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頻超聲聯合環(huán)丙沙星對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被膜的殺菌作用及其結構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19-09-21 19:30
【摘要】:第一部分:低頻超聲聯合環(huán)丙沙星對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被膜的殺菌作用 【目的】研究低頻超聲聯合環(huán)丙沙星對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被膜(biofilm, BF)的膜內細菌的殺菌作用。 【方法】體外建立銅綠假單胞菌PAO1菌株BF模型,用快速銀染法鑒定BF。將BF模型隨機分為5組:空白對照組,低頻超聲組,環(huán)丙沙星組,環(huán)丙沙星+低頻超聲組(超聲輻射前給藥),低頻超聲+環(huán)丙沙星組(超聲輻射后給藥),分別處理后用二甲氧唑黃(XTT)比色法測定BF內細菌活性的情況。 【結果】快速銀染法顯示聚乙烯表面可見成熟BF。XTT比色法顯示5組在450nm處的吸光值(OD450值),空白對照組為2.30±0.55,低頻超聲組為2.71±0.80,環(huán)丙沙星組為2.57±0.70,環(huán)丙沙星+低頻超聲組為1.48±0.50,低頻超聲+環(huán)丙沙星組為1.63±0.50,空白對照組、低頻超聲組、環(huán)丙沙星組的細菌活性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環(huán)丙沙星+低頻超聲組與低頻超聲+環(huán)丙沙星組與其他三組相比細菌活性有顯著性差異(P0.05),環(huán)丙沙星+低頻超聲組與低頻超聲+環(huán)丙沙星組的細菌活性沒有顯著差異(P0.05)。 【結論】低頻超聲及環(huán)丙沙星單獨作用對BF無殺菌作用,低頻超聲聯合環(huán)丙沙星后,對BF有很好的殺菌作用。 第二部分:低頻超聲聯合環(huán)丙沙星對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被膜結構的影響 【目的】研究低頻超聲聯合環(huán)丙沙星對銅綠假單胞菌PAO1菌株生物被膜(biofilm, BF)結構的影響,并初步探討其作用機制。 【方法】體外建立PAO1菌株BF模型,隨機分為5組:空白對照組,低頻超聲組,環(huán)丙沙星組,環(huán)丙沙星+低頻超聲組(超聲輻射前給藥),低頻超聲+環(huán)丙沙星組(超聲輻射后給藥),5組分別處理后,用熒光探針SYTO9/PI標記,激光共聚焦顯微鏡(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觀察,并結合圖像結構分析(Image Structure Analyzer, ISA)軟件對BF結構進行定量分析;掃描電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觀察BF結構的改變。 【結果】空白對照組、低頻超聲組、環(huán)丙沙星組的BF厚度、區(qū)域孔徑、平均擴散距離、結構熵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環(huán)丙沙星+低頻超聲組和低頻超聲+環(huán)丙沙星組BF厚度變薄,區(qū)域孔徑增大,平均擴散距離與結構熵減小,與空白對照組、低頻超聲組、環(huán)丙沙星組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掃描電鏡顯示,低頻超聲或環(huán)丙沙星單獨處理后的BF清除不明顯,仍然可以看見大量的BF,低頻超聲聯合環(huán)丙沙星處理以后,BF清除非常明顯。 【結論】低頻超聲對BF結構無影響,聯合環(huán)丙沙星后,具有很好的殺菌作用,且能破壞BF結構。
【圖文】:
超聲裝置Figure1theultrasonicdevice
28圖 2 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被膜銀染結果 (×200sult of silver staining for Pseudomonas aeruginosa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R378.991
本文編號:2539517
【圖文】:
超聲裝置Figure1theultrasonicdevice
28圖 2 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被膜銀染結果 (×200sult of silver staining for Pseudomonas aeruginosa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R378.99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吳安華,文細毛,任南,徐秀華;全國醫(yī)院感染監(jiān)控網醫(yī)院呼吸道、泌尿道、胃腸道感染病原學及其變遷[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3年04期
2 孫星炯;低頻超聲的作用和研究前景[J];國外醫(yī)學(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學分冊);2001年03期
3 楊華;余加林;劉官信;陳波曼;;氨溴索對環(huán)丙沙星透過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的影響[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7年04期
4 方向群;劉又寧;;亞胺培南聯合羅紅霉素對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被膜的作用[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9年1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波曼;機械通氣新生兒氣管導管表面細菌生物膜形成及體外模型結構定量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5395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yixuelunwen/253951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