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酯轉(zhuǎn)運蛋白抑制劑的對接和分子模擬研究
本文選題:對接機制 切入點:膽固醇轉(zhuǎn)運蛋白抑制劑 出處:《天津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膽固醇酯轉(zhuǎn)運蛋白(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 CETP)是一種血漿糖蛋白,它介導膽固醇酯(Cholesteryl Ester, CE)從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s, HDL)轉(zhuǎn)運到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s, LDL)和極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s,VLDL),同時將等量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分子反向轉(zhuǎn)運。CETP的轉(zhuǎn)運過程會降低有抗動脈硬化作用的HDL的血液濃度,并提高有致動脈硬化作用的LDL和VLDL的血液濃度。因此,抑制CETP介導的轉(zhuǎn)運過程將成為一種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好方法。 實驗以曾經(jīng)報道過活性較高且有代表性的41個CETP抑制劑分子為研究目標,,采用Dock6.2軟件,取復合物中原配體周圍10范圍為活性位點對這41個化合物進行分子對接。根據(jù)對接的結(jié)果,驗證了抑制劑本身的生物活性與CETP對接結(jié)果是基本一致的,并初步確定了抑制劑與受體相互作用的潛在結(jié)合位點。 通過Dock對接研究,篩選出打分值和活性值最好的一類N,N-雙取代的三氟-3-氨基-2-丙醇類CETP抑制劑化合物。為了深入的調(diào)查研究這些抑制劑化合物對接過程中的作用位點和作用機制,我們利用AutoDock軟件完成了更細致的分子對接工作,成功的確認了有效的活性位點。此外,為確保對接結(jié)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我們借助Amber軟件進行了一系列的分子動力學模擬運算(MolecularDynamics, MD)。 對接結(jié)果顯示抑制劑與受體CETP作用的活性區(qū)域主要分布在兩個疏水區(qū)域(P1和P2),這兩個活性位點可以有效地結(jié)合化合物的親脂性側(cè)鏈或基團,進行有效的相互作用。通過實驗,P1的Val421和P2的Met194氨基酸殘基在構(gòu)成疏水區(qū)域上起著關(guān)鍵作用。在P2區(qū)域的氨基酸殘基Phe197和Phe463和配體分子有著π-π雙鍵共軛的作用。其它取代基比如:3-苯氧基上的疏水取代基同樣促進抑制作用,3-位的四氟乙氧基苯基引起的疏水性會優(yōu)于一個較短的取代基所帶來的作用。 受體CETP和配體抑制劑小分子的作用機制能夠成功的解釋為什么不同的抑制劑結(jié)構(gòu)會有著不同的抑制活性。我們期待這些發(fā)現(xiàn)能夠為CETP相關(guān)的心腦血管疾病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指導,從而能夠設(shè)計開發(fā)出新的且更加有療效的治療藥物。
[Abstract]: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 is a plasma glycoprotein. It mediates the transport of cholesterol ester Cholesteryl Esteryl (CEC) from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to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ow-density lipoproteins (LDLs) and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ery Low-density proteins (VLDL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verse transport of triglyceride triglyceride (TGs) reduces the transport of triglyceride. Blood concentration of anti-arteriosclerotic HDL, Therefore, inhibiting the transport process mediated by CETP would be a good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aim of the experiment was to study 41 CETP inhibitor molecules which had been reported to be highly active and representative. The Dock6.2 software was used. The molecular docking of the 41 compounds was carried out with 10 active sites around the proligand in the complex. According to the docking results, the bioactivity of the inhibitor itself wa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CETP docking. The potential binding sites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hibitors and receptors were preliminarily identified.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Dock docking, A class of N-N-disubstituted trifluoro-3-amino-2-propanol (CETP) inhibitor compounds with the best scoring and activity values were select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action sites and mechanism of these inhibitors during docking,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cientific and accuracy of docking results, we have successfully confirmed the effective active sites by using AutoDock software to complete more detailed molecular docking work. We hav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with the help of Amber software. The dock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tive regions of inhibitor interacting with receptor CETP were mainly located in two hydrophobic regions, P _ 1 and P _ 2. These two active sites could effectively bind to the lipophilic side chains or groups of the compounds. The amino acid residues of Val421 and P2 play a key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hydrophobic region. The amino acid residues Phe197 and Phe463 in P2 region have 蟺-蟺 double bond conjugation with ligand molecules. Other substituents such as hydrophobic substituents on the 1-3-phenoxy group also promote the inhibitory effect. The hydrophobicity of tetrafluoroethoxy phenyl at 3-position is better than that of a short substituent. The mechanism of small molecule action of receptor CETP and ligand inhibitor can successfully explain why different inhibitor structures have different inhibitory activities. We hope that these findings can provide some information for CETP related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Useful information and guidance, It is possible to design and develop new and more effective therapeutic drugs.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R34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力群,司書毅;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抑制劑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04年06期
