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增李斯特菌感染抑制HepG2細胞RhoA表達并促進其凋亡
本文關鍵詞:單增李斯特菌感染抑制HepG2細胞RhoA表達并促進其凋亡 出處:《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6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單增李斯特菌(Lm)調控Hep G2細胞的凋亡能力以及對Rho家族Rho A蛋白表達的影響。方法常規(guī)方法培養(yǎng)Hep G2細胞,分別以感染復數(shù)(MOI)=10和MOI=100接種Lm菌EGD株,共培養(yǎng)1 h和20 h后收集培養(yǎng)物。異硫氰酸熒光素標記的膜聯(lián)素Ⅴ/碘化丙啶(annexinⅤ-FITC/PI)雙染色結合流式細胞術檢測細胞凋亡率,反轉錄PCR檢測Hep G2細胞Rho A和caspase 3編碼基因表達,分光光度法檢測Hep G2細胞活化的caspase 3水平,Western blot法檢測Hep G2細胞Rho A蛋白表達。結果 Lm的侵襲可促進Hep G2細胞凋亡,下調Hep G2細胞Rho A編碼基因和蛋白表達,并上調caspase 3編碼基因表達。結論 Lm感染促進宿主細胞凋亡,抑制宿主細胞Rho A表達。
[Abstract]:......
【作者單位】: 江蘇大學醫(yī)學院;
【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2015T80518),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2014M561598)
【分類號】:R378
【正文快照】: 單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引起人類李斯特菌病(Listeriosis)的主要病原體[1]。人類感染Lm后,細菌可穿越腸上皮細胞或腸壁免疫吞噬細胞所構成的屏障系統(tǒng),經(jīng)血液系統(tǒng)和淋巴系統(tǒng)到達肝臟,侵入肝細胞并大量繁殖[2],最后通過血液循環(huán),突破人體血腦屏障和胎盤屏障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建英;韓劍眾;;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的存在現(xiàn)狀及檢測方法研究進展[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08年12期
2 熊國華;于莉;曹際娟;曹遠銀;王靜;;單增李斯特菌免疫膠體金試紙條快速檢測[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8年02期
3 侯敏;翟玨明;廖斌;文靜波;;從袋裝生鮮食品中檢出單增李斯特菌[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0年01期
4 薛超波;戴意飛;王萍亞;孫瑛;;舟山市6類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污染情況監(jiān)測[J];海峽預防醫(yī)學雜志;2010年03期
5 李秀娟;徐保紅;高偉利;李波;宋紅梅;張仁偉;;單增李斯特菌鑒定方法比較研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1年01期
6 馮曉慧;王慶國;王仁歡;陳慶敏;蘇亞東;朱瑞良;朱立賢;羅欣;;牛肉中單增李斯特菌的熱失活模型[J];微生物學報;2011年05期
7 ;4b型單增李斯特菌更易引發(fā)疾病[J];中國乳業(yè);2011年04期
8 張春琳;張家國;;單增李斯特菌增殖的影響因素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1年07期
9 張加林;楊林嫻;;單增李斯特菌的食源性污染狀況及檢測方法[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2年08期
10 付瑞燕;周陽;祝長青;;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龍軼;周小明;邢達;;基于磁珠分離和超分支滾環(huán)擴增的單增李斯特菌電化學發(fā)光檢測[A];第七屆全國光生物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0年
2 丁建英;韓劍眾;;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的存在現(xiàn)狀及檢測方法研究進展[A];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五屆年會暨第四屆東西方食品業(yè)高層論壇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張耀祺;石磊;;分離自生肉的單增李斯特菌的血清型及脈沖場凝膠電泳分型研究[A];“亞運食品安全與廣東食品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2009年廣東省食品學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陳慧燕;;單增李斯特菌室間比對活動實驗室結果評價[A];2009年衛(wèi)生檢驗新技術學術研討會會刊[C];2009年
5 陳健舜;方維煥;;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的分子流行病學特征與致病力研究[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2009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6 鄭華英;江元山;呂均;熊燕;龍一兵;曾瑩春;;單增李斯特菌食品分離株多重PCR鑒定分型[A];2008年中國微生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7 何冬梅;王洪敏;柯昌文;鄧小玲;楊杏芬;賴蔚傮;柯碧霞;李柏生;譚海玲;;單增李斯特菌檢測基因芯片的研制與評價[A];2011廣東省預防醫(yī)學會學術年會資料匯編[C];2011年
