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困境中記者角色的自我呈現(xiàn) ——基于波特模式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7-06 21:13
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色身份,當其以自身的角色身份參與社會互動時,偶爾會出現(xiàn)角色身份與本我意愿矛盾、價值立場發(fā)生分歧的狀況。“準確、及時、全面、客觀”是每位從業(yè)記者基本的職業(yè)要求,但在實際的工作實踐中,很多問題和情景使其無法像普通個體一樣參與其中,如面對傷痛、生命逝去等情景。記者想要記錄真實,往往就需要“冷眼旁觀”,不能施以援手。當記者以職業(yè)角色進行價值立場判斷時,他的選擇可能與自身價值觀大相徑庭。是遵守職業(yè)角色的價值觀和規(guī)則,還是遵從個人價值觀及普遍倫理的準則成為了困擾記者們的倫理困境。此處所提的“倫理困境”多數(shù)為道德兩難甚至是多難的問題,是同一道德體系內(nèi)不同道德原則、道德要求之間沖突的集中反映,是面對“對”與“善”的艱難選擇。人們在面對這樣復雜的道德情境和交叉性的道德價值網(wǎng)絡時,往往難以分清主次并做出選擇,因為沒有選擇可以滿足其自身的全部道德訴求。波特模式是一種道德推理模式,記者可以根據(jù)其框架對所面臨的倫理困境進行分析,進而推出合理的行動方式。波特模式以簡單清晰的形式勾勒出一個具有“實踐-精神”雙重特征的有機循環(huán)系統(tǒng)。框架中的步驟看似彼此獨立,但實際上具有緊密且有機的聯(lián)系...
【文章來源】: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問題
二、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二)現(xiàn)實意義
三、研究目標和研究重點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路線圖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獻綜述
一、概念厘定和理論基礎
(一)倫理困境
(二)波特模式
(三)擬劇理論
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一)波特模式應用研究
(二)擬劇理論研究
(三)新聞工作者倫理困境問題研究
第三章 記者角色呈現(xiàn)導致的價值沖突
一、職業(yè)準則與個人道德的沖突
二、媒介機構利益與個人責任的沖突
三、受眾權利與個人利益的沖突
四、小結(jié)分析
第四章 倫理困境中的倫理原則取向
一、前臺職業(yè)的倫理原則取向
(一)道德他律轉(zhuǎn)化為道德自律
(二)核心價值觀和社群主義優(yōu)先性
(三)利益最大化原則
二、后臺個人的倫理原則取向
(一)倫理底線——良心
(二)能力價值的評估
(三)以人為本的思想
第五章 記者角色自我呈現(xiàn)的方式
一、忠誠于前臺記者職業(yè)角色
(一)保持新聞的客觀真實
(二)利用媒介優(yōu)勢發(fā)揮輿論導向作用
(三)正確引導受眾
二、忠誠于后臺自我
(一)情感的適當流露
(二)附加事實的考慮
(三)人文精神的體現(xiàn)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戈夫曼“擬劇論”的再思考——從《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談起[J]. 田雅楠. 中國報業(yè). 2017(08)
[2]永久的矛盾:記者的職業(yè)職責與道德邊界——“饑餓的蘇丹”事件有感[J]. 李松曉. 今傳媒. 2016(06)
[3]新聞記者職業(yè)角色認同的自我呈現(xiàn)——基于廈門地區(qū)社會新聞報道的個案研究[J]. 熊慧. 國際修辭學研究. 2015(00)
[4]我為什么主張區(qū)分媒體倫理與媒體道德?[J]. 展江. 新聞論壇. 2014(05)
[5]大眾傳媒的道德沖突與倫理選擇[J]. 陳新平. 當代傳播. 2013(01)
[6]人本道德原則論[J]. 韓東屏. 天津社會科學. 2011(04)
[7]新聞職業(yè)倫理四大爭議問題評析[J]. 展江. 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2)
[8]媒介專業(yè)操守:能夠建立理論框架嗎?——基于倫理與道德分殊的一種嘗試[J]. 展江. 南京社會科學. 2010(01)
[9]論波特圖式在分析新聞倫理選擇動因的作用[J]. 陳俊妮. 東南傳播. 2009(06)
[10]新聞傳播活動中的道德沖突與倫理救治[J]. 何玉芳.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3)
博士論文
[1]轉(zhuǎn)型期中國新聞工作者倫理困境與抉擇研究[D]. 張秀莉.復旦大學 2014