2 王存新;叢肖靜;孔韌;譚建軍;陳慰祖;;HIV-1 gp41蛋白與其抑制劑NB-2的結(jié)合模式[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08期
3 高慧;王春芳;高維娜;李云;魏冬青;;HIV蛋白酶抑制劑的定量構(gòu)效關(guān)系研究及其指導下的修飾[J];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2007年04期
4 寧微微;劉雪飛;張曉夢;鄭燦輝;盛春泉;周有駿;章玲;呂加國;朱駒;;新型喹唑啉酮類先導物的設(shè)計、合成及抑制人頂體酶活性研究[J];藥學實踐雜志;2010年04期
5 蔣燮榮;;ACE抑制劑Perindopril對正常人的作用[J];世界臨床藥物;1987年05期
6 王彝康;;磷酸酯酶A_2抑制劑治療急性胰腺炎[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1988年12期
7 陳嘉,蔣滋慧,秦伯益;一種新的具有多肽性質(zhì)的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1989年02期
8 Ungar T;徐隆紹;;腦血管緊張素:通道與藥理學[J];國際心血管病雜志;1989年03期
9 徐廣振,李文玉;血管緊張素轉(zhuǎn)化酶抑制劑的臨床應(yīng)用進展[J];菏澤醫(yī)專學報;1994年04期
10 梁柱;治療充血性心衰新法: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與安體舒通聯(lián)用[J];心血管病學進展;1994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賈超;程序;趙串;馮雷;肖建敏;楊科武;;萬古霉素耐藥基因產(chǎn)物VanX競爭型抑制劑的設(shè)計與合成[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shù)年會第06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2 劉敏;章曉聯(lián);葉新山;;五種糖苷轉(zhuǎn)移酶抑制劑衍生物的篩選及其對TH1、TH2的選擇性抑制[A];湖北省暨武漢市免疫學會第八屆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3年
3 王煒琴;;脂肪酸合酶與腫瘤治療靶點[A];2006年浙江省血液病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4 韓新光;楊彩玲;;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BPI-2009H抗腫瘤作用的研究[A];第五次全國口腔頜面—頭頸腫瘤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6年
5 趙鈺嵐;許根俊;許傳蓮;;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的結(jié)構(gòu)功能及相關(guān)抑制劑[A];華東六省一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2006年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6 李劍;張鍵;陳靜;貴春山;柳紅;沈旭;蔣華良;陳凱先;;親環(huán)素A抑制劑的發(fā)現(xiàn):綜合運用基于結(jié)構(gòu)的虛擬篩選,基于碎片的化合物庫設(shè)計,化學合成和生物測試[A];“以嶺醫(yī)藥杯”第八屆全國青年藥學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7 張明亮;嚴志強;沈?qū)殬s;郭子義;方小玲;姜宗來;;組蛋白去乙;刚{(diào)節(jié)低血流誘導的大鼠頸總動脈重建[A];2008年全國生物流變學與生物力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8年
8 金晶;陳曉光;;小分子Pin1抑制劑XP08075的抗腫瘤作用研究[A];全國第十一屆生化與分子藥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修瑞娟;;癌細胞激發(fā)的微循環(huán)功能病變及其有效抑制劑[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10 李艷梅;;Aβ、Amylin等蛋白質(zhì)構(gòu)象錯誤抑制劑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shù)年會第03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黃東臨;DPP—4抑制劑浮出水面[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7年
2 國文;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導致真菌感染[N];中國醫(yī)藥報;2008年
3 靜雨;COX_2抑制劑能有效預防癌瘤[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4 余志平;靶向蛋白酶:成功、失敗與前景(二)[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5 ;強直性脊柱炎研究亮點:生物治療[N];健康報;2007年
6 余志平;靶向蛋白酶:成功、失敗與前景(完)[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7 薛秋和;口服糖尿病新藥——DPP-IV抑制劑[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6年
8 王群;傾向性COX-2抑制劑的臨床研究[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9 劉景鐸;孕期慎用轉(zhuǎn)換酶抑制劑[N];健康報;2006年
10 本報特約撰稿人 陸志城;COX2抑制劑:戴著腳鐐起舞[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大衛(wèi);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劑的分子設(shè)計、合成與作用方式[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2 張巍;calpain及calpastatin在小鼠皮膚切創(chuàng)愈合過程中作用的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9年
3 魏華;氧化應(yīng)激誘導間充質(zhì)干細胞凋亡及磷脂類分子調(diào)節(jié)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分泌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10年
4 吳桂葉;新苊并雜環(huán)類Mcl-1/Bcl-2蛋白雙抑制劑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5 龐小東;蛋白質(zhì)和配體相互作用研究以及小肽抑制劑設(shè)計方法初探[D];復旦大學;2010年
6 宿莉;脲基類肽氨肽酶N抑制劑的設(shè)計、合成及其抗腫瘤活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7 王燁;A型H1N1流感病毒神經(jīng)氨酸酶天然產(chǎn)物抑制劑的計算機模擬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8 尹玲;新型肽脫甲;敢种苿┑脑O(shè)計、合成與生物活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9 黃朝輝;苯并硫氮雜(艸卓)類GSK 3β非ATP競爭抑制劑的設(shè)計、合成和構(gòu)效關(guān)系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10 方勇;高通量篩選mTORC2復合體特異性小分子抑制劑[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增祥;一種新型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抑制劑的合成與作用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2 董勃良;膽固醇酯轉(zhuǎn)運蛋白抑制劑的對接和分子模擬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3 張寶花;復雜體系生物物理化學行為的理論研究初探[D];北京化工大學;2010年
4 王壽山;蛋白激酶與其抑制劑分子結(jié)合的作用機理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程;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抑制劑的篩選及其在兔骨關(guān)節(jié)炎模型中的應(yīng)用[D];吉林大學;2008年
6 趙俊偉;組蛋白去乙;讣捌湟种苿┫嗷プ饔玫姆肿幽M[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7 李峗;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磷酸二酯酶4活性的變化及其選擇性抑制劑的作用[D];浙江大學;2006年
8 葛蔚;糊化淀粉包被脲酶抑制劑的研究[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02年
9 王巖;人PTP1B催化結(jié)構(gòu)域的克隆表達及其抑制劑的篩選[D];吉林大學;2005年
10 王樹青;基于生物信息學的SARS冠狀病毒主蛋白酶抑制劑的設(shè)計[D];天津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6529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yixuelunwen/1652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