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發(fā)展現狀研究 ——以中央電視臺《24小時》新聞欄目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2-07 06:44
從2000年至今,民生新聞的發(fā)展至今已經走過了十五個年頭,十五年,民生新聞經過了蓬勃的發(fā)展時期,伴隨著其繁榮發(fā)展,各地市頻道相繼效仿,于是,在短短數年之內,民生新聞欄目遍地開花,于是,民生新聞的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2004年,公共新聞理論開始引入國內,一度,專家學者把公共新聞看成是民生新聞的出路。國內學者和傳媒業(yè)界人士也對公共新聞進行探討研究,最早在國內實踐公共新聞的是江蘇衛(wèi)視的《1860新聞眼》,但很快就歸于平靜,目前,公共新聞在我國發(fā)展如何?民生新聞和公共新聞之間有什么區(qū)別?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的轉型需要社會、經濟、民主和文化等各個方面都達到要求,才可能在我國發(fā)展起來,但我國新聞體制框架的限制下,要突破限制似乎需要一段漫長的發(fā)展時間,但目前,某些民生新聞的發(fā)展已經表現出了公共新聞的傾向。本文從民生新聞發(fā)展現狀入手,對民生新聞和公共新聞的概念加以區(qū)別,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一個大型民生新聞欄目《24小時》所具有的獨特的報道方式和選題特色來分析民生新聞中的公共新聞傾向,探討民生新聞和公共新聞的差距和現狀。。
【文章來源】: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3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緒論
1.1 研究緣起
1.1.1 國外研究現狀
1.1.2 國內研究現狀
1.2 研究意義
1.3 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之處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內容
2 我國電視民生新聞的發(fā)展
2.1 我國電視民生新聞的發(fā)展背景
2.2 我國電視民生新聞的發(fā)展階段
2.3 我國電視民生新聞的困境
2.4 我國電視民生新聞尋求新突破
3. 公共新聞概述
3.1 公共新聞與民生新聞概念的異同
3.1.1 我國學者對“公共新聞”的界定
3.1.2 國外學者對公共新聞的界定
3.2 公共新聞的理論基礎
3.3 從傳播學角度看公共新聞
4 公共新聞在我國的可行性
4.1 經濟的發(fā)展為公共新聞的推進提供現實條件
4.2 公眾民主意識和媒介素養(yǎng)的提高提供了公眾基礎
4.3 “公共新聞”在不同媒介的發(fā)展
5 中央電視臺《24小時》新聞欄目的公共新聞傾向
5.1 《24小時》新聞欄目概述
5.2 《24小時》的報道特色
5.2.1 選題公共性強
5.2.2 長時間跟蹤報道
5.2.3 以小見大,引導公眾生活
5.2.4 與新媒體緊密互動融合
5.3 《24小時》的報道方式分析
5.3.1 報道特色一:板塊專題化
5.3.2 報道特色二:板塊內容深度化
5.3.3 報道特色三:注重背景資料匯聚和駐地記者的現場報道
5.4 《24小時》向公共新聞發(fā)展的優(yōu)勢
5.4.1 優(yōu)勢
5.4.2 劣勢
5.5 《24小時》所體現的新聞理論
5.5.1 公共領域理論
5.5.2 公眾參與式民主理論
5.6 《24小時》和公共新聞的差距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公共新聞”到“公民新聞”——近十年國內公共新聞理論研究的梳理與思考[J]. 曹然. 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03)
[2]電視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的轉變[J]. 龍高平. 傳播與版權. 2014(05)
[3]民生新聞能否轉型成為公共新聞?——來自田野研究的思考[J]. 陳陽. 國際新聞界. 2013(05)
[4]“自由”的抗爭:從新聞專業(yè)主義到公共新聞業(yè)[J]. 卞冬磊. 國際新聞界. 2012(05)
[5]論“后民生時代”民生新聞的價值及定位——公共新聞理論的再解讀[J]. 白山,代安楠. 新聞愛好者. 2012(10)
[6]從民生新聞到公共新聞——論電視新聞傳播理念的嬗變與公共領域的構建[J]. 謝金華. 湖南社會科學. 2011(06)
[7]公共新聞理念下民生新聞的流變——以廣東電視新聞變革為例[J]. 莫智勇. 當代傳播. 2011(04)
[8]論電視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的演進[J]. 熊曉艷. 新聞世界. 2011(06)
[9]中國公共新聞活動的實踐辨析[J]. 強月新,屠晶靚. 當代傳播. 2008(06)
[10]論公共新聞理論在我國運作的社會基礎[J]. 劉聰.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09)
碩士論文
[1]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品牌打造研究[D]. 劉錦怡.山東師范大學 2014
[2]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編排研究[D]. 王娟.山東師范大學 2013
[3]公共新聞理論對中國新聞寫作的影響[D]. 孫斐.長春理工大學 2012
[4]論電視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的有機融合[D]. 李明.湘潭大學 2011
