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帶喙庫蚊和淡色庫蚊線粒體基因組及其他兩種庫蚊比較分析
本文關鍵詞:三帶喙庫蚊和淡色庫蚊線粒體基因組及其他兩種庫蚊比較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庫蚊屬作為蚊科的第一大屬,分布廣泛,是重要的蟲媒傳播載體,包括傳播流行性乙型腦炎、淋巴絲蟲病等。蟲媒傳染病的控制主要依賴于對傳染媒介的控制,線粒體基因組以其基因結構穩(wěn)定、編碼成分保守、母系遺傳、進化速度快、無重復以及高拷貝等特點,被廣泛用于分子進化模式、系統(tǒng)分類學、系統(tǒng)發(fā)生學和種群遺傳學等研究,同時研究物種之間的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對于蚊蟲控制具有指導意義。三帶喙庫蚊和淡色庫蚊分別是乙型腦炎病毒和班氏絲蟲病的重要傳播媒介,研究三帶喙庫蚊和淡色庫蚊線粒體基因組豐富了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的理論數(shù)據(jù),也為這兩種蚊蟲的控制研究奠定了基礎。將得到的兩個線粒體基因組與目前已知的庫蚊屬中其它兩個物種的線粒體基因組進行比較分析為庫蚊屬物種的基礎生物學研究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jù)。本研究以線粒體DNA為模板,采用常規(guī)PCR技術及基因克隆,對三帶喙庫蚊和淡色庫蚊的線粒體基因組進行了測序、拼接及注釋分析。與其他已知庫蚊屬物種的線粒體基因組進行比較分析,并利用線粒體基因組的13個蛋白編碼基因進行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研究內(nèi)容和結果如下:1.三帶喙庫蚊線粒體基因組三帶喙庫蚊的線粒體基因組是環(huán)狀雙鏈DNA分子,長為14 844 bp,包含37個編碼基因即2個rRNA基因、13個蛋白質(zhì)編碼基因和22個tRNA基因,該線粒體基因組的調(diào)控區(qū)序列在本次測序中未獲得。三帶喙庫蚊的全線粒體基因組、蛋白編碼基因、tRNA基因和rRNA基因的AT含量分別為77.6%、76.5%、78.8%和81.8%,均表現(xiàn)出明顯的AT含量偏向性。蛋白編碼基因中:除了COI的起始密碼子是TCG,其余的蛋白編碼基因的起始密碼子均為ATN;除了COI和COII以T作為終止密碼子,其余均為完整的TAA形式。該線粒體基因組中的22個tRNA大小范圍在65-72 bp,除了trnS(AGN)缺少雙氫尿嘧啶(DHU)臂外,其余的均可以形成典型三葉草式的二級結構,在這些二級結構中總共存在30處堿基錯配。本文是蚊科中第一個對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進行了二級結構預測,且這兩種rRNA二級結構中同樣存在G-U配對。2.淡色庫蚊線粒體基因組淡色庫蚊線粒體基因組全長15 617 bp,包含37個基因及1個控制區(qū),其結構及基因排序與三帶喙庫蚊一致。淡色庫蚊的全線粒體基因組、蛋白編碼基因、tRNA基因、rRNA基因和控制區(qū)AT含量分別為77.6%、76.6%、78.9%、82.5%和88.8%,表現(xiàn)出明顯的AT含量偏向性。淡色庫蚊線粒體基因組的蛋白編碼基因的起始密碼子和終止密碼子與三帶喙庫蚊一致,除了COII的起始密碼子在三帶喙庫蚊中為ATG,而在淡色庫蚊中為ATA。淡色庫蚊線粒體基因組中的22個tRNA大小范圍在64-72 bp,除了trnS(AGN)缺少雙氫尿嘧啶臂外,其余的均可以形成典型三葉草式的二級結構。預測得到的tRNA和rRNA二級結構中均含有非標準配對。淡色庫蚊線粒體基因組的控制區(qū)長度為747 bp,其AT含量在整個線粒體基因組中最高,同時對調(diào)控區(qū)中特殊結構的預測表明含有4個串聯(lián)重復結構。3.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序列的比較分析目前為止報道的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中致倦庫蚊的一條序列的調(diào)控區(qū)已測得(其線粒體基因組全長為15 587 bp;調(diào)控區(qū)長704 bp),尖音庫蚊和另一致倦庫蚊的線粒體基因組的調(diào)控區(qū)均不完整(線粒體基因組的長度均為14 856 bp)。將本文測得的三帶喙庫蚊和淡色庫蚊線粒體基因組與庫蚊屬其他物種線粒體基因組進行對比,表明它們的線粒體基因組的基因組成和排序完全一致,均含有37個基因和1個控制區(qū)。整體上和各個組份的堿基均具有明顯的AT偏好。已知庫蚊屬的控制區(qū)包括淡色庫蚊747 bp,88.8%;尖音庫蚊742 bp,88.8%;致倦庫蚊704 bp,88.5%。對以上調(diào)控區(qū)的特殊結構進行預測表明均含有4個串聯(lián)重復結構,且在這些結構中均具有較高的保守性。4.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的系統(tǒng)發(fā)育基于線粒體基因組的13個蛋白編碼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使用ML法,以岡比亞按蚊為外群,對三帶喙庫蚊、淡色庫蚊、尖音庫蚊和致倦庫蚊進行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結果表明三帶喙庫蚊與其余的5個線粒體基因組分開。淡色庫蚊與土耳其的尖音庫蚊聚到了一起。而致倦庫蚊聚到了淡色庫蚊和尖音庫蚊之間。本研究獲取了三帶喙庫蚊和淡色庫蚊的線粒體基因組序列,并對其進行注釋分析,同時是蚊科第一個對rRNAs進行了二級結構的預測。豐富了庫蚊線粒體基因組數(shù)據(jù),也為后續(xù)庫蚊線粒體基因組測序和分析提供參考和依據(jù)。
【關鍵詞】:三帶喙庫蚊 淡色庫蚊 庫蚊屬 線粒體基因組 比較基因組分析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384.1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1 緒論13-19
- 1.1 線粒體與線粒體基因組13
- 1.1.1 線粒體13
- 1.1.2 線粒體基因組13
- 1.2 線粒體基因組的特性13-14
- 1.2.1 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13-14
- 1.2.2 線粒體基因組的特征14
- 1.3 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研究進展14-15
- 1.4 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的特征15-17