[2]新聞傳播者的道德責任研究[D]. 賀琛.中南大學 2013
碩士論文
[1]新聞工作者的倫理困境[D]. 秦超.中國礦業(yè)大學 2015
[2]試析災難性圖片報道中的新聞倫理問題[D]. 畢超.東北師范大學 2012
[3]社會化媒體環(huán)境中記者的社會角色研究[D]. 陳瑞霖.上海交通大學 2011
[4]新聞倫理的理論淵源[D]. 彭鵬.中央民族大學 2010
[5]波特圖式對中國媒介的適用性[D]. 饒孌.湖南師范大學 2009
[6]波特圖式視域中的新聞倫理沖突研究[D]. 高學巍.河北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268981
【文章來源】: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問題
二、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二)現(xiàn)實意義
三、研究目標和研究重點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路線圖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獻綜述
一、概念厘定和理論基礎
(一)倫理困境
(二)波特模式
(三)擬劇理論
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一)波特模式應用研究
(二)擬劇理論研究
(三)新聞工作者倫理困境問題研究
第三章 記者角色呈現(xiàn)導致的價值沖突
一、職業(yè)準則與個人道德的沖突
二、媒介機構利益與個人責任的沖突
三、受眾權利與個人利益的沖突
四、小結(jié)分析
第四章 倫理困境中的倫理原則取向
一、前臺職業(yè)的倫理原則取向
(一)道德他律轉(zhuǎn)化為道德自律
(二)核心價值觀和社群主義優(yōu)先性
(三)利益最大化原則
二、后臺個人的倫理原則取向
(一)倫理底線——良心
(二)能力價值的評估
(三)以人為本的思想
第五章 記者角色自我呈現(xiàn)的方式
一、忠誠于前臺記者職業(yè)角色
(一)保持新聞的客觀真實
(二)利用媒介優(yōu)勢發(fā)揮輿論導向作用
(三)正確引導受眾
二、忠誠于后臺自我
(一)情感的適當流露
(二)附加事實的考慮
(三)人文精神的體現(xiàn)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戈夫曼“擬劇論”的再思考——從《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談起[J]. 田雅楠. 中國報業(yè). 2017(08)
[2]永久的矛盾:記者的職業(yè)職責與道德邊界——“饑餓的蘇丹”事件有感[J]. 李松曉. 今傳媒. 2016(06)
[3]新聞記者職業(yè)角色認同的自我呈現(xiàn)——基于廈門地區(qū)社會新聞報道的個案研究[J]. 熊慧. 國際修辭學研究. 2015(00)
[4]我為什么主張區(qū)分媒體倫理與媒體道德?[J]. 展江. 新聞論壇. 2014(05)
[5]大眾傳媒的道德沖突與倫理選擇[J]. 陳新平. 當代傳播. 2013(01)
[6]人本道德原則論[J]. 韓東屏. 天津社會科學. 2011(04)
[7]新聞職業(yè)倫理四大爭議問題評析[J]. 展江. 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2)
[8]媒介專業(yè)操守:能夠建立理論框架嗎?——基于倫理與道德分殊的一種嘗試[J]. 展江. 南京社會科學. 2010(01)
[9]論波特圖式在分析新聞倫理選擇動因的作用[J]. 陳俊妮. 東南傳播. 2009(06)
[10]新聞傳播活動中的道德沖突與倫理救治[J]. 何玉芳.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3)
博士論文
[1]轉(zhuǎn)型期中國新聞工作者倫理困境與抉擇研究[D]. 張秀莉.復旦大學 2014
[2]新聞傳播者的道德責任研究[D]. 賀琛.中南大學 2013
碩士論文
[1]新聞工作者的倫理困境[D]. 秦超.中國礦業(yè)大學 2015
[2]試析災難性圖片報道中的新聞倫理問題[D]. 畢超.東北師范大學 2012
[3]社會化媒體環(huán)境中記者的社會角色研究[D]. 陳瑞霖.上海交通大學 2011
[4]新聞倫理的理論淵源[D]. 彭鵬.中央民族大學 2010
[5]波特圖式對中國媒介的適用性[D]. 饒孌.湖南師范大學 2009
[6]波特圖式視域中的新聞倫理沖突研究[D]. 高學巍.河北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2689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3268981.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