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語》語音系統(tǒng)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29 19:35
本文關(guān)鍵詞:《蜀語》語音系統(tǒng)研究
【摘要】:《蜀語》是我國現(xiàn)存第一部“斷域為書”的方言詞匯著作,它成書于明末清初,其作者李實為明末四川遂寧人�!妒裾Z》的出現(xiàn),結(jié)束了四川方言零星記載的歷史,是研究四川古代方言的寶貴材料。李實從當時活的語言出發(fā)創(chuàng)作《蜀語》,他忠實地記錄當時口語中的方言詞匯,共計565條,并通過直音、反切、標調(diào)等多種方式對其中507條進行了注音,反映了明代四川方言語音的基本面貌。本文從《蜀語》中有注音的507條詞條出發(fā),通過統(tǒng)計和對比分析的手法,并結(jié)合大量元代、明代、清代等語音文獻材料與現(xiàn)代四川方音的研究成果,對《蜀語》所反映的語音進行梳理,考察當時的四川方音,以探尋明末清初四川方言語音的特點與基本面貌。全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主要介紹《蜀語》作者李實以及《蜀語》多方面的價值,介紹《蜀語》的版本,梳理已有的《蜀語》研究成果,闡述本文的研究意義與研究步驟。第二章,《蜀語》詞條及音注形式。本章將對《蜀語》中的詞條和音注形式進行整理和寫,以求對《蜀語》整個詞匯與音注材料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第三章,《蜀語》的聲類。本章通過對《蜀語》音注材料中聲類的歸納和整理,主要從聲類的全濁聲母清化,唇音的分合及音值,泥、娘、日、來四母的關(guān)系,知照系聲母的合并、見系與精組聲母的腭化與尖團分立,知照組與精組聲母的分立與四川方言翹舌聲母的產(chǎn)生,零聲母的歸并這七個方面對《蜀語》聲類進行闡述,最后得出《蜀語》中有20類聲母。第四章,《蜀語》的韻類系統(tǒng)。本章通過對《蜀語》音注材料中韻類系統(tǒng)的歸納和整理,將《蜀語》中中古十六攝字的分混情況進行逐類分析,最后總結(jié)出蜀語韻類有[-m]韻尾消失、[-n]韻尾和[-?]韻尾的混同、入聲韻尾正在丟失、二等喉牙音字介音腭化、重紐韻母合并5個特點,并總結(jié)出《蜀語》有39個韻類。第五章,《蜀語》的調(diào)類系統(tǒng)。本章通過對《蜀語》音注材料中調(diào)類系統(tǒng)的歸納和整理,主要從平分陰陽、濁上變?nèi)�、入聲的歸并三個角度對《蜀語》調(diào)類系統(tǒng)進行全面分析,最后得出《蜀語》中有5個調(diào)類。第六章,《蜀語》探源。本章通過對《蜀語》文本內(nèi)容、李實生平的考定,論證了《蜀語》并非湖廣話的事實,在地理上,將《蜀語》語音特點與《四川方言調(diào)查報告》做對比分析,找尋到《蜀語》在今天四川方言中的蹤跡,在語音上,將《蜀語》與南路話語音特點進行對比,最后綜合得出《蜀語》反映的是今天四川南路話的結(jié)論。
【關(guān)鍵詞】:《蜀語》 明代 音系 四川方言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H172.3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t6-11
- 1 緒論11-21
- 1.1 李實與《蜀語》11-13
- 1.2《蜀語》的版本13
- 1.3 研究現(xiàn)狀13-18
- 1.3.1《蜀語》研究現(xiàn)狀13-16
- 1.3.2 四川方言語音研究現(xiàn)狀16-18
- 1.4 研究意義18
- 1.5 研究步驟18-21
- 1.5.1 確立音韻地位18-19
- 1.5.2 歸納同聲、韻、調(diào)類字19-20
- 1.5.3 對比分析20
- 1.5.4 確定音值20-21
- 2《蜀語》詞條及音注梳理21-27
- 2.1《蜀語》詞條的記錄形式21-23
- 2.1.1 一條一詞21-23
- 2.1.2 一條多詞23
- 2.2《蜀語》的音注形式23-27
- 2.2.1 直音23-24
- 2.2.2 反切24
- 2.2.3 標調(diào)24
- 2.2.4 引典24-25
- 2.2.5 辨形25-27
- 3《蜀語》的聲類系統(tǒng)27-46
- 3.1 全濁聲母清化27-32
- 3.2 唇音的分合與音值32-33
- 3.3 泥、娘、日、來母33-35
- 3.3.1 泥母與娘母、日母33-34
- 3.3.2 泥母與來母的分合34-35
- 3.4 知照系聲母的合并35-36
- 3.5 見系與精組的腭化與尖團36-42
- 3.5.1 見系與精組細音尚未腭化36-42
- 3.5.2 尖團問題42
- 3.6 知照組與精組的分立與四川方言卷舌聲母的形成42-43
- 3.7 疑、云、以、影母問題及零聲母的歸并43-45
- 3.8《蜀語》聲母構(gòu)擬45-46
- 4《蜀語》的韻類系統(tǒng)46-78
- 4.1《蜀語》各攝情況分析46-68
- 4.1.1 果攝46-49
- 4.1.2 假攝49-50
- 4.1.3 遇攝50-52
- 4.1.4 蟹攝52-54
- 4.1.5 止攝54-55
- 4.1.6 效攝55-58
- 4.1.7 流攝58-59
- 4.1.8 咸、山攝59-61
- 4.1.9 深、臻韻61-63
- 4.1.10 宕、江攝63-64
- 4.1.11 曾、梗攝64-66
- 4.1.12 通攝66-68
- 4.2《蜀語》韻類特點68-77
- 4.2.1 [-m]韻尾消失68-70
- 4.2.2 [-n]韻尾和[-?]韻尾的混同70-71
- 4.2.3 入聲韻尾71-72
- 4.2.4《蜀語》介音特點72-75
- 4.2.5《蜀語》中的重紐問題75-77
- 4.3《蜀語》韻母構(gòu)擬77-78
- 5《蜀語》的調(diào)類系統(tǒng)78-83
- 5.1 平分陰陽78-79
- 5.2 濁上變?nèi)?/span>79-80
- 5.3 入聲獨立80-83
- 6《蜀語》探源83-90
- 6.1 從地理位置看《蜀語》今蹤84-86
- 6.2 從語音特點探《蜀語》源頭86-90
- 參考文獻90-94
- 致謝94-97
- 附錄 197-121
- 附錄 2121-142
- 附錄 3142-159
- 附錄 4159-179
- 附錄 5179-19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崔榮昌,宋伶俐;普通話對成都話語音的影響[J];語文建設(shè);1999年06期
2 崔榮昌;李錫梅;;四川境內(nèi)的“老湖廣話”[J];方言;1986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孫越川;四川西南官話語音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2 董建交;明代官話語音演變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馮宇靜;《蜀語》語音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2 向?qū)W春;《蜀語》與四川方言詞匯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5908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590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