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媒介》學術擴散的狀態(tài)、特性與路徑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2-17 04:41
本文使用文獻計量學引文分析、信息可視化、詞頻統(tǒng)計等方法,研究《理解媒介》學術擴散特征。主要結論是:1.《理解媒介》被引歷史曲線與國際學術界三次“麥克盧漢熱”具有良好的相關性。2.北美是《理解媒介》最主要的擴散地區(qū),其次為歐洲、亞洲、大洋洲。3.《理解媒介》共擴散至106個不同的學科方向,除傳播學外, 教育研究、文學、心理學和電腦科學為主要方向。4.《理解媒介》對傳播學相關學科的交叉影響中,電影、廣播及電視、社會學和語言學最為活躍,教育研究和心理學相對較弱。擴散時間演進以人文社科類為發(fā)散點,向理工科和醫(yī)學領域滲透。5.《理解媒介》學術擴散的十大主題分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及其應用研究、消費者行為與身份研究、麥克盧漢與地球村理論、社交媒體、新媒體與教育、空間傳播、虛擬社區(qū)、文化心理學、媒介與政治、大眾媒介與新聞,其中“地球村”理論是學界持續(xù)關注的主題。6.六大代表國家均關注的三大研究主題是:媒介技術、地球村、電子媒體。7.《理解媒介》共包含23篇親緣文獻,分為五個文獻集群,北美媒介環(huán)境學派文獻是最主要的文獻群;麥克盧漢的親緣作者有23位,分為五個作者群。人數(shù)最多、親近性最高的作者群是北美媒介環(huán)境學...
【文章來源】:浙江工業(yè)大學浙江省
【文章頁數(shù)】:14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一、緒論
(一)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意義
1. 問題的提出
2. 研究意義
(二) 文獻綜述
1. 麥克盧漢相關研究
2. 《理解媒介》的研究
(三) 數(shù)據(jù)來源、研究方法與應用工具
1. 數(shù)據(jù)來源
2. 研究方法
3. 主要應用工具
(四) 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和邏輯框架
1. 主要內(nèi)容
2. 邏輯框架
二、《理解媒介》學術擴散的基本狀態(tài)
(一) 被引年代分布狀態(tài)
1. 《理解媒介》被引歷史
2. 《理解媒介》被引歷史數(shù)量模型
(二) 國家/地區(qū)擴散狀態(tài)
1. 國家/地區(qū)總體擴散情況
2. 國家/地區(qū)擴散演進的時間路徑
(三) 學科方向擴散狀態(tài)
1. 學科方向擴散的總體狀態(tài)與結構特征
2. 學科方向擴散演進的時間路徑
3. 不同國家不同學科方向擴散的對比分析
(四) 本章小結
三、《理解媒介》學術擴散的主題
(一) 擴散主題的總體狀況與演進
1. 擴散主題的總體狀況
2. 各時間段研究主題的擴散演進
(二) 國家擴散的主題
1. 美國
2. 英國
3. 加拿大
4. 澳大利亞
5. 德國
6. 以色列
(三) 學科擴散的主題
1. 傳播學學科方向
2. 教育研究學科方向
3. 文學學科方向
4. 心理學學科方向
6. 電腦科學學科方向
(四) 本章小結
四、《理解媒介》的親緣文獻與親緣作者
(一) 親緣文獻
1. 文獻內(nèi)容介紹
2. 文獻集群概括
(二) 親緣作者
1. 作者集群概括
(三) 本章小結
五、《理解媒介》在中國的擴散情況
(一) 基本狀態(tài)
1. 被引年份分析
2. 學科擴散
(二) 擴散的主題
1. 擴散主題的總體狀況
2. 代表學科方向的擴散主題
(三) 國內(nèi)和國際擴散的對比分析
1. 年份方面
2. 學科方面
3. 主題方面
(四) 本章小結
六、結論與說明
(一) 研究結論
1. 有關《理解媒介》學術擴散基本狀態(tài)的研究結論
2. 有關《理解媒介》學術擴散主題的研究結論
3. 有關《理解媒介》的親緣文獻和親緣作者研究結論
4. 有關《理解媒介》在中國學術擴散的研究結論
(二) 若干說明
參考文獻
附錄A 《理解媒介》在各學科方向被引頻次分布
附錄B 傳播學領域的文獻計量學研究狀態(tài)
附錄C 論文部分彩印圖片
致謝
