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里的西方形象_中國語言文學系
本文關鍵詞: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日本形象,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字體:】
當前位置:首頁 >> 學習資源 >> 推薦文章 >> 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日本形象(一)
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日本形象(一)
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日本形象* 盧德平 [內容提要] 以魯迅、郭沫若、郁達夫等人為代表的20年代的留日作家,在其作品中對日本社會的政治結構、風土人情、教育體制、自然景觀等均有比較詳細的描述。這類作品中頻繁出現(xiàn)的日本女子形象系列,可以講,已經成為眾多中國人心目中的一種理想的女性形象原型。
KEYWORDS: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literary prototype of Japanese image Chinese writers studying in Japan
本文集中考察第一類作家的作品。其余幾類作家的作品以后另行論述。
────────
一、櫻花情結
黃葉初的短篇小說“戀愛初期的失敗者”,形象地說出了作品中主人公那時的心境。
無獨有偶,張定璜的小說“路上”也描述了作品中主人公類似的夢想,只不過,這樣的夢想在主人公再回首的追憶里滲透了無限蒼涼的氣息:
然而,現(xiàn)實畢竟與夢幻有非常大的距離。留日之前想象中的扶桑之國,多了一層玫瑰般的色彩,風景無限美好。留日之后,親自觀察到、體驗到,并飽嘗其酸甜苦辣的日本,在這時的眾多作家的作品里,卻變成了一個輕視中國、人欲橫飛、等級森嚴、貧富懸殊的社會。風花雪月、山川草木,以櫻花為其象征的日本自然風光,這時又成了中國留學生逃避冷酷的現(xiàn)實社會,尋求一絲生命慰藉的避難所。我們的詩人、作家,經常徜徉其中,并把這種沒有國籍意識,沒有人種歧視,對誰都一視同仁的自然之母尊為生命的神龕、靈感的源泉。同時,自然與社會的這種差異,也使得留學生們被侮辱、被損害的心靈世界能尋找到一個平衡的支點。否則,很難想象這些留學生能完成他們的學業(yè)。也很難想象像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這樣極度敏感、脆弱的作家,能存活其自然和藝術的生命。
郭沫若是這樣來描述福岡的博多灣的:
他又是這樣來寫櫻花的:
我們在春季的晴天試走到郊野外來,氤氳的晴靄在空中暈著粉紅的顏色,就好像新入浴后的處女的肌膚,上天下地一切存在都好像中了酒一般,一切都在愛欲中燃燒,一切都在喘息。宇宙就是一幅最大的畫。青春的血液還在血管中鼎沸的人,怕不會以我這句話為過分罷。況且在日本的春天,櫻花正是濃開的時候,最是使人銷魂,而我又獨在這時候遇著了她。
從作者的同一部作品里不難看出,自然的描摹與社會的寫真,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筆觸,流露的是完全不同的情緒。我們的詩人詛咒日本社會,但他深愛著這里的大自然。人間無義,自然有情。
我們在日本的時候,住在海邊,住在森林的懷抱里,真所謂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回想起那時的幸福,倍增我們現(xiàn)在的不滿。
在另一首詩里,作家?guī)缀醢炎约旱闹饕膶W成就都歸功于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
別離了三閱月的舊居,
依然寂立在博多灣上,
中心怦怦地走向門前,
門外休息著兩三梓匠。
這是我許多思索的搖籃,
這是我許多詩歌的產床。
我忘不了那樓頭的眺望
我忘不了博多灣里的明波,
我忘不了志賀島上的夕陽,
我忘不了十里松原的幽閑,
注意到這種差異的作家,不只郭沫若一人。創(chuàng)造社作家滕固更是把這兩方面作了鮮明的對比。在這里,春天也好,樹葉也好,櫻花也好,都是作者悲觀的心緒籠罩下的景色:
在個人氣質上與上述感傷型作家迥然不同的魯迅,在有名的短篇小說“藤野先生”一文里,描寫日本的標志性國花櫻花時,卻少了一份爛漫,多了一份無奈:
你若把日本的地圖展開來一看,東京灣的東南,能看得見一條葫蘆形的半島,浮在浩渺無邊的太平洋里,這便是有名的安房半島!
遇著痛心之事的時候,他筆下的島國風景也濃重地涂上了蒼涼、悲觀的色調:
雪瑚的東京,比平時更添了幾分生氣。從富士山頂上吹下來的微風,總諒不了滿都男女的白熱的心腸。一千九百二十年前,在伯利恒的天空游動的那顆名星出現(xiàn)的日期又快到了。街街巷巷的店鋪,都裝飾得同新郎新婦一樣,竭力的想多吸收幾個顧客,好添這些年中的利澤,這正是貧兒富主,一樣多忙的時候。這也是逐客離人,無窮傷感的時候。
如果說一般意義上的自然景觀,,在形諸一定的文學作品時,總是不同程度地帶著作家此時此地所懷有的感情,那么,從靜止、共時的大自然環(huán)境里讀解出動態(tài)、歷時的文化內涵的作家,就顯得鳳毛麟角了。郭沫若以其歷史學者的知識儲備,從當時的博多灣去探尋其獨有的歷史事變,反映了作家在感知櫻花之國的壯麗山河時具有的濃重的歷史滄桑感。在“今津紀o”中,作者這樣寫道:
郵片已寫滿了,在那平如明鏡的海上,元艦四千艘,元軍十萬余人,竟會于一夜之間,突然為暴風所淹沒,不可抗的終是自然之偉力了。
總而言之,櫻花也好,富士山也好,博多灣也好,所有這些天籟的成分,已經不是一處處純粹客觀的自然存在,而是這些作家主觀移情之后,洋溢著他們自己人格精神的大自然形態(tài)。在這里,自然界的一山一水,都成了作家心境的寫照和象征。換句話說,是一種符號意義上的自然環(huán)境。上述作家在描述同一自然風景時傳達出的不同情緒,給讀者留下的不同感受,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二、民族與國家
從這一時期的諸多作品看來,在受盡歧視和侮辱之后引起的那種詛咒日本社會的強烈情緒,幾乎滲透在所有作品的字里行間。民族與國家的意識,是通過中日對比、切膚經驗之后自然產生的。
郁達夫在他的代表作“沉淪”里,通過主人公的吶喊,傳達了這樣的觀點:
他們都是日本人,他們都是我的仇敵。我總有一天來復仇,我總要復他們的仇。
他們都是日本人,他們對你當然沒有同情的,因為你想得他們的同情,所以你怨他們,這豈不是你自家的錯誤么?
