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接受美學看中國讀者對于《魔戒傳奇》的審美訴求
本文關鍵詞:從接受美學看中國讀者對于《魔戒傳奇》的審美訴求
更多相關文章: 《魔戒傳奇》 伊瑟爾 接受美學 讀者反映論 王國維 美學觀點
【摘要】:半個世紀以來,英國作家、學者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創(chuàng)作的《魔戒傳奇》無論是在文學界還是在電影界都長盛不衰,并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本文運用西方文論家伊瑟爾的接受美學理論和讀者反應論,同時結合中國美學大家王國維的美學觀點來分析《魔戒傳奇》在中國的傳播和接受。作者從中國讀者的四個視點出發(fā)來探討中國讀者的審美訴求,以探究《魔戒傳奇》為何受到中國讀者的喜愛。本文由四章組成。第一章是對伊瑟爾的接受美學和王國維的美學觀點的闡述,以及對托爾金和《魔戒傳奇》三部曲的簡要介紹。第二章分別從伊瑟爾和王國維的美學觀點分析中國讀者對《魔戒傳奇》的審美訴求,分別從“敘述者視點、”“人物視點、”“情節(jié)視點”和“讀者專視視點”進行闡述。這是本文的主體章節(jié),通過對托爾金的成就,“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人物,顛覆的情節(jié)以及境界化的場景來分析中國讀者對《魔戒傳奇》的接受。第三章討論了《魔戒傳奇》的兩大主題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共性。第四章是全文的結語部分,簡要概括了中西美學視角下中國讀者對《魔戒傳奇》的審美訴求并探討了本文在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
【關鍵詞】:《魔戒傳奇》 伊瑟爾 接受美學 讀者反映論 王國維 美學觀點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561.074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5-6
- 摘要6-7
- Abstract7-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9
- 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ory9-14
- 1.1.1 Formation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ory9-10
- 1.1.2 Wolfgang Iser and His Core Concept10-12
- 1.1.3 Wang Guowei and His Core Concept12-14
- 1.2 Introduction to 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 and The Lord of the Rings14-15
- 1.3 Literature Review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15-19
- Chapter Two The Lord of the Rings in China: Viewed by the Reception Aesthetic Theory19-41
- 2.1 The Vision of The Narrator—Specialized Writer19-23
- 2.2 The Vision of The Character—Personal State and Impersonal State23-28
- 2.2.1 Personal State—Frodo23-26
- 2.2.2 Impersonal State——Aragorn26-28
- 2.3 The Vision of The Plot—Negative Aesthetic28-35
- 2.3.1 The Incarnation of Gandalf——From grey to white29-31
- 2.3.2 Helm‘s Deep——Turn the Tide31-33
- 2.3.3 The Reverse Ending——Gollum destroyed the Ring33-35
- 2.4 The Vision of The Reader—Descriptive state and Creative state35-41
- 2.4.1 Descriptive State: Immense Forest36-38
- 2.4.2 Creative State: Heavenly Places38-41
- Chapter Three Basic Motifs for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Chinese Readers41-46
- 3.1 Basic Motif: Good and Evil41-43
- 3.2 Basic Motif: Home Consciousness43-46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46-48
- Bibliography48-51
- 發(fā)表論文和科研情況說明51-5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剛;陶淵明“桃花源”社會理想新論[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2 強天政;;陶淵明“桃源理想”探析及反思[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3 李英;《魔戒》:盎格魯·撒克遜神話[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S1期
4 姜德成;;弗羅多:《魔戒》中的反傳統(tǒng)英雄[J];長城;2010年12期
5 張樹萍;王翔敏;;論沃夫爾岡·伊瑟爾的“接受美學”[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11期
6 李桂梅;;傳統(tǒng)中國人“家”意識的社會倫理解讀[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7 羅曉燕;;論《魔戒》中的神話及文化底蘊[J];電影文學;2007年23期
8 王鍾陵;;論伊瑟爾的審美反應理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9 邵彬;李建;;從北歐神話傳說到《魔戒》[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10 雷靜輝;;神魔小說背后隱含的中西文化差異——以《魔戒》和《西游記》為例[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趙煒;從接受美學看《魔戒》帶給讀者的多重審美經驗[D];西北大學;2011年
2 施志媛;弗羅多追尋救贖之路[D];武漢大學;2005年
3 邢晉;《魔戒之王》的原型分析[D];吉林大學;2007年
4 王璐;《魔戒》中的基本沖突初探[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許丹燕;從《魔戒》看托爾金對“現(xiàn)代性”的反思[D];浙江大學;2010年
6 彭超;尋根文學中“家”母題的文化意蘊探究[D];延邊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0663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ngmeiwenxuelunwen/1066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