[5]中國特色的“公共新聞”價值取向研究[D]. 劉靜靜.湖南大學 2008
[6]從“民生新聞”到“公共新聞”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研究[D]. 沈里一.東北師范大學 2008
[7]從民生新聞到公共新聞[D]. 柳溪.湖南師范大學 2007
[8]論公共新聞對民生新聞的繼承與發(fā)展[D]. 嚴煒.河海大學 2007
[9]中國“公共新聞”及發(fā)展趨勢研究[D]. 楊悅.東北師范大學 2006
[10]公共新聞視野下的民生新聞考察[D]. 陳娟.華中科技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021844
【文章來源】: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3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緒論
1.1 研究緣起
1.1.1 國外研究現狀
1.1.2 國內研究現狀
1.2 研究意義
1.3 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之處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內容
2 我國電視民生新聞的發(fā)展
2.1 我國電視民生新聞的發(fā)展背景
2.2 我國電視民生新聞的發(fā)展階段
2.3 我國電視民生新聞的困境
2.4 我國電視民生新聞尋求新突破
3. 公共新聞概述
3.1 公共新聞與民生新聞概念的異同
3.1.1 我國學者對“公共新聞”的界定
3.1.2 國外學者對公共新聞的界定
3.2 公共新聞的理論基礎
3.3 從傳播學角度看公共新聞
4 公共新聞在我國的可行性
4.1 經濟的發(fā)展為公共新聞的推進提供現實條件
4.2 公眾民主意識和媒介素養(yǎng)的提高提供了公眾基礎
4.3 “公共新聞”在不同媒介的發(fā)展
5 中央電視臺《24小時》新聞欄目的公共新聞傾向
5.1 《24小時》新聞欄目概述
5.2 《24小時》的報道特色
5.2.1 選題公共性強
5.2.2 長時間跟蹤報道
5.2.3 以小見大,引導公眾生活
5.2.4 與新媒體緊密互動融合
5.3 《24小時》的報道方式分析
5.3.1 報道特色一:板塊專題化
5.3.2 報道特色二:板塊內容深度化
5.3.3 報道特色三:注重背景資料匯聚和駐地記者的現場報道
5.4 《24小時》向公共新聞發(fā)展的優(yōu)勢
5.4.1 優(yōu)勢
5.4.2 劣勢
5.5 《24小時》所體現的新聞理論
5.5.1 公共領域理論
5.5.2 公眾參與式民主理論
5.6 《24小時》和公共新聞的差距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公共新聞”到“公民新聞”——近十年國內公共新聞理論研究的梳理與思考[J]. 曹然. 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03)
[2]電視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的轉變[J]. 龍高平. 傳播與版權. 2014(05)
[3]民生新聞能否轉型成為公共新聞?——來自田野研究的思考[J]. 陳陽. 國際新聞界. 2013(05)
[4]“自由”的抗爭:從新聞專業(yè)主義到公共新聞業(yè)[J]. 卞冬磊. 國際新聞界. 2012(05)
[5]論“后民生時代”民生新聞的價值及定位——公共新聞理論的再解讀[J]. 白山,代安楠. 新聞愛好者. 2012(10)
[6]從民生新聞到公共新聞——論電視新聞傳播理念的嬗變與公共領域的構建[J]. 謝金華. 湖南社會科學. 2011(06)
[7]公共新聞理念下民生新聞的流變——以廣東電視新聞變革為例[J]. 莫智勇. 當代傳播. 2011(04)
[8]論電視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的演進[J]. 熊曉艷. 新聞世界. 2011(06)
[9]中國公共新聞活動的實踐辨析[J]. 強月新,屠晶靚. 當代傳播. 2008(06)
[10]論公共新聞理論在我國運作的社會基礎[J]. 劉聰.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09)
碩士論文
[1]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品牌打造研究[D]. 劉錦怡.山東師范大學 2014
[2]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編排研究[D]. 王娟.山東師范大學 2013
[3]公共新聞理論對中國新聞寫作的影響[D]. 孫斐.長春理工大學 2012
[4]論電視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的有機融合[D]. 李明.湘潭大學 2011
[5]中國特色的“公共新聞”價值取向研究[D]. 劉靜靜.湖南大學 2008
[6]從“民生新聞”到“公共新聞”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研究[D]. 沈里一.東北師范大學 2008
[7]從民生新聞到公共新聞[D]. 柳溪.湖南師范大學 2007
[8]論公共新聞對民生新聞的繼承與發(fā)展[D]. 嚴煒.河海大學 2007
[9]中國“公共新聞”及發(fā)展趨勢研究[D]. 楊悅.東北師范大學 2006
[10]公共新聞視野下的民生新聞考察[D]. 陳娟.華中科技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0218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3021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