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桿菌感染與生物膜的關系
發(fā)布時間:2019-11-23 20:27
【摘要】:第一部分NTHi體外生物膜的形成 【目的】探討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桿菌(Nontypeablehaemophilusinfluenzae,NTHi)生物膜(Biofilm,BF)體外的形成,為研究NTHiBF相關感染發(fā)生機制奠定基礎。 【方法】以NTHi標準菌株ATCC49247為BF建立對象,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PA)BF陽性菌株ATCC27853為陽性質控,兩菌分別培養(yǎng)2、3、4、7天后,分別采用結晶紫法、平板計數(shù)法觀察兩者BF的生長狀態(tài),并在第4天采用掃描電鏡(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觀察生物膜的結構特點。 【結果】結晶紫法BF的吸光度NTHi前4天由0.0591±0.0013升至0.269±0.0028vs.PA0.0634±0.0016升至0.332±0.0028,隨后下降,至第7天NTHiBF吸光度降至0.1135±0.0021vs.PA0.1265±0.0050?瞻讓φ諡0.0365±0.0028平板計數(shù)法NTHi前4天BF內活菌數(shù)由(0.530±0.028)×10~7cfu/ml升至(2.275±0.0212)×10~7cfu/ml,至第7天降至(1.036±0.0198)×10~7cfu/ml。PA相應時間點的活菌數(shù)由(0.55±0.014)×10~7cfu/ml至(3.705±0.021)×10~7cfu/ml,第7天降至(1.405±0.035)×10~7cfu/ml,各時間點之間,結晶紫法細菌與空白對照之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除第4天(P0.05)外,其余天數(shù)兩菌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SEM第4天結果顯示細菌能形成典型的BF。 【結論】NTHi體外可形成BF。結晶紫法、平板計數(shù)法和掃描電鏡可用于BF常規(guī)檢測。 第二部分兒童NTHi感染常見疾病與體外生物膜的關系 【目的】探討兒童NTHi感染常見疾病體外生物膜的差異性,為明確BF在不同疾病中發(fā)揮的作用奠定基礎。 【方法】選取臨床鼻竇炎、中耳炎、肺炎和支氣管炎四種疾病,呼吸道分離的80株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桿菌以及標準菌株ATCC49247為研究對象,連續(xù)培養(yǎng)5天時間,結晶紫法檢測吸光度的大小,第2天的BF結果經掃描電鏡觀察確認。 【結果】臨床菌株結晶紫法BF平均吸光度第一天為0.3056±0.021838,第2天最高為0.5516±0.04653,至第5天BF大部分解聚,吸光度為0.2554±0.02229,而標準菌株ATCC49247第一天吸光度僅為0.0305±0.0007,至第4天才達峰值,吸光度為0.255±0.0339,第5天開始解聚,吸光度為0.1945±0.0057。各疾病組之間第2天BF吸光度分別為中耳炎0.67477±0.064936,肺炎0.62190±0.057424,支氣管炎0.44705±0.015081,鼻竇炎0.43817±0.017277,第5天BF吸光度為:中耳炎0.32559±0.031621,肺炎0.27371±0.024501,支氣管炎0.22098±0.013289,鼻竇炎0.17689±0.028316。各疾病組比較,除支氣管炎和鼻竇炎之間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外,其余各組之間、各時間點之間吸光度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結論】不同感染疾病BF有差異。其中,BF在中耳炎發(fā)揮功能最大,肺炎次之,鼻竇炎支氣管炎最弱。 第三部分NTHi感染致炎蛋白E與生物膜的關系 【目的】探討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桿菌感染促炎蛋白E(ProteinE,PE)與體外BF形成的關系,為BF的干預形成奠定基礎。 【方法】從300個鼻竇炎和中耳炎中兒童患者中分離NTHi共59株,其中鼻竇炎36株,中耳炎23株。采血進行白細胞計數(shù)評估炎癥狀況。設置2天、3天、4天、5天共4個時間點,提取樣本BF和浮游狀態(tài)的總RNA,RT-PCR方法觀察pe以及l(fā)uxSmRNA的表達。 【結果】NTHi的pemRNA與WBC具有相關性(P0.05,r=0.5253),當細菌轉錄表達pemRNA時,,luxSmRNA為陰性,BF不形成;當pemRNA轉錄消失后,luxSmRNA為陽性,BF形成。 【結論】致炎蛋白E可影響B(tài)F的形成。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R378.41
本文編號:2565126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R378.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泓 ,陸權,李萬華,孔菁,王春;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桿菌耐藥性研究[J];臨床兒科雜志;2003年01期
2 賈文祥;細菌生物膜的形成與耐藥性研究[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03年03期
3 高宗良;谷元興;趙峰;劉永生;;生物被膜主動分散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12年02期
4 王琦;細菌生物膜與感染[J];寧夏醫(yī)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5 李建華;宋豐貴;;細菌生物膜形成與細菌耐藥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8年01期
6 張麗萍;李清;古麗娜依明;李玲玲;田剛;;葡萄球菌生物膜檢測及與耐藥性的關系[J];右江醫(yī)學;2008年03期
7 李睿明;;抗感染治療新靶點——細菌生物膜[J];醫(y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06年04期
8 崔潔,王宏斌,李志光,郭中固;微量接種菌落計數(shù)法測定抗生素后效應[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1999年02期
9 張礪;王曉蕾;黃成;沈偉;梁勤軍;李學春;謝永瓊;鄧克芬;李晉蜀;吳娟;;成都地區(qū)2001-2006年兒童感染性疾病常見病原菌變遷及耐藥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07年12期
10 王曉慶;武文;孫月華;湯亭亭;王友;戴\戎;Irina Sadovskaya;Said Jabbouri;朱振安;;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蛋白在假體周圍感染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電子版);2008年06期
本文編號:25651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yixuelunwen/256512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