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哥特小說與中國六朝志怪小說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9-28 10:02
將英國哥特小說與中國六朝志怪小說加以比較研究,是一個新的富于挑戰(zhàn)性的課題。所以這樣說,基于三個原因:(1) 受以往既定的政治標準和閱讀思維定式的影響,國內對產(chǎn)生于18世紀后期的英國哥特小說這樣一個曾經(jīng)深刻影響過19世紀以來西方文學的“黑色小說”流派,在譯介和研究上顯得非常滯后,國內讀者對其還十分陌生。從國外方面看,20世紀80年代前,哥特小說的研究明顯不足,且評價不高。80年代后,西方對哥特小說的研究出現(xiàn)日趨高漲的熱潮。因此,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英國哥特小說都是一個值得充分重視并大有可為的研究領域。(2) 在中國小說史上,六朝志怪小說是研究得最為不夠的領域,突出表現(xiàn)在把六朝志怪小說作為小說文本,立足于文學性、藝術性等方面開掘的深廣度還遠遠不夠。尤其是,以往對六朝志怪小說的研究多為封閉式的孤立研究,即在民族文學內部來研究,缺乏比較文學視閾下的世界性眼光,很少從世界的范圍內以世界性眼光來看待它的具有世界性的重要價值和意義。(3) 將兩者加以比較研究,以彰顯它們共同的審美特性及其各自的獨特性與價值,從而實現(xiàn)由淺層次的異同比較進入到深層次的文化探源,這還是一次新嘗試。 筆者所以選擇這個論題,主要基于這樣的考慮:作為同屬于鬼怪小說的英國哥特小說與中國六朝志怪小說,都在各自民族的文學史中居于邊緣地位,曾經(jīng)長時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研究,但卻都對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不可低估的深遠影響。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它們共同的遭遇中是否蘊涵著某種相同或相似的帶有規(guī)律性的問題?它們中間是否存在著某些共性的魅力?筆者嘗試著把它們納入比較文學視野互為參照,相互印證,以彰顯它們共同的審美特性及其各自的獨特性與價值,從而既實現(xiàn)由淺層次的異同比較進入到深層次的跨文化探源,又在某種理想的層面上,尋求一些創(chuàng)作通則和小說之為藝術殊途同 歸的真諦。 本課題主要運用比較文學平行研究的方法,附以闡釋學、接受美學、敘事 學等理論,本著跨異質文化平等對話與溝通互補的立場和原則,通過對英國哥 特小說與中國六朝志怪小說的比較,突出其各自的文學特色,顯露、闡揚其各 自的文學傳統(tǒng)及其存在價值,進而探尋它們作為鬼怪小說所共有的審美本質與 基本規(guī)律。本課題強調可比性、突出異質性、彰顯對話性。在研究中,以小說 構成的幾個要素(如情節(jié)、主題、人物、敘事)來結構、貫串本文,突出問題 意識,以問題帶動比較研究。 本文的創(chuàng)新性突出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l)從比較的角度,較為系統(tǒng)地探討 了英國哥特小說的思想價值、藝術成就及其在西方文學史上的重要影響,對幾 部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小說作了細致的分析,填補了國內英國哥特小說研究無專 著的空白。(2)首次較為全面、細密地考察了六朝志怪小說作為小說文本的文 學成就與長期被遮蔽的藝術魅力,并將其與英國哥特小說互為參照,從根本上 改變了過去那種單一的封閉的研究思維模式,推動了它在深廣兩方面的發(fā)展。 (3)首次促成英國哥特小說與中國六朝志怪小說的比較研究在世界文學整體 系統(tǒng)中展開,促進并加強了這兩種具有明顯異質性的小說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交 流互補,使原來彼此隔離的兩個世界成為融合的世界。(4)首次清理了兩種小 說怪誕與恐怖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并深入探討了怪誕與恐怖的理論內涵及其獨特的美 學價值和意義。 緒論部分主要考察了處于比較兩極的英國哥特小說與中國六朝志怪小說 各自的研究現(xiàn)狀及其研究價值,并詳細闡明了比較研究英國哥特小說與中國六 朝志怪小說的思路、方法、目的及其意義。 正文由七章組成。 第一章“背景論”:通過對英國哥特小說與中國六朝志怪小說生成背景的 考察,旨在揭示它們各自不同的文學歷史傳統(tǒng),是更好地認識、把握本文后面 各章所呈現(xiàn)出的它們之間異質性的基礎和前提;同時也為顯出其生成過程中所 面臨的類似的歷史境遇,以及因這種歷史境遇的類似所帶來的創(chuàng)作思維上的某 些共性審美特征。 第二、三章“情節(jié)論”:分別從情節(jié)的怪誕與恐怖兩大表現(xiàn)形態(tài)入手,比 較英國哥特小說與六朝志怪小說的異同,認為在情節(jié)上,志怪小說于怪誕中顯 溫情,令人流連往返;哥特小說則于怪誕中見恐怖,讓人毛骨驚然。而且恐怖 是哥特小說的主導性特征;志怪小說多是開始頗讓人有些恐怖,但隨后演繹出 來的故事卻不都是恐怖的,而是別有洞天,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此基礎上闡明 其怪誕與恐怖的理論內涵及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意義,并對兩者所表現(xiàn)出來的 重大差異進行詳細的文化分析。 第四章“主題論”:具體探討因果報應、愛情、復仇三大主題在英國哥特 小說與中國六朝志怪小說中的異同表現(xiàn)及其生成原因。兩者均通過因果報應主 題,來彰顯鮮明的道德倫理觀念與善惡是非的評價,充滿了懲惡揚善的思想精 神,但志怪小說的因果報應主題與儒家等思想傳統(tǒng)與佛教觀念息息相連;而哥 特小說的因果報應主題則與基督教思想文化傳統(tǒng)密切相關。而且,前者多集中 于人際關系的倫理規(guī)范,故而顯得內容狹窄,簡單明了,缺乏啟迪人心、引人 回味的厚重感和思想哲理上的閱讀魅力:而后者在表現(xiàn)這一主題時,則具有相 當?shù)某叫,它除?
