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漢語借用動量詞的轉喻類型研究
本文關鍵詞:現(xiàn)代漢語借用動量詞的轉喻類型研究
【摘要】:借用動量詞是動量家族中開放的成員,通過轉喻機制,從名詞、動詞等其它詞類借用成員,實現(xiàn)對動作事件形象、適切的表達。本文通過自建的小型封閉語料,將其中的動量詞分為因果類、伴隨類、器官類、工具類、時間類及拷貝類六種類型。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它們在語料中出現(xiàn)的頻次分布差異較大。筆者嘗試運用轉喻機制,并結合參照點理論和事件域認知模型(ECM),對此進行闡釋。該分析有助于人們對數(shù)量眾多、類型龐雜的借用動量詞有更加明晰的認識,從而加強動量詞的使用效力。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大學外語學院;
【關鍵詞】: 借用動量詞 轉喻類型 參照點 事件域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構式視角下的漢語動量組配認知研究”(項目編號:15BYY133) 陜西師范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基于語料庫的英漢動量構式對比與翻譯研究”(項目編號:14SZYB27)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類號】:H15
【正文快照】: 1.引言有關借用動量詞的“借用”問題,許多學者從不同視角進行了討論。李湘(2011)認為“計數(shù)的需要也許并不是‘借用動量詞’產生的根本動因”,并對名詞借用為動量詞的情況進行細致分析。張媛、劉振前(2015)認為借用動量詞按照所借用的詞類可分為:人體器官動量詞、工具動量詞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邵勤;動量詞研究綜述[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2 金桂桃;;動量詞“和”的產生、發(fā)展與演變[J];北方論叢;2005年06期
3 蔣宗霞;;動量詞的語義分類及組合關系[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4 金桂桃;;宋元明清動量詞研究[J];長江學術;2007年01期
5 金桂桃;;動量詞“把”的產生、發(fā)展及相關問題[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7期
6 葉桂郴;羅智豐;;漢語動量詞形成的原因[J];古漢語研究;2007年03期
7 劉玉朝;;從“過”與“次”看漢語通用(無色)動量詞的演變[J];大眾文藝(理論);2008年12期
8 高文盛;;動量詞“回”“次”的差異及其運用[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9 方寅;;也談動量詞的語義特征[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8期
10 劉玉朝;;從“過”與“次”看漢語通用(無色)動量詞的演變[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申珊珊;;現(xiàn)代漢語動量詞“次”與“回”用法比較[A];第五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2年
2 王安琛;;試論“V—V”結構[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王曉燕;中亞留學生漢語動量詞習得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2 張媛;現(xiàn)代漢語動量詞層現(xiàn)的認知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3 周娟;現(xiàn)代漢語動詞與動量詞組合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4 陳淑梅;鄂東方言的量范疇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莊素真;一組專用動量詞的發(fā)展演變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2 馬菁菁;《型世言》量詞研究[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5年
3 王三妹;動量詞“次”、“回”與動詞的組合及其異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年
4 趙嘉君;動量詞“遍”和“次”與英文“time”的對比研究及其對外漢語教學策略[D];南昌大學;2015年
5 周艷妮;漢語借用動量詞偏誤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6 張凱琪;外國留學生漢語動量詞習得情況調查及教學建議[D];黑龍江大學;2015年
7 尹莉莉;對外漢語教學中動量詞“次”與“回”的辨析及其教學對策[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8 黃曉宇;常用動量詞偏誤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5年
9 程森鳳;現(xiàn)代漢語動量詞研究[D];揚州大學;2009年
10 郭瑞峰;漢語動量詞的語義分析與對外漢語動量詞教學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現(xiàn)代漢語借用動量詞的轉喻類型研究
,
本文編號:5129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512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