴細胞加重動脈粥樣硬化[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3年
5 吳一福;MTHFRC667T基因分型技術問世[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6 劉慶山;低氧誘導因子細胞呼吸和NO的調節(jié)機制 Regulation of Hypoxia-inducible Factor,Cell Respiration and NO[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7 王芷軒;人體內生活的細菌多達三公斤[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8 新博;揭秘10大衰老原因[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9 本報記者 王丹;基因檢測時代是否真的到來?[N];健康報;2008年
10 天津第三中心醫(yī)院代謝科主任醫(yī)師 邸阜生邋朱廣苓 陳穎 整理;內臟肥胖最傷心肝[N];健康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朱法良;1、IL-17/Th17在人動脈粥樣硬化進展中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 2、CD28拮抗性類肽對T細胞介導免疫應答的抑制效應[D];山東大學;2011年
2 陳海霞;尿酸對血管內皮細胞氧化應激反應的影響及其對細胞的損傷作用[D];中南大學;2012年
3 徐承啟;中國人群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疾病的分子遺傳學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鄧同樂;Ox-LDL誘導早期巨噬細胞源泡沫細胞形成和損傷中相關動力學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5 楊運煌;血清中分子間相互作用的NMR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2004年
6 劉瓊明;人類肝臟氧化應激反應和氧化還原調控網絡的初步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6年
7 張敬各;同型半胱氨酸經DDAH/ADMA/NOS/NO通路損害血管內皮細胞的NO系統(tǒng)[D];四川大學;2007年
8 張蕓;血管緊張素Ⅱ對人外周單核細胞源樹突狀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及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9 徐芳;血管外膜激活促使動脈粥樣硬化病灶形成和進展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10 馬曉莉;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劑對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遷移的作用及其有關機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方雅琴;大鼠蛋白精氨酸甲基轉移酶1短發(fā)夾RNA質粒的構建、鑒定及體外RNA干擾[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8年
2 沈靜;Hcy誘導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相關蛋白質的比較蛋白質組學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4年
3 唐雅玲;Compound 48/80對apoE基因敲除小鼠頸總動脈套環(huán)誘導斑塊的影響[D];南華大學;2005年
4 李永軍;糖基化終產物對巨噬細胞MMP-9表達與活性的影響及其機制的初步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6年
5 孫鶯;oxLDL的酶聯(lián)免疫診斷試劑盒的制備[D];蘭州大學;2006年
6 談伍平;兔動脈粥樣硬化模型建立及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治療[D];昆明醫(yī)學院;2008年
7 朱穎;U937泡沫細胞中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2的表達及變化規(guī)律的實驗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8 薛麗;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基因C677T多肽性快速檢測系統(tǒng)的建立[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9 徐峰;建立動脈粥樣硬化蝕損斑塊模型的實驗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10 陳欣;PPARγ對THP-1巨噬細胞CD36表達和膽固醇流入的影響[D];南華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9769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976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