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發(fā)言人應答話語中人身攻擊的語用論辯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17 21:07
本文關鍵詞:外交部發(fā)言人應答話語中人身攻擊的語用論辯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外交部記者招待會 人身攻擊 語用論辯學 謬誤
【摘要】:外交部記者招待會是中國政府對外發(fā)布外交活動信息、闡明中國內外政策以及解釋中國在重大國際問題上所持立場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外媒報道或評論中國內政外交的一個重要信息源。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發(fā)言人絕不是自說自話,而是充分考慮到可能存在的質疑或反對意見并進行針對性的解釋或反駁。從這點上看,發(fā)言人的應答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論辯話語,反方就是可能對其立場持質疑或反對態(tài)度的現(xiàn)場記者和國際受眾。在外交部記者招待會上,針對記者提出的諸如領土主權、人權、貿易糾紛等較為尖銳或敏感的問題,發(fā)言人常常使用“人身攻擊”論證予以反駁,即通過否定對方的人格或品質進而否定或者質疑對方提出的立場或論證。當前學界對此現(xiàn)象尚未予以充分關注,更未從論辯話語的角度對此加以深入研究。鑒于此,本研究借助語用論辯學的基本研究框架,以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間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的真實應答話語為研究語料,對其中出現(xiàn)的“人身攻擊”論證進行了論辯分析和合理性評價。研究發(fā)現(xiàn),在發(fā)布會上,發(fā)言人通常使用辱罵型、境況型和“你也是”型三種人身攻擊論證來降低對方的可信度,試圖將對方排除在論辯之外。辱罵型人身攻擊可以分為四類:攻擊對方的人格、攻擊對方的信仰、攻擊對方的智力以及攻擊對方的專業(yè)性;境況型人身攻擊可以分為兩類:懷疑對方的動機以及懷疑對方潛在利益;“你也是”人身攻擊又可以分為四類:前后言行不一致、前后行為不一致、前后言語不一致以及光說不練。其中辱罵型人身攻擊屬于直接人身攻擊,而境況型和“你也是”型人身攻擊屬于間接人身攻擊。根據外交部記者招待會的機構語境以及“人身攻擊”論證的一般性合理評價標準,本研究提出了外交部發(fā)言人應答話語中使用“人身攻擊”論證的合理性標準,這些合理性標準主要包括:指責內容真實與否、指責內容與對方立場的相關性、指責內容是否過激、指責內容是否中傷或侵犯他人名譽等等。依此標準,本研究對語料中的“人身攻擊”論證進行了合理性評價。研究發(fā)現(xiàn),新聞發(fā)言人在指責對方不負責任、不明智、不專業(yè),以及質疑對方潛在利益、指出對方言行不一時都可能存在謬誤。本研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均有較為重要的啟示。在理論層面:本研究將論辯話語研究與外交部記者招待會研究搭上對話的橋梁,為發(fā)言人應答話語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也為發(fā)言人應答話語中其他論證策略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路徑;同時本研究結合機構語境,制定了使用“人身攻擊”論證的合理性標準,為評價其他論證策略的合理性提供新的評價方法。在實踐層面:本研究為外交部發(fā)言人如何合理使用人身攻擊論證,避免出現(xiàn)謬誤提供有效的指導,即發(fā)言人在使用人身攻擊論證時,不僅需要考慮到語言的有效性,還需要考慮機構語境的制約。
【關鍵詞】:外交部記者招待會 人身攻擊 語用論辯學 謬誤
【學位授予單位】:江蘇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H136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6-7
- ABSTRACT7-9
- 摘要9-15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5-18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5-16
- 1.2 Research Aims and Significance16-17
- 1.3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17-18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8-27
- 2.1 Studies on Spokespersons’ Replies at Press Conferences18-22
- 2.1.1 Linguistic Style of the Spokespersons’ Replies18-19
- 2.1.2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Spokespersons’ Replies19-21
- 2.1.3 Rhetoric in Spokespersons’ Replies21-22
- 2.2 Studies on Personal Attacks22-26
- 2.2.1 Informal Logic Approach22-24
- 2.2.2 Rhetorical Approach24
- 2.2.3 Dialectical Approach24-26
- 2.3 A Brief Summary26-27
- Chapter Three RESEARCH FRAMEWORK27-35
- 3.1 Theoretical Assumptions27-32
- 3.1.1 Argumentation as A Part of Critical Discussion27-29
- 3.1.2 Ideal Model of A Critical Discussion29-30
- 3.1.3 Strategic Maneuvering between Reasonableness and Effectiveness30
- 3.1.4 Fallacy30-32
- 3.2 Research Questions32
- 3.3 Data Collection32
- 3.4 Research Methods32-35
- 3.4.1 Reconstructing Argumentative Discourse32-33
- 3.4.2 Analyzing Strategic Maneuvering with Personal Attack33-34
- 3.4.3 Evaluating Strategic Maneuvering with Personal Attack34-35
- Chapter Four RESEARCH RESULTS AND DISCUSSIONS35-72
- 4.1 Institutional Preconditions for Strategic Maneuvering with Personal Attack inthe Spokespersons’ Replies35-37
- 4.2 Strategic Maneuvering with Abusive Personal Attack in the Spokespersons’Replies37-45
- 4.2.1 Types of Abusive Personal Attacks37-42
- 4.2.2 Strategic Function of Abusive Personal Attack42-45
- 4.3 Strategic Maneuvering with Circumstantial Personal Attack in theSpokespersons’ Replies45-51
- 4.3.1 Types of Circumstantial Personal Attack45-48
- 4.3.2 Strategic Function of Circumstantial Personal Attack48-51
- 4.4 Strategic Maneuvering with You Too in the Spokespersons’ Replies51-59
- 4.4.1 Types of You Too51-56
- 4.4.2 Strategic Function of You Too56-59
- 4.5 Soundness Criteria for Personal Attack in the Spokespersons’ Replies59-72
- 4.5.1 Soundness Criteria for Abusive Personal Attack59-64
- 4.5.2 Soundness Criteria for Circumstantial Personal Attack64-67
- 4.5.3. Soundness Criteria for You Too67-72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72-76
- 5.1 Major Findings72-73
- 5.2 Implications73-74
- 5.3 Limitations and Further Research74-76
- REFERENCES76-79
- APPENDIX I79-85
- APPENDIX Ⅱ8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元;田甜;;外交部發(fā)言人答記者問的暗示閃避方式及功能[J];湖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06期
2 劉一;;外交部發(fā)言人是如何“煉”成的?[J];東西南北;2014年04期
3 ;我對美國提出第四百次嚴重警告[J];文史博覽;2014年04期
4 鄒建華;;外交部發(fā)言人揭密[J];時代文學;2007年04期
5 ;外交部發(fā)言人就有關海灣戰(zhàn)爭中不少平民遭到轟炸問題答記者問[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91年06期
6 ;我國外交部發(fā)言人就日本人嫖娼問題等答記者問[J];報告文學;2004年01期
7 鄒建華;;走近外交部發(fā)言人[J];報刊薈萃;2005年09期
8 郭e,
本文編號:6911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691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