讀研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城市特性”主題群國際文獻狀態(tài)與特征量化分析 基于1998-2013年Web of Science四大數(shù)據(jù)庫文獻[J]. 葉菁,柳小龍,曹增節(jié). 新美術. 2014(04)
[2]媒介環(huán)境學學術地位堪比麥克盧漢——西方著名思想者埃里克·哈弗洛克研究[J]. 梁頤. 東南傳播. 2013(10)
[3]西方傳播學領域微博研究的現(xiàn)實呈現(xiàn)——基于三大索引數(shù)據(jù)庫的計量分析[J]. 冉華,鄧倩. 新聞大學. 2013(05)
[4]2011年國內(nèi)數(shù)字媒介研究述評——基于新聞傳播學CSSCI期刊論文的分析[J]. 冉華,鄧倩. 中國媒體發(fā)展研究報告. 2012(00)
[5]新聞傳播學國際期刊出版態(tài)勢——基于SSCI期刊的計量分析[J]. 李武. 出版發(fā)行研究. 2013(01)
[6]歷史視野中的《傳播的偏向》[J]. 李多睿. 青年記者. 2012(31)
[7]國內(nèi)傳播學領域新媒體的研究熱點——基于共詞分析的文獻計量研究[J]. 李武.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11)
[8]中美傳播學引用文獻比較——基于2006~2010年期刊論文的引文分析[J]. 李武,周嘉琳. 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04)
[9]國際政治傳播研究的現(xiàn)狀與趨勢——以SSCI刊物《政治傳播》為分析樣本(2001—2011)[J]. 邵培仁,張媛. 新聞前哨. 2012(09)
[10]我國新聞傳播學期刊集群分布及其親疏關系研究[J]. 李武,劉宇. 出版科學. 2012(03)
博士論文
[1]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接受與新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發(fā)展[D]. 李中華.湖南師范大學 2013
[2]新媒介視覺語言研究[D]. 趙戰(zhàn).西安美術學院 2012
碩士論文
[1]后結構主義視域下的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研究[D]. 盧娜娜.南京大學 2013
[2]論麥克盧漢媒介理論中媒介與技術、藝術、受眾的關系[D]. 王新蕾.山東大學 2013
[3]麥克盧漢傳播學的現(xiàn)象學解讀[D]. 邵顧彥雯.東華大學 2012
[4]伯明翰文化研究學派的消費文化思想[D]. 王一珺.蘭州大學 2011
[5]麥克盧漢的媒介文化觀[D]. 王雅潔.蘇州大學 2002
本文編號:3037446
【文章來源】:浙江工業(yè)大學浙江省
【文章頁數(shù)】:14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一、緒論
(一)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意義
1. 問題的提出
2. 研究意義
(二) 文獻綜述
1. 麥克盧漢相關研究
2. 《理解媒介》的研究
(三) 數(shù)據(jù)來源、研究方法與應用工具
1. 數(shù)據(jù)來源
2. 研究方法
3. 主要應用工具
(四) 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和邏輯框架
1. 主要內(nèi)容
2. 邏輯框架
二、《理解媒介》學術擴散的基本狀態(tài)
(一) 被引年代分布狀態(tài)
1. 《理解媒介》被引歷史
2. 《理解媒介》被引歷史數(shù)量模型
(二) 國家/地區(qū)擴散狀態(tài)
1. 國家/地區(qū)總體擴散情況
2. 國家/地區(qū)擴散演進的時間路徑
(三) 學科方向擴散狀態(tài)
1. 學科方向擴散的總體狀態(tài)與結構特征
2. 學科方向擴散演進的時間路徑
3. 不同國家不同學科方向擴散的對比分析
(四) 本章小結
三、《理解媒介》學術擴散的主題
(一) 擴散主題的總體狀況與演進
1. 擴散主題的總體狀況
2. 各時間段研究主題的擴散演進
(二) 國家擴散的主題