我何苦要到日本來,我何苦要求學問。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們日本人輕侮的。中國呀中國!你怎么不富強起來。我不能再隱忍過去了。
故鄉(xiāng)豈不有明媚的山河,故鄉(xiāng)豈不有如花的美女?我何苦要到這東海的島國里來?
原來日本人輕視中國人,同我們輕視豬狗一樣,日本人都叫中國人“支那人“,這“支那人”三字,在日本,比我們罵人的“賊賤”還更難聽,如今在一個少女前頭,他不的步子人說我是一個支那人了。
民族感與國家意識的確立,成為郁達夫以及其他許多留日作家的作品中的一個共同基調。也正是曠野中的這聲聲呼號,鼓舞了許多有抱負的中國青年投身于救亡圖存的民族運動。文學的社會功能從來沒有像這一時期表現(xiàn)得如此強烈。
在氣質、經歷上與郁達夫頗多相同之處的郭沫若,在他的作品里這樣寫道:
他這個兒子已經滿了三歲,在十月閱前早已做了哥哥,所以不得不和愛牟同寢。因為在母胎內已經飽受了種種的不安,產后營養(yǎng)又不十分良好,長大了來,一出門去便要受鄰近的兒童們的欺侮,罵他是“中國佬”,要拿棍棒或投石塊來打他:可憐才滿三歲的一個小兒,他柔弱的神經系統(tǒng),已經深受了一種不可療治的瘡痍。
主人公愛牟與日本女性之間所生的子女,也早已背上父輩們一出身就肩負的原罪重荷。正如作者所說:中國人的父親,日本人的母親,生來便是沒有故鄉(xiāng)的流氓。
日本社會,或者換句話說,日本的帝國意識,像一堵無法逾越的鐵壁,阻隔開了這樣兩個一衣帶水的鄰邦。它們之間綿亙一個世紀之久的鴻溝,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無法填平。
日本社會對待華人的極度歧視,使得我們的作家時時要發(fā)出這樣那樣的詛咒。
我們曾經指出過,不同的作家,由于個人經歷的差異,對待同一件事或同一個人,認識的角度和深度大相徑庭,因而在作品中反映出來的效果是很不一樣的。詩人徐志摩作客日本,而非留學,因此從他的詩里,我們更多地感到作者對這個扶桑之國的頂禮膜拜之情,以及在高度的現(xiàn)代物質文明擠壓下所萌生出的對于中華文明的挽歌式的悲嘆。詩人在一首詩里寫道:
我慚愧我來自古文明的鄉(xiāng)國,
我慚愧我脈管中有古先民的遺血,
我慚愧揚子江的流放如今混濁,
我慚愧……我面對著富士山的清越!
-------------
為此我羨慕這島民依舊保持著往古的風尚,
在樸素的鄉(xiāng)間想見古社會的雅馴,清潔,壯曠;
我不敢不祈禱古家邦的重光,但同時我愿望…
愿東方的朝霞永葆扶桑的優(yōu)美,優(yōu)美的扶桑!
與上述兩類作家明顯不同,作家張資平,雖然也留學日本,卻少了份怨天尤人、痛罵一切的情緒。在他的作品里,我們可以看到,面對日本社會普遍存在的歧視中國人的狀況,作者更多采取一種中立、客觀的態(tài)度。他認識到,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根源,很大程度上也在于我們留學生自己低劣的素質。這樣的自我批判精神,又與郭沫若、郁達夫的作品里所流露出來的情緒化的自責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說在郭沫若、郁達夫的作品里,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并用自己柔弱的身軀去抗爭東洋帝國的留學生形象,那么,在張資平的作品里,我們更多地看到那種令人失望的“一班冗員的生活”。日本帝國的經濟成就和由此滋生出的自大、排外風潮,已經將許多中國留學生從骨髓里同化了。甚至有一些不惜脫胎換骨、邯鄲學步的留學生,自愿歸附到日本帝國的腳下。張資平的小說“一班冗員的生活”,勾畫了這樣一種假洋鬼子形象,與魯迅作品里的某些人物類型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電車里兩個人閉著眼睛坐著,并不說話。C知道章君又一個怪僻,他不喜歡在日本人面前和中國人講中國話。C還有一位同學謝君更厲害,他上邊穿的是像蝙蝠翼一樣的日本和服,下邊穿條日本裙和一對日本高木屐,高高的把雙肩聳起,左肩上掛一個書袋,右脅下挾一把紙傘,腳未曾舉步,頭先向前伸,看見他走路的人都很擔心,怕他要向前方伏著倒下去,也有人稱贊他和日本學生沒有兩樣。
有位讀者讀過此文
>>
本文關鍵詞: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日本形象,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18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171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