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新聞傳播論文 >

無力頹廢與抵抗消解——網(wǎng)絡“喪文化”現(xiàn)象解讀

發(fā)布時間:2018-04-18 21:52

  本文選題:“喪文化” + 頹廢 ; 參考:《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06期


【摘要】:網(wǎng)絡"喪文化"不是一個嚴格的命名,它籠統(tǒng)地指稱一種流行于網(wǎng)絡社交媒體的亞文化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表現(xiàn)是一些80后、90后的年青人在網(wǎng)絡和社交媒體上,用充滿頹廢和哀傷的表情包、圖片、視頻、文字,來表達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絕望的生存狀態(tài)。"喪文化"現(xiàn)象的代表符號有"葛優(yōu)躺"、"北京癱"、網(wǎng)紅青蛙PEPE、四肢的咸魚、日本卡通形象懶蛋蛋、馬男波杰克,以及上海彩虹室內(nèi)合唱團的歌曲《感覺身體被掏空》等。這些符號無一例外都是在傳遞一種"我已經(jīng)是個廢物"的頹廢自嘲式信息。這種現(xiàn)象與\L絲、殺馬特、直播等網(wǎng)絡亞文化一起構(gòu)成當代社會青年的心理和文化景觀。目前這種以頹廢氣質(zhì)為標榜的"喪文化",正通過各種媒體終端和社交網(wǎng)站,迅速進入到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一部分年輕人中引起廣泛的影響。
[Abstract]:Internet mourning culture is not a strict name, it refers to a subcultural phenomenon that is popular in social media.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this phenomenon is that some post-80s, post-90s young people on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with decadent and sad expression bags, pictures, videos, words, to express their lost goals and hopes in real life.In a state of decadence and despair. "The representative symbols of the mourning culture are "Ge You lying down", "Beijing paralysis", PEPEE, the red frog, the salted fish on all limbs, the Japanese cartoon character lazy balls, Jack Horse, and the song "feeling the body emptied" by the Shanghai Rainbow Indoor Choir, etc.These symbols, without exception, convey a decadent self-deprecating message of "I am a waste."This phenomenon, together with Internet subculture, such as silk, killing Matt and live broadcast, constitutes the psycholog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of contemporary social youth.At present, the "funeral culture", which is touted as decadence, is rapidly entering the daily life of young people through various media terminals and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causing widespread influence among some young people.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建師范大學新聞中心;
【分類號】:G112;G20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常彥;;網(wǎng)絡亞文化的思辨[J];中國計算機用戶;2008年07期

2 丁常彥;;網(wǎng)絡亞文化[J];中國計算機用戶;2008年07期

3 林品;;從網(wǎng)絡亞文化到共用能指——“\L絲”文化批判[J];文藝研究;2013年10期

4 朱明;胡希軍;熊輝;;論我國農(nóng)村文化景觀及其建設[J];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2007年02期

5 王和平;趙玉秀;;關于廉政文化建設的幾點認識[J];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6 毛志成;;當前的“文化類別”及其他[J];文學自由談;2009年06期

7 單霽翔;;從“文化景觀”到“文化景觀遺產(chǎn)”(上)[J];東南文化;2010年02期

8 趙士林;;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景觀[J];粵海風;2010年03期

9 劉陽;;“文化景觀”遺產(chǎn)保護面面觀[J];中華建設;2010年06期

10 劉紅純;;文化景觀基礎性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緊迫性[J];風景園林;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治建;夏強;;網(wǎng)絡亞文化與青少年犯罪研究[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冊)[C];2009年

2 趙麗麗;南劍飛;;自貢鹽文化遺產(chǎn)保護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研究[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四輯)——回顧與展望:中國鹽業(yè)體制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郭湛;田建華;;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續(xù)發(fā)展[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紀念馮定百年誕辰研究文集[C];2002年

4 殷國明;;欲望都市:女性誘惑與流行文化[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廖慶六;;試論金門家廟文化景觀[A];守望與傳承——第四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李和平;馬宇鋼;;文化景觀視角下西南山地街巷空間演進機制研究[A];城鄉(xiāng)治理與規(guī)劃改革——2014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3-城市規(guī)劃歷史與理論)[C];2014年

7 王偉年;王士君;;文化產(chǎn)業(yè)園區(qū)的功能、運行模式及發(fā)展策略[A];全國經(jīng)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暨中國區(qū)域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林文鎮(zhèn);;澎湖石滬文化景觀——吉貝石滬群及其修造維護現(xiàn)況[A];閩南文化新探——第六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9 潘丹;;全球化與北京的文化產(chǎn)業(yè)[A];論北京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2009北京文化論壇文集[C];2009年

10 陳炎;;“文明”與“文化”[A];“都市文化學科建設論壇暨都市文化原理編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程武;我們該如何面對網(wǎng)絡亞文化[N];中華工商時報;2008年

2 薛世君;“名人故里之爭”爭的是偽文化[N];廣州日報;2010年

3 張文燕;保護文化遺產(chǎn),不應只有臨終關懷[N];烏魯木齊晚報(漢);2013年

4 本報記者 趙振杰邋張海濤 蘆瑞;讓歷史告訴我們文化的價值[N];河南日報;2007年

5 梁國建;加強小城鎮(zhèn)文化建設[N];麗水日報;2007年

6 郭之純;惡俗走紅背后的文化厭食癥[N];中國商報;2007年

7 張飛龍邋李東芳;文化研究學科意欲何為[N];中國教育報;2008年

8 孫建茵;檢視當下文化景觀[N];光明日報;2008年

9 本報記者 余寧邋邱振剛 云菲;讓規(guī)劃和評估走在文化遺產(chǎn)保護之前[N];中國藝術報;2008年

10 本版編輯邋秦魯 王琦 鐘華 周寧 曹維斯 曹柳鶯;“文化焦慮”折射什么[N];解放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學標;全球化時代維吾爾民族的文化沖突與文化傳播[D];武漢大學;2010年

2 于茜虹;商業(yè)街的傳統(tǒng)文化屬性與魅力度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綺;網(wǎng)絡亞文化視域下的草根狂歡現(xiàn)象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2 高丹;網(wǎng)絡亞文化中的飲食男女現(xiàn)象[D];北京印刷學院;2017年

3 王凱;網(wǎng)絡亞文化現(xiàn)象理論解析[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4 宋難;作為網(wǎng)絡亞文化的\L絲及其話語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5年

5 化麥子;都市青年的身份焦慮與網(wǎng)絡亞文化的抵抗邏輯[D];暨南大學;2015年

6 劉炎;東西方游客對中國文化景觀的符號認知差異[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07年

7 劉燕菁;基于空間生產(chǎn)理論的徐匯濱江“西岸文化走廊”構(gòu)建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8 陳慧萍;常州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現(xiàn)狀、成因與對策[D];蘇州大學;2015年

9 劉佳;甘肅特色文化的國際傳播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5年

10 劉芹英;森林型自然保護區(qū)的文化價值評價研究[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6年

,

本文編號:177024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177024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3f4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