1. 美國
2. 英國
3. 加拿大
4. 澳大利亞
5. 德國
6. 以色列
(三) 學科擴散的主題
1. 傳播學學科方向
2. 教育研究學科方向
3. 文學學科方向
4. 心理學學科方向
6. 電腦科學學科方向
(四) 本章小結
四、《理解媒介》的親緣文獻與親緣作者
(一) 親緣文獻
1. 文獻內(nèi)容介紹
2. 文獻集群概括
(二) 親緣作者
1. 作者集群概括
(三) 本章小結
五、《理解媒介》在中國的擴散情況
(一) 基本狀態(tài)
1. 被引年份分析
2. 學科擴散
(二) 擴散的主題
1. 擴散主題的總體狀況
2. 代表學科方向的擴散主題
(三) 國內(nèi)和國際擴散的對比分析
1. 年份方面
2. 學科方面
3. 主題方面
(四) 本章小結
六、結論與說明
(一) 研究結論
1. 有關《理解媒介》學術擴散基本狀態(tài)的研究結論
2. 有關《理解媒介》學術擴散主題的研究結論
3. 有關《理解媒介》的親緣文獻和親緣作者研究結論
4. 有關《理解媒介》在中國學術擴散的研究結論
(二) 若干說明
參考文獻
附錄A 《理解媒介》在各學科方向被引頻次分布
附錄B 傳播學領域的文獻計量學研究狀態(tài)
附錄C 論文部分彩印圖片
致謝
讀研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城市特性”主題群國際文獻狀態(tài)與特征量化分析 基于1998-2013年Web of Science四大數(shù)據(jù)庫文獻[J]. 葉菁,柳小龍,曹增節(jié). 新美術. 2014(04)
[2]媒介環(huán)境學學術地位堪比麥克盧漢——西方著名思想者埃里克·哈弗洛克研究[J]. 梁頤. 東南傳播. 2013(10)
[3]西方傳播學領域微博研究的現(xiàn)實呈現(xiàn)——基于三大索引數(shù)據(jù)庫的計量分析[J]. 冉華,鄧倩. 新聞大學. 2013(05)
[4]2011年國內(nèi)數(shù)字媒介研究述評——基于新聞傳播學CSSCI期刊論文的分析[J]. 冉華,鄧倩. 中國媒體發(fā)展研究報告. 2012(00)
[5]新聞傳播學國際期刊出版態(tài)勢——基于SSCI期刊的計量分析[J]. 李武. 出版發(fā)行研究. 2013(01)
[6]歷史視野中的《傳播的偏向》[J]. 李多睿. 青年記者. 2012(31)
[7]國內(nèi)傳播學領域新媒體的研究熱點——基于共詞分析的文獻計量研究[J]. 李武.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11)
[8]中美傳播學引用文獻比較——基于2006~2010年期刊論文的引文分析[J]. 李武,周嘉琳. 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04)
[9]國際政治傳播研究的現(xiàn)狀與趨勢——以SSCI刊物《政治傳播》為分析樣本(2001—2011)[J]. 邵培仁,張媛. 新聞前哨. 2012(09)
[10]我國新聞傳播學期刊集群分布及其親疏關系研究[J]. 李武,劉宇. 出版科學. 2012(03)
博士論文
[1]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接受與新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發(fā)展[D]. 李中華.湖南師范大學 2013
[2]新媒介視覺語言研究[D]. 趙戰(zhàn).西安美術學院 2012
碩士論文
[1]后結構主義視域下的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研究[D]. 盧娜娜.南京大學 2013
[2]論麥克盧漢媒介理論中媒介與技術、藝術、受眾的關系[D]. 王新蕾.山東大學 2013
[3]麥克盧漢傳播學的現(xiàn)象學解讀[D]. 邵顧彥雯.東華大學 2012
[4]伯明翰文化研究學派的消費文化思想[D]. 王一珺.蘭州大學 2011
[5]麥克盧漢的媒介文化觀[D]. 王雅潔.蘇州大學 2002
本文編號:30374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3037446.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