- 1.4.1 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的蛋白質(zhì)編碼基因15-16
- 1.4.2 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的t RNA基因16
- 1.4.3 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的r RNA基因16-17
- 1.4.4 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的控制區(qū)17
- 1.5 三帶喙庫蚊和淡色庫蚊17-18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18-19
- 2 材料與方法19-27
- 2.1 實驗材料19-20
- 2.1.1 供試材料19
- 2.1.2 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序列19-20
- 2.2 實驗儀器與設備20
- 2.3 實驗用試劑20-21
- 2.4 生物信息學軟件21
- 2.5 實驗方法21-27
- 2.5.1 單只蚊蟲線粒體DNA的提取21-22
- 2.5.2 庫蚊蚊蟲線粒體基因組的PCR擴增22
- 2.5.3 PCR產(chǎn)物檢測、回收并純化22-23
- 2.5.4 克隆23-24
- 2.5.5 線粒體基因組序列的拼接24
- 2.5.6 線粒體基因組序列注釋及分析24-25
- 2.5.7 庫蚊屬物種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分析25-27
- 3 結果分析27-55
- 3.1 三帶喙庫蚊線粒體基因組分析27-39
- 3.1.1 線粒體基因組的結構27-30
- 3.1.2 三帶喙庫蚊線粒體基因組堿基組成30
- 3.1.3 蛋白質(zhì)編碼基因30-33
- 3.1.4 t RNA基因的二級結構預測33-36
- 3.1.5 r RNA基因的二級結構預測36-39
- 3.3 淡色庫蚊線粒體基因組分析39-47
- 3.3.1 線粒體基因組的結構39-41
- 3.3.2 線粒體基因組堿基組成41-42
- 3.3.3 蛋白質(zhì)編碼基因42-45
- 3.3.4 t RNA基因的二級結構預測45-46
- 3.3.5 r RNA基因的二級結構預測46-47
- 3.3.6 控制區(qū)及其串聯(lián)重復結構47
- 3.4 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的比較分析47-55
- 3.4.1 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的結構47-48
- 3.4.2 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的堿基組成48
- 3.4.3 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的蛋白質(zhì)編碼基因48-51
- 3.4.4 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的t RNA基因51
- 3.4.5 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的r RNA基因51
- 3.4.6 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的控制區(qū)51-53
- 3.4.7 庫蚊屬的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53-55
- 4 討論55-57
- 4.1 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結構和堿基組成55
- 4.2 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蛋白質(zhì)編碼基因55-56
- 4.3 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 t RNA 基因56
- 4.4 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r RNA基因56
- 4.5 庫蚊屬線粒體基因組調(diào)控區(qū)56
- 4.6 庫蚊屬的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56-57
- 5 結論57-59
- 參考文獻59-65
- 附錄65-67
- 附錄A: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及科研情況65-66
- 附錄B:縮略詞66-67
- 致謝6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明偉,鄒豐才,林瑞慶,朱興全;寄生性線蟲線粒體基因組研究進展[J];寄生蟲與醫(yī)學昆蟲學報;2005年01期
2 申欣;田美;孟學平;程漢良;;文昌魚線粒體基因組特征分析及分子標記探討[J];海洋科學;2011年07期
3 劉祚昌,趙世民,詹慶才,陳一吾;水稻線粒體基因組翻譯產(chǎn)物與細胞質(zhì)雄性不育性[J];遺傳學報;1989年01期
4 王鋼鋒,吳乃虎;動物線粒體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J];生物工程進展;1991年02期
5 ;非洲土著人線粒體基因組研究表明人類在7萬年前險些滅絕[J];生物學教學;2008年10期
6 崔萍,霍麗云;植物的線粒體基因組研究[J];山東輕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1期
7 潘寶平,卜文俊;線粒體基因組的遺傳與進化研究進展[J];生物學通報;2005年08期
8 胡婧;劉念;黃原;;節(jié)肢動物線粒體基因組研究進展與基因順序分析[J];昆蟲分類學報;2006年02期
9 劉銀梅;;線粒體基因組遺傳與進化[J];中國畜禽種業(yè);2007年08期
10 武偉;劉洪斌;張澤;魯成;;節(jié)肢動物線粒體基因組堿基組成特征分析[J];生物信息學;2007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博;劉剛;周立志;;禿鷲的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鳥類學術研討會暨第十屆海峽兩岸鳥類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3年
