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醫(yī)學論文 > 病理論文 >

脛骨血運的解剖研究及不同術式對脛骨血運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18-03-26 05:50

  本文選題:脛骨 切入點:血運 出處:《大連醫(yī)科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


【摘要】: 目的:脛骨骨折臨床上較為常見,脛骨干骨折,特別是脛骨中下段骨折愈合較慢、甚至發(fā)生骨不連。眾所周知,脛骨的血供受損是導致骨不連的重要因素。多年來,眾多學者對脛骨的血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對脛骨血運的來源、分布特點的描述不盡相同且不夠詳盡。進一步對脛骨血運進行更為詳盡的解剖學研究,探討最佳的手術方式以減少對脛骨血運的破壞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為此,我們通過血管灌注和解剖實驗對脛骨血供來源及血管分布特點進行研究,并比較觀察應用不同術式對脛骨血供的影響。本試驗的目的:1)進一步研究脛骨的血運分布及其特點以指導臨床;2)通過對不同術式對脛骨血運的影響的比較,為應用微創(chuàng)鋼板接骨技術(MIPO技術)治療脛骨骨折提供形態(tài)學基礎。 方法:(1)脛骨血運的解剖學觀察:采集新鮮成人下肢標本16例(左、右各半),用預先配制的紅色乳膠經(jīng)股動脈加壓灌注, 10%甲醛固定;解剖時取下肢前正中切口,緊貼皮下游離剝除皮膚;顯露隱神經(jīng)、大隱靜脈、小隱靜脈,予以旁置或切斷;自脛骨前面上端小心剝離皮下組織暴露出脛骨前方血管分支;由脛骨兩側貼骨與肌肉之間的間隙剝離暴露脛前、后動脈及其分支,予測量標記. (2)臨床不同術式對脛骨血運的影響:采用10具新鮮成人尸體(年齡22~50歲。實驗在人體死亡后8小時內進行,尸體冷藏保存。手術方法:實驗分兩組:傳統(tǒng)手術組(對照組)和微創(chuàng)鋼板接骨手術組(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O),實驗組每組隨機選用雙側肢體。實驗在完整的脛骨上進行。傳統(tǒng)手術組采用脛骨前內側入路,分離脛骨中下段內側骨肌間隙,保留骨膜;微創(chuàng)組在脛骨中下段前內側做3個長約1.2cm切口銳性分離脛骨內側骨與肌間隙形
[Abstract]:Objective: tibial fractures are common clinically, and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shaft, especially those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tibia, heal slowly, or even nonunion.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impairment of the blood supply of the tibia is an important factor leading to nonunion. Many scholars have done a lot of research on tibial blood circulation, but the description of the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tibial blood circulation is different and not detailed enough. It is of great clin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best operative method to reduce the damage to tibial blood supply. Therefore, we studied the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blood supply of tibia by vascular perfusion and anatomical experiments. Objective: 1) to further study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ibial blood circulation in order to guide clinical practice. (2) by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urgical procedures on tibial blood supply, we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urgical procedures on tibial blood supply. To provide morphological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tibial fractures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technique and MIPO technique. Methods Anatomical observation of tibial blood circulation: 16 fresh adult lower limb specimens (left and right half of each) were perfused with premade red latex through femoral artery and fixed with 10% formaldehyde. The skin was removed closely to the skin, the saphenous nerve, the great saphenous vein and the small saphenous vein were exposed, and the anterior branch of the tibia was exposed by careful exfoliation of the subcutaneous tissue from the anterior end of the tibia.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tibial arteries and their branches were exposed by dissecting the gap between the tibia and the muscles. Effect of different clinical procedures on tibial blood flow: 10 fresh adult cadavers (22 ~ 50 years old) were performed within 8 hours after death. Cryopreservation of cadavers. Methods: the experiment wa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raditional operation group (control group) and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grafting group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steosynthesism). Each group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randomly selected bilateral limbs. 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on the intact tibia. The anterior medial tibial approach was used in the operation group. Separation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tibia medial osseous space and preservation of periosteum;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made three 1.2cm incisions for sharp separation of medial tibial bone and muscle space
【學位授予單位】:大連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R322;R687.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衛(wèi);陳艷玲;;16排螺旋CT在脛骨平臺骨折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醫(yī)學信息(上旬刊);2011年05期

2 沈軍;沈松;;脛骨近端解剖鋼板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分析[J];臨床醫(yī)學;2011年09期

3 涂長蘋;樊世富;代宇;;螺旋CT在脛骨平臺骨折中的診斷價值[J];廣東醫(yī)學;2011年12期

4 韓康;鄭聯(lián)合;于哲;卞娜;周勇;;膝關節(jié)后側和(或)前側入路治療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年12期

5 彭艷紅;唐琳;玉春妹;;可吸收螺釘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1年18期

6 賀東煌;姚猛;曹立鶴;呂曉峰;張朝;;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21例[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7 王敏;范善均;;鎖定鋼板治療脛骨平臺骨折31例體會[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0年19期

8 蘇華生;馬勇;;脛骨平臺骨折治療的研究進展[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1年05期

9 馬濤;宋偉;張育民;姚建鋒;;自體骨植骨修復膝關節(jié)置換術中脛骨平臺骨缺損[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1年15期

