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途徑和佐劑對NTHiP6蛋白疫苗免疫效果的影響
本文選題: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桿菌 切入點:P蛋白 出處:《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4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不同免疫途徑和佐劑對NTHiP6蛋白疫苗免疫效果的影響。方法將原核表達質粒PGEX-6P2/P6轉入E.coli XL1-Blue,IPTG誘導P6蛋白的表達并進行純化。以不同免疫途徑(皮下,腹腔,滴鼻)用P6蛋白免疫小鼠,每組12只。然后另取小鼠分為PBS組和不同佐劑組(MDC、IL-2、弗氏佐劑),每組15只,采用皮下注射途徑免疫。共免疫3次,間隔2周,用ELISA檢測小鼠血清特異性IgG抗體,用CCK-8法檢測脾淋巴細胞增殖活性,用ELISA檢測IL-4和IFN-γ水平。結果在大腸埃希菌中成功表達P6蛋白。3種免疫途徑相比,皮下途徑免疫誘導的IgG抗體滴度為1 279.97±3.87,腹腔免疫組為427.16±3.08,滴鼻免疫組為253.98±3.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5.43,P0.05)。采用皮下免疫途徑時,MDC組誘導的IgG抗體滴度、IL-4水平分別為7 421.02±3.30和79.64±2.75,與其他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FN-γ水平和脾淋巴細胞增殖指數(shù)與IL-2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使用MDC佐劑并采用皮下途徑注射可使NTHiP6蛋白疫苗獲得較好的免疫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immune pathways and adjuvants on the immune response of NTHiP6 protein vaccine. Methods the prokaryotic expression plasmid PGEX-6P2/P6 was transferred into E. coli XL1-BluePTG to induce the expression of P6 protein and purified. Mice were immunized with P6 protein, 12 mice in each group. Then the mice were divided into PBS group and different adjuvant groups. 15 mice in each group were immunized by subcutaneous injection. The specific IgG antibody in serum of mice was detected by ELISA, the proliferative activity of spleen lymphocytes was detected by CCK-8 method, and the levels of IL-4 and IFN- 緯 were detected by ELISA. The titer of IgG antibody induced by subcutaneous immunization was 1 279.97 鹵3.87, that of intraperitoneal immunization group was 427.16 鹵3.08, and that of nasal immunization group was 253.98 鹵3.3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titer of IL-4 was 7 421.02 鹵3.30 and 79.64 鹵2.75,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P0.05U. IFN- 緯 and the proliferation index of splenic lymphocytes between the other groups and IL-2 group. Conclusion the use of MDC adjuvant and subcutaneous injection can make the NTHiP6 protein vaccine obtain better immune effect.
【作者單位】: 河北北方學院微生物教研室;河北北方學院預防醫(yī)學教研室;
【基金】:河北省教育廳重點課題(No.Z2010116) 張家口市科技項目(No.1321062D) 河北北方學院青年基金項目(No.Q2010028)
【分類號】:R39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段明星,莊峰鋒,周志紅,張芳,昌增益,鄭昌學;幾種不同基因免疫途徑的比較研究[J];上海免疫學雜志;1999年05期
2 董承紅,胡方,趙紅玲,王麗春,孫明,李琦涵;脊髓灰質炎病毒殼蛋白基因不同免疫途徑對免疫效果的影響[J];上海免疫學雜志;1999年05期
3 劉馨;張光明;孫茂盛;;滴鼻、口服及肌肉注射途徑對輪狀病毒VP4重組腺病毒免疫小鼠的體液免疫效果比較[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7年07期
4 李英信;李紅花;李芳芳;孫昌元;金權鑫;金松竹;崔春權;孟繁平;;不同免疫途徑對制備抗血清影響的探討[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0年06期
5 劉勝兵,楊倩;黏膜免疫途徑的研究進展[J];免疫學雜志;2004年S1期
6 李婧,凌世淦;幽門螺桿菌疫苗研究新進展[J];國外醫(yī)學.預防.診斷.治療用生物制品分冊;2005年04期
7 奚華國,陸春蓉,吳厚生;LAK細胞誘導抗雙鏈DNA抗體生成條件的研究[J];上海免疫學雜志;1998年05期
8 袁正宏;免疫途徑及載體對乙肝病毒DNA疫苗免疫效果影響的研究(摘要)[J];上海醫(yī)科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9 王明連,李勁松;DNA疫苗的轉染載體及免疫途徑[J];生物技術通訊;2002年02期
10 朱學軍,曹雪濤,鄭玲莉,章衛(wèi)平,張明徽,袁正隆,陶群;GM-CSF/IL-4基因修飾的瘤苗不同的免疫途徑誘導不同免疫反應的觀察[J];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199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段明星;胡慧中;;核酸疫苗的構建策略和核酸疫苗的免疫途徑對免疫效果的影響[A];2005全國第二屆核酸疫苗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曹丙蕾;王長法;高運東;楊少華;楊宏軍;仲躋峰;趙宏坤;;后海穴免疫與常規(guī)免疫奶牛乳腺炎三聯(lián)滅活苗的效力比較[A];中國奶牛協(xié)會2007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3 楊天兵;沈倍奮;;抗人重組白細胞介素1(rHIL-1)單克隆抗體的研制[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第五次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1992年