2 朱興全;李明偉;林瑞慶;趙光輝;張媛;劉國華;艾琳;蘇昂;李淳;袁子國;;寄生蟲線粒體基因組學的研究進展[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家畜寄生蟲學分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涂四利;方偉武;蔡旭;;線粒體基因組中最長保守序列的分析及其意義[A];中國運籌學會第七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中卷)[C];2004年
4 陳貴英;江建平;謝鋒;劉炯宇;鄭中華;;兩棲動物線粒體基因組結構特征分析[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青年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5 鐘金城;吳璽;;哺乳動物線粒體基因組的聚類分析及其系統(tǒng)進化研究[A];中國遺傳學會第八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2004-2008)[C];2008年
6 吳相云;李小玲;徐曉東;喻子牛;;14種牡蠣線粒體基因組演化模式與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A];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五次學術討論會會議摘要集[C];2011年
7 馬俊業(yè);夏旭華;楊群;;普通海綿動物線粒體基因組:表型特征與譜系年代分析[A];全國微體古生物學分會第九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四次學術年會、全國化石藻類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8 戚豫;張英;;臨床病例中線粒體基因組常見突變的篩查[A];遺傳學進步與人口健康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7年
9 李明偉;林瑞慶;宋慧群;吳湘云;朱興全;;三種嚴重影響人和動物健康的弓首蛔蟲線粒體基因組的研究[A];第二屆全國人畜共患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張棋麟;袁明龍;;青海草原毛蟲全線粒體基因組序列測定與分析[A];“創(chuàng)新驅(qū)動與現(xiàn)代植!薄袊参锉Wo學會第十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記者 馬波;線粒體基因組的選擇壓力與動物運動能力相關[N];科技日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伍平;昆明動物所:線粒體基因組的選擇壓力決定動物運動能力[N];云南科技報;2009年
3 麻建麗;像體檢一樣檢測基因[N];溫州日報;2008年
4 記者 施艷燕;治病像換輪胎一樣簡單[N];蘇州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勝楠;小腹繭蜂亞科(膜翅目:繭蜂科)比較線粒體基因組學與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2 石雅麗;陸地棉細胞質(zhì)雄性不育系P30A與保持系P30B線粒體基因組測序與序列比較分析[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4年
3 趙林林;兩種海洋魚類的遺傳多樣性及基于線粒體基因組的石首魚科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4 周志軍;五種螽囍線粒體基因組的測定與直翅目譜系基因組學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5 申欣;軟甲綱動物和星蟲動物線粒體基因組特征及分子進化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6 陳磊;狼腸道菌群生態(tài)及犬科線粒體基因組比較和系統(tǒng)發(fā)育[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0年
7 楊勁樹;海底熱液口甲殼類線粒體基因組及羅氏沼蝦生物鐘基因的分子解析與進化分析[D];浙江大學;2008年
8 張娟;單殖吸蟲線粒體基因組進化生物學研究[D];中山大學;2011年
9 曾慧花;四種蝗蟲線粒體基因組測序及系統(tǒng)發(fā)生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10 盧慧甍;霍山蹦蝗和意大利蝗全線粒體基因組的測序及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曉笛;黑猩猩和大猩猩的比較線粒體基因組學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2 劉寶靜;人類線粒體基因組CpG甲基化模式[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郝婧;兩種螽斯線粒體全基因組序列測定及譜系基因組學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
4 陳亞莉;兩種蜻蜓全線粒體基因組的高通量測序及蜻蜓目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
5 宋晶睿;五種螟蛾線粒體基因組序列的測定及螟蛾總科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
6 周飛;四種蝗蟲線粒體基因組測定及直翅目系統(tǒng)發(fā)生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
7 張惠仙;兩種鱗翅目昆蟲線粒體基因組的測序與分析[D];浙江師范大學;2015年
8 王悅;兩種鳳蝶線粒體基因組及分子進化研究[D];山西大學;2015年
9 易杰群;兩種蟲草寄主蝠蛾線粒體基因組特征及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D];南昌大學;2015年
10 李景艷;福爾馬林固定樣本線粒體基因組的測定及基于線粒體基因組和核基因位點鱘形目系統(tǒng)進化關系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三帶喙庫蚊和淡色庫蚊線粒體基因組及其他兩種庫蚊比較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715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yixuelunwen/271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