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女性時間詩學視域下的時間意象與身份建構:以《秀拉》為例
本文關鍵詞:黑人女性時間詩學視域下的時間意象與身份建構:以《秀拉》為例
更多相關文章: 黑人女性時間詩學 時間意象 身份建構 流散 回歸
【摘要】: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構是美國非裔文學關注的一個核心問題。當代美國非裔文學批評家休斯頓·A·貝克將時間意象注入性別維度,強調(diào)時間是變化的時間和審美經(jīng)驗的時間,潛在于語言和文本之中表現(xiàn)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構。本文立足于美國黑人女性詩學中的時間意識,通過對《秀拉》的文本解讀來闡釋黑人女性身份建構過程中所具有的流動性與族群社會性特質(zhì),進而思考整個黑人民族文化身份的"流散"與"回歸"問題。
【作者單位】: 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關鍵詞】: 黑人女性時間詩學 時間意象 身份建構 流散 回歸
【分類號】:I712.074
【正文快照】: 1.引言在主流文化中如何建構少數(shù)民族集體的自我意象和文化身份,吶喊出被壓制的聲音一直都是少數(shù)族裔女性探尋的身份意識主題。無論是從種族方面還是性別方面,“邊緣性”這一身份困惑成為了禁錮她們內(nèi)心的枷鎖,但同時也促使少數(shù)族裔女性作家開始創(chuàng)作,以女性身份書寫女性的生存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賀詩澤;;軀體:新的詩歌話語建構——新時期女性主義詩歌的性別突圍[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2 黃燕;;男權社會的別傳——畢飛宇“女性敘事文學”的另類解讀[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3期
3 張英雪;;英國資本主義的崛起與女性意識覺醒之關聯(lián)——重讀《簡·愛》[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2期
4 李革新;;從自然王國到自由王國——論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自由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5 汪楊;;秘密花園的文化敘事——論世紀之交中國女性作家的“欲望化寫作”[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6 胡萬年;;奧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維度——兼與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7 王建軍;;康德自由理論的兩個前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8 吳春;;中國女性個人化寫作的困境和突圍——從反思陳染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歷程談起[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9 李偉;;柏拉圖《理想國》與當代都市社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10 蒲德祥;;幸福組織:概念、思想溯源及研究框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宮睿;;作為理性的批判的“啟蒙”——對康德“啟蒙”思想的一個闡釋[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上)[C];2011年
2 徐佳雨;;從被毀的夢到夢的毀滅者——《最藍的眼睛》中喬利的性扭曲探析[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代峰;;論康德的尊嚴觀[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4 劉月嶺;;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5 張灝;;沒有經(jīng)驗支持,陳述如何為真?——論分析陳述特有的證實方式[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6 王艷芳;;從性別對抗到多元化書寫——論新世紀女性寫作的新走向[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王艷芳;;從性別對抗到多元化書寫——論新世紀女性寫作的新走向[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6.6)[C];2006年
8 汪美瓊;;《威尼斯商人》中鮑西亞的女性主義解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9 戴方方;;《最藍的眼睛》的多文本敘事結(jié)構和多元敘述視角[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湯瑤;;《蠅王》男權社會里被沉默的女性聲音[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慶紅;性、政治與詩歌理念[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付明端;從傷痛到彌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胡文輝;語言評價理論的價值哲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6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呂敏宏;手中放飛的風箏[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2010年
10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青;延安時期女性文學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沈敏;20世紀60年代至今美國電影中的女性主義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周玉英;陳染小說創(chuàng)作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高佳;自我發(fā)現(xiàn)歷程—《藻海無邊》與《野草在歌唱》中的身份危機[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劉昌頂;以人為本的哲學視角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6 趙媛媛;中國意象油畫的色彩表現(xiàn)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呂錚錚;中國當代藝術中艷俗因素研究與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高島;論索爾·貝婁短篇小說中的敘事倫理[D];湘潭大學;2010年
9 黃必輝;從《帕梅拉》看塞繆爾·理查遜的女性觀[D];湘潭大學;2010年
10 賈雪霞;“私人化寫作”現(xiàn)象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鈮;閻立君;;黑人女性的大眾文化批評[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年12期
2 曲肖玉;;命運在她們掌握之中——《她們眼望上蒼》中黑人女性對自我身份的認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年06期
3 霍俠;;《我知道籠中鳥為何歌唱》中的新黑人女性形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1期
4 盧亞男;;試論《對抗的力量》中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識[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8期
5 石騫;;西莉的新生——從《紫顏色》探析黑人女性走向新生的原因[J];中國報業(yè);2012年12期
6 黃佳佳;;瑪雅·安吉羅詩歌中黑人女性意識的覺醒[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10期
7 王飛;;國內(nèi)新世紀以來美國黑人女性文學身份認同研究述評[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年07期
8 鄒惠玲;;美國文學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簡論[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93年01期
9 鄭茗馨;王軍;;黑人女性作家的自傳體小說與黑人女性主義批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4年01期
10 周紹斌;;《最藍的眼睛》中對黑人女性命運的關注[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3年1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項星;;從《最藍的眼睛》中的敘述者看黑人女性身份構建的困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孟令娟;;論《寵兒》中黑人女性的主體構建與自我解放[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翁琿琿;;莫里森筆下弱小黑人女性的叛逆聲音[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五輯)[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報道員 柯楠;貧困是美黑人女性乳癌死亡率高之因[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2 ;當黑人女性走向成功[N];中國婦女報;2003年
3 邵敏;“被子”與黑人女性自我重塑[N];文藝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康慨;黑人女性首次榮獲龔古爾獎[N];中華讀書報;2009年
5 陸志城;出生體重影響高血壓治療效果[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燕;重塑黑人女性形象[D];蘇州大學;2010年
2 謝莉莉;20世紀美國文學中黑人女性形象的嬗變[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3 周珊;白人主導文化下黑人女性兩種響應之對比[D];安徽大學;2004年
4 妥玉娟;探析《我知道籠中鳥為何歌唱》對黑人女性文學的繼承和發(fā)展[D];新疆大學;2012年
5 孫一博;《最藍的眼睛》中黑人女性身份的研究[D];西北大學;2013年
6 彭瑩;從沃克的創(chuàng)作藝術看她的黑人女性意識[D];黑龍江大學;2008年
7 沈娟;艾麗斯·沃克對黑人女性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尋找[D];武漢大學;2005年
8 宋媛媛;黑人女性之歌[D];西北大學;2010年
9 傅興麗;黑人女性的覺醒之旅[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張良紅;愛的扭曲與回歸:解讀小說《愛》中黑人女性的成長[D];蘇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7395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ngmeiwenxuelunwen/739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