4 普秀芬;;宮頸癌疫苗的研究與進展[A];玉溪市第六屆婦產(chǎn)、婦幼、計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孫進忠;喬榮岑;榮駿弓;習向鋒;;雞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減蛋綜合征、禽流感H9亞型四聯(lián)滅活疫苗(La Sota株+M41株+AV127株+HL株)免疫效力研究[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暨第六屆全國畜牧獸醫(yī)青年科技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姚曉英;李大金;;表達hCGβ的重組乳酸桿菌經(jīng)不同途徑粘膜免疫小鼠的效果比較[A];第一屆中華醫(yī)學會生殖醫(yī)學分會、中國動物學會生殖生物學分會聯(lián)合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7 唐毅;;肺炎克雷伯氏菌滅活疫苗對白鰱的免疫保護效應[A];中國南方十六。ㄊ、區(qū))水產(chǎn)學會漁業(yè)學術論壇第二十六次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下冊)[C];2010年
8 曾偉偉;石星明;王云峰;王玫;黃婷婷;高宏博;;DNA疫苗免疫增強技術的比較研究[A];第六屆全國免疫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8年
9 胡博;李昌;魯會軍;葉明;金寧一;;霍亂毒素B亞單位的研究進展[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家畜傳染病學分會第七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三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10 何昭陽;鄭冬梅;高云航;王沖;;ND幾種免疫途徑對粘膜免疫效果的影響[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動物微生態(tài)學分會第三屆第七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如何給雞雛進行免疫[N];吉林農(nóng)村報;2007年
2 于振梅 李釗 邵俊芳;產(chǎn)蛋雞免疫失敗原因及對策[N];中國畜牧獸醫(yī)報;2006年
3 石家莊市動物防疫監(jiān)督總站 于振梅 李釗 邵俊芳;產(chǎn)蛋雞免疫失敗原因及對策⑤[N];河北農(nóng)民報;2006年
4 山東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 成建國;對豬群進行病原學與血清學動態(tài)監(jiān)測[N];中國畜牧獸醫(yī)報;2006年
5 平輯;預防接種與免疫[N];農(nóng)村醫(yī)藥報(漢);2006年
6 信風;造成雞群出現(xiàn)疫苗應激反應的因素[N];中國畜牧獸醫(yī)報;2008年
7 寧晉縣畜牧辦 張春峰;雞傳染性法氏囊炎的診治[N];河北科技報;2007年
8 河南科技學院 魏剛才 教授;家禽場如何科學的使用疫苗[N];中國畜牧獸醫(yī)報;2006年
9 ;動物使用疫苗后為何會出現(xiàn)不良反應[N];中國畜牧獸醫(yī)報;2008年
10 武安市職教中心 吳竹梅;豬接種疫苗需注意的問題[N];河北科技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慧;SARS-CoV DNA疫苗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病毒研究所);2007年
2 吳娟;重組腺病毒介導HAV結構蛋白基因表達及其表達產(chǎn)物的免疫學性質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2年
3 曹永生;Asia1型FMDV復合表位免疫原的研制及免疫效果研究[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4 曹永生;Asial型FMDV復合表位免疫原的研制及免疫效果研究[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5 冉波;O型口蹄疫病毒VP1表位重組蛋白疫苗的功能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6 劉晶;TLR2和TLR4免疫途徑對新生兒今后哮喘和其他過敏性疾病發(fā)展的影響[D];吉林大學;2007年
7 閆振貴;不同途徑免疫NDV弱毒苗誘導雞體黏膜和系統(tǒng)免疫反應的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8 王希;新型流感病毒樣顆粒疫苗在老齡小鼠中免疫原性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1年
9 雷杰;白斑綜合征病毒重組蛋白對克氏原螯蝦免疫效果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10 張建民;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診斷生物標志和基因重組疫苗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溫嬋;免疫途徑、劑量和佐劑對CVB3VP1蛋白免疫效果的影響[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9年
2 陳東強;豬瘟疫苗經(jīng)粘膜途徑接種動物免疫效果分析[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
3 高志剛;重組幽門螺桿菌尿素酶B亞單位疫苗(rHp)劑型及免疫途徑的實驗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2年
4 杲同玲;鴨病毒性肝炎VFY弱毒疫苗株的篩選和免疫效果的研究[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09年
5 徐琳;炭疽桿菌保護性抗原重組腺病毒疫苗的構建及氣溶膠免疫探索性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6年
6 王沂蒙;益生菌基因組DNA免疫佐劑的研究[D];大連工業(yè)大學;2008年
7 張霞;犬傳染性肝炎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7年
8 吳芬芳;新城疫病毒樣顆粒免疫效力的初步研究[D];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9 劉曉東;小鵝瘟病毒VP3基因疫苗在小鼠體內(nèi)動態(tài)分布與表達的研究[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10 羅耀玲;用雙歧桿菌構建產(chǎn)腸毒素大腸桿菌LTB口服活疫苗及其粘膜免疫佐劑功能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6180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618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