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義視域下少數(shù)族裔文化身份的迷失與重構——以《典儀》和《北遷季》為例
本文關鍵詞:后殖民主義視域下少數(shù)族裔文化身份的迷失與重構——以《典儀》和《北遷季》為例
更多相關文章: 后殖民主義 少數(shù)族裔 身份迷失 身份重構
【摘要】:文化沖突及其對民族文化身份的影響是后殖民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主題。對《典儀》和《北遷季》的文本解讀,不僅客觀地揭示了印第安和阿拉伯少數(shù)族裔的歷史、文化及生存狀況,展示了世界少數(shù)族裔構建自身文化身份的艱辛歷程和策略,更突顯了種族及殖民關系下的文化身份迷失與重建并非只屬于某一個民族,而是整個人類需要面對的重大議題,這對全球化時代各民族尤其是少數(shù)族裔的生存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作者單位】: 大連醫(yī)科大學外語教研部;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13YJA850007)
【分類號】:I106
【正文快照】: 一、引言《典儀》(Ceremony,1977)是“印第安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軍人物——萊斯利·馬蒙·西爾科(Lesilie Marmon Silko,1948-)的代表作。作為印第安拉古納人和美洲白人的混血兒,拉古納部落的環(huán)境和傳統(tǒng)不僅是西爾科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她文學作品的主要文化背景。直面白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3條
1 王寧;敘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認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評理論[J];外國文學;2002年06期
2 郭偉;;解構的意義觀與“寄生”式批評——從米勒與人文主義者的論爭說開去[J];北京社會科學;2014年04期
3 王岳川;后殖民主義與文化批評話語[J];求索;2001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華泉坤,張浩;《暴風雨》——莎士比亞后殖民解讀的一個個案[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2 吳登峰;戴著鐐銬舞蹈——《許三觀賣血記》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3 殷瑋;;《凱利幫真史》的新歷史主義解讀[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4 沈學習;張清湘;;生命價值的回歸·歷史文明的反諷[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5 孫妮;評《三位女性的文本與帝國主義的批判》譯本——兼論西方文論的翻譯標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6 張字;;美國黑人女性雙重身份的尋回——論《紫顏色》主人公的覺醒歷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年12期
7 張蓉;賈辰飛;;后殖民主義文化心理下的生存困境——《我愛比爾》[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8 侯治輝;;后殖民語境下《蝴蝶君》的文化策略呈現(xiàn)——東方幻象背后的秘密[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9 魏婷;;種族隔離制度下的南非剪影——試析納丁·戈迪默的《權宜之計》[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9期
10 鄭莉;;文學與歷史的互動——瑪格麗特·勞倫斯馬納瓦卡小說的新歷史主義解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9條
1 馬建高;;中國后殖民理論研究現(xiàn)狀及反思[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陳天然;;中國飲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評《華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孟玲;;正確地認知自我與他者——對《上海孤兒》的后殖民主義解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馬菁菁;;麥爾維爾中篇小說《貝尼托·塞雷諾》中的主仆關系[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蘇典娜;;從徐冰看當代藝術的“后殖民批評”[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9年
6 黃啟峰;;地景 記憶 權力——郭松h∷檔奶ū筆樾囪芯縖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羅如春;;身份認同問題三論[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型[C];2008年
8 李清;;《唐納德·杜克》中對東方主義的抵抗[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2年會論文集[C];2012年
9 陳瑛;;“東方主義”與“西方”話語權力——對薩義德“東方主義”的反思[A];東方叢刊(2004年第3輯 總第四十九輯)[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付明端;從傷痛到彌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6 楊席珍;資本主義擴張路徑下的殖民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7 鐘希明;介入公共場域的知識分子寫作[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雁;新時期文學中的烏托邦精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志彬;當代臺灣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鍔;Homi Bhabha后殖民理論闡釋及其對翻譯研究啟示的案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韓芳;從翻譯標準的變化看譯者主體性的變化[D];河北大學;2009年