10 劉曉東;王曉光;許光輝;戎耀宗;;脛骨平臺骨折手術療效影響因素的探討[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年2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謨震;湯欣;呂德成;;治療脛骨平臺后側骨折18例分析與體會[A];第七屆全國創(chuàng)傷學術會議暨2009海峽兩岸創(chuàng)傷醫(yī)學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2 王爾;;“抓骨器”治療脛骨平臺塌陷移位骨折的臨床應用[A];第11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3 占飛;;膝關節(jié)脛骨平臺軟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和軟骨下骨的生物力學特性研究[A];第六次全國運動療法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4 林瑞新;;關節(jié)鏡及C-臂機監(jiān)視下脛骨平臺骨折內固定治療[A];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骨傷科專業(yè)委員會第十二次學術年會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骨傷科專業(yè)委員會第十次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4年

5 杭棟華;陶杰;王秋根;高偉;朱力波;吳小峰;高堪達;;改良側后方入路治療脛骨平臺后方剪力骨折[A];第七屆全國創(chuàng)傷學術會議暨2009海峽兩岸創(chuàng)傷醫(yī)學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6 徐純軼;陳德慶;劉宏超;徐東輝;楊旭東;;脛骨平臺骨折療效探討[A];中國骨傷發(fā)展戰(zhàn)略高層論壇暨中西醫(yī)結合骨傷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4年

7 徐海林;姜保國;張亞軍;韓娜;寇玉輝;王艷華;;脛骨平臺骨缺損修復的體內實驗研究[A];第七屆全國創(chuàng)傷學術會議暨2009海峽兩岸創(chuàng)傷醫(yī)學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8 裴麗霞;;脛骨局部動脈分布及形態(tài)學觀測[A];2008年中國解剖學會第十一屆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鄭慷;;2009年年會待交流文章脛骨平臺腫瘤保留自體軟骨瘤段切除異體骨移植[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10 張桂華;余建華;呂金柱;;雙鋼板固定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A];第十四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周賢忠;車狗相撞狗死人傷 狗主沒牽繩擔責任[N];沈陽日報;2010年

2 孫玉良;粉碎性肢體骨折可以復原[N];農(nóng)村醫(yī)藥報(漢);2006年

3 白晴;術后消腫兩法[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9年

4 廣西警官高等?茖W校副教授 李連博 簡繁;完善見義勇為法律 莫讓英雄流血又流淚[N];法治快報;2004年

5 記者 李愛珍;“海歸”團隊為四川老人實施首臺手術[N];山西日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嚴華 胡玉堂 本報通訊員 汪中衛(wèi) 劉偉;吳延義:五一獎章輝映杏林[N];安慶日報;2006年

7 李東忠 王志紅;非法維權 反成被告被判刑[N];甘肅法制報;2006年

8 高國起;人工單髁膝關節(jié)置換術在魯獲成功[N];中國醫(yī)藥報;2003年

9 林宏亮;我市醫(yī)療隊對口支援取得階段性成果[N];三明日報;2009年

10 張克 余家闊;膝關節(jié)半月板損傷[N];大眾衛(wèi)生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瑞波;后交叉韌帶功能分束及其斷裂對內側脛骨平臺影響的實驗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2 羅小中;后交叉韌帶功能分束及其斷裂對外側脛骨平臺影響的實驗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3 周預;不同方法處理的同種異體半月板移植實驗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11年

4 羅殿中;半月板移植后關節(jié)面的應力變化及半月板匹配性測量[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10年

5 李桓毅;國人內側旋轉中心膝關節(jié)假體的設計和運動學分析[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9年

6 陶坤;國人TKA術中脛骨假體旋轉確定方法的比較及不同脛骨假體旋轉對脛股關節(jié)的生物力學影響[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8年

7 徐長明;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中的髕股關節(jié)生物力學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6年

8 邵德成;人膝關節(jié)后交叉韌帶的解剖和重建手術的應用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8年

9 趙寶輝;國人膝關節(jié)假體旋轉對線參考標志的變異性和膝關節(jié)解剖特點與屈膝范圍關系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9年

10 張伯鋒;自主研制多功能外固定器的臨床擴展應用及相應生物力學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湯欣;脛骨血運的解剖研究及不同術式對脛骨血運的影響[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6年

2 陳金民;微創(chuàng)治療脛骨平臺塌陷骨折的相關實驗研究及臨床應用[D];昆明醫(yī)學院;2010年

3 黃俊伍;三種方法治療脛骨平臺后內側骨折的生物力學分析及臨床應用[D];蘇州大學;2011年

4 劉源吉;中藥熏洗方對低能量脛骨平臺損傷關節(jié)鏡手術的治療效果分析[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5 陳國立;基于三維重建脛骨平臺后側骨折數(shù)字化內固定植入物的初步設計[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1年

6 楊參;經(jīng)后方倒L型入路治療脛骨平臺后髁骨折[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2年

7 于洪存;脛骨平臺退行性變軟骨下骨影像學表現(xiàn)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8 陳賀;脛骨平臺后外側劈裂壓縮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學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2年

9 喻晶晶;脛骨平臺骨折內固定術后系統(tǒng)功能康復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D];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10 蔣勇;脛骨平臺后柱骨折鋼板固定的三維有限元分析[D];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66661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66661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de3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