【學位單位】:四川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04
【中圖分類】:I106.4;I561;I207.41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緒論
第一章 背景論
第一節(jié) 英國哥特小說生成背景綜述
第二節(jié) 中國六朝志怪小說成因綜述
第二章 情節(jié)論(上):怪誕
第一節(jié) 怪誕的表現(xiàn)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怪誕的審美價值
第三章 情節(jié)論(下):恐怖
第一節(jié) 恐怖的表現(xiàn)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恐怖差異的文化探源
第四章 主題論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jié) 因果報應主題比較
第三節(jié) 愛情主題比較
第四節(jié) 復仇主題比較
第五章 人物論
第一節(jié) 人物類型劃分
第二節(jié) 人物類型特征分析
第三節(jié) 人物形象描寫藝術探解
第六章 敘事形態(tài)論(上):敘事視角的選擇與運用
第一節(jié) 全知敘事視角
第二節(jié) 第三人稱限知敘事視角
第三節(jié) 第一人稱敘事視角
第四節(jié) 見證人敘事視角
第五節(jié) 多重敘事視角
第七章 敘事形態(tài)論(下):敘事時間的表現(xiàn)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敘事時間中的順序
第二節(jié) 敘事時間中的時距
第三節(jié) 重復敘事:思想的構筑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在讀期間科研成果簡介
聲明
致謝
本文編號:2828659
【學位單位】:四川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04
【中圖分類】:I106.4;I561;I207.41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緒論
第一章 背景論
第一節(jié) 英國哥特小說生成背景綜述
第二節(jié) 中國六朝志怪小說成因綜述
第二章 情節(jié)論(上):怪誕
第一節(jié) 怪誕的表現(xiàn)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怪誕的審美價值
第三章 情節(jié)論(下):恐怖
第一節(jié) 恐怖的表現(xiàn)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恐怖差異的文化探源
第四章 主題論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jié) 因果報應主題比較
第三節(jié) 愛情主題比較
第四節(jié) 復仇主題比較
第五章 人物論
第一節(jié) 人物類型劃分
第二節(jié) 人物類型特征分析
第三節(jié) 人物形象描寫藝術探解
第六章 敘事形態(tài)論(上):敘事視角的選擇與運用
第一節(jié) 全知敘事視角
第二節(jié) 第三人稱限知敘事視角
第三節(jié) 第一人稱敘事視角
第四節(jié) 見證人敘事視角
第五節(jié) 多重敘事視角
第七章 敘事形態(tài)論(下):敘事時間的表現(xiàn)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敘事時間中的順序
第二節(jié) 敘事時間中的時距
第三節(jié) 重復敘事:思想的構筑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在讀期間科研成果簡介
聲明
致謝
【引證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高琳;;從接受美學看現(xiàn)代恐怖文學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8年07期
2 阮世勤;;《弗蘭肯斯坦》的批評史回溯[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劉玲;唐前漢武系列小說敘事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武永娜;《天路歷程》與《西游記》:歷史類型學闡釋[D];河南大學;2006年
3 牛小五;柯爾律治詩歌的神秘因子探源[D];貴州大學;2007年
4 張瑞芳;《搜神記》研究[D];西藏民族學院;2007年
5 徐燕;黑色浪漫主義[D];安徽大學;2007年
6 常恒暢;段成式《酉陽雜俎》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7 劉蕊;戴爾的《海岸鬧鬼》及紐芬蘭鬼故事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8286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2828659.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