2 李湘;論虹影小說的河流意象[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吳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討[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郭輝;從個人女性主義角度分析《喜福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陳平焰;美國華裔生存狀態(tài)的多維度透視[D];湘潭大學;2010年
6 鄒創(chuàng);在真實和想象的空間中建構自我身份[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席志武;雅克·德里達解構符號學與美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詹秀偉;對托馬斯·品欽《葡萄園》的新歷史主義解讀[D];蘭州大學;2010年
9 李曉榮;叛逆·反思·認同[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陳娟;用后殖民主義理論解析《野草在歌唱》[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5條
1 樂黛云;;第三世界文化的提出及其前景[J];電影藝術;1991年01期
2 許紀霖;包亞明;嚴鋒;;后現(xiàn)代性與中國式的解讀——關于利奧塔的三人談[J];上海文學;1997年03期
3 樂黛云;后殖民主義時期的比較文學[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7年01期
4 張法 ,張頤武 ,王一川;從“現(xiàn)代性”到“中華性”——新知識型的探尋[J];文藝爭鳴;1994年02期
5 曹順慶;“話語轉換”的繼續(xù)與重建中國文論話語[J];文藝爭鳴;1998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張瓊;何處是家園——從美國文學的少數(shù)族裔研究說起[J];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05期
2 吳妍;;印度學者關注美國社會“邊緣的呼聲”——評《美國少數(shù)族裔文學——移民社群及跨文化研究》[J];外國文學動態(tài);2006年05期
3 王云會;;淺析戰(zhàn)后英國少數(shù)族裔女性職業(yè)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4 高雪;;美國當代批評理論與少數(shù)族裔女性文學[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5 張晨光;;論當代美國少數(shù)族裔面臨的生活及他們美國夢的實現(xiàn)[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6 劉大先;;少數(shù)族裔文學翻譯的權力與政治[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02期
7 王曉輝;;評少數(shù)族裔文學的存在的因素[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7期
8 李麗平;;論少數(shù)族裔文學發(fā)展的局限性[J];才智;2011年30期
9 李建榮;;美國少數(shù)族裔文學特點概述[J];黑河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10 肖yN;王揚;蘇杭;;少數(shù)族裔文學作品中的態(tài)度意義研究——基于評價理論的個案分析[J];外國語文;2013年06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張新生;美最大少數(shù)族裔為西班牙裔[N];科技日報;2007年
2 李珍玉;少數(shù)族裔企業(yè)漸成美國經濟新引擎[N];中國民族報;2009年
3 記者 蔣國鵬 冉維;美承認歧視少數(shù)族裔[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4 姬虹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少數(shù)族裔人口“正改變著這個國家的面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于海洋;少數(shù)族裔感受與民族對話的聚焦[N];中國民族報;2013年
6 本報專稿 艾櫟楠;美政治進入少數(shù)族裔盛開期[N];世界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傅小平;少數(shù)族裔寫作:是困境,還是優(yōu)勢?[N];文學報;2012年
8 楊綠 編譯;美國健康問題研究中少數(shù)族裔代表性不足[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9 顧仲和;美國少數(shù)族裔大學生增加迅猛[N];中國人口報;2000年
10 ;加拿大少數(shù)族裔移民集居顯隱憂[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胡永洪;發(fā)出自己的聲音[D];廈門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可可;變相的種族與文化歧視[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陳波;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國少數(shù)族裔的經濟調適[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劉曲;“模范少數(shù)族裔”形象對亞裔及其他少數(shù)族裔的負面影響[D];外交學院;2010年
4 劉曉晨;影響加拿大有色少數(shù)族裔在議會中未充分代表的因素[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3年
5 梁爽;“模范少數(shù)族裔”形象對亞裔美國人的負面影響[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3年
6 沈z浩;少數(shù)族裔優(yōu)待措施:何時優(yōu)待措亞裔美國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7 徐晶;從文化與身份的角度看多元化與邊緣化的關系[D];四川大學;2006年
8 司荷芳;肯定性行動與少數(shù)族裔的就業(yè)問題[D];外交學院;2009年
9 黃春紅;少數(shù)族裔女性的身份重建:黑人女性主義視角下的莫里森《慈悲》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4年
10 王瑩;美籍亞裔女性身份的困惑與探尋[D];延邊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1450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ngmeiwenxuelunwen/1145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