8 斯國靜;俞驊;劉濤;胡俊;;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在市售食品中污染現(xiàn)狀分析[A];2011年浙江省醫(yī)學會醫(yī)學病毒學分會、醫(yī)學微生物與免疫學分會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9 郭明星;朱堂明;陳晨;趙暉;王振華;陳建軍;徐新生;;湖北省水產(chǎn)品中單增李斯特菌基因分型研究[A];第二屆全國人畜共患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程超男;張笑言;彭媛;白家磊;劉原媛;寧保安;高志賢;;基于3-巰基丙酸修飾金電極構建電化學免疫傳感器檢測牛奶中的單增李斯特菌[A];天津市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第三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重視單增李斯特菌風險防范[N];中國醫(yī)藥報;2014年
2 張啟華邋姜文輝;煙臺首次從進口水產(chǎn)品中檢出單增李斯特菌[N];中國國門時報;2007年
3 記者 胡其峰;進口日本食品連續(xù)出現(xiàn)質量問題[N];光明日報;2006年
4 黃全權;進口日本食品連出問題,質檢交涉[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5 夏文俊;進口日本食品連續(xù)出現(xiàn)質量問題[N];中國質量報;2006年
6 呂壯;日本輸華食品頻現(xiàn)安全問題[N];中華工商時報;2006年
7 高亞蘭;小心:進口日本食品頻現(xiàn)質量問題[N];國際商報;2006年
8 記者 黃全權;進口日本食品連續(xù)出現(xiàn)問題[N];人民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方春;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譜系Ⅲ強毒株與弱毒菌株比較基因組及致病力差異機制[D];浙江大學;2015年
2 亢春雨;食源性單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分布、遺傳多態(tài)性及其毒理機制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15年
3 郗遠;植物提取物對單增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及乳化香腸的品質影響[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1年
4 王建鋒;抗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溶血素化合物的發(fā)現(xiàn)及作用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5 隋建新;單增李斯特菌雞卵黃抗體的抑菌性能及其機理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田靜;熟肉制品中單增李斯特菌的風險評估及風險管理措施的研究[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0年
7 張輝;單增李斯特菌ActA的表達、免疫原性及膠體金試紙研制[D];吉林大學;2008年
8 申進玲;非O157產(chǎn)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和單增李斯特菌的分子分型及毒力分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年
9 江玲麗;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的主要毒力基因分析及其重組菌構建與免疫原性[D];浙江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曉慧;單增李斯特菌在肉牛屠宰過程中的流行特點及其熱失活模型的建立[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1年
2 于旖斯;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的分離、鑒定及抑制研究[D];大連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趙一鳴;三種分型技術對食源性單增李斯特菌分型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4 萬松華;食品中污染微生物通用型熒光PCR檢測方法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5 周陽;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快速檢測方法的建立與應用[D];安徽農業(yè)大學;2014年
6 王艷;模擬標本中單增李斯特菌real-time PCR檢測方法的建立及單增李斯特菌多位點序列分型[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09年
7 梁啟平;進口水產(chǎn)品中單增李斯特菌的監(jiān)測與風險分析[D];浙江大學;2009年
8 張耀祺;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法快速檢測食物中的單增李斯特菌[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9 黃韻;冷鮮肉中單增李斯特菌活菌分子檢測技術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4年
10 程超男;用于牛奶中單增李斯特菌檢測的電化學免疫傳感技術的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3521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yixuelunwen/1352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