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研究綜述
本文關鍵詞: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特點,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論文網 > 歷史論文發(fā)表 >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研究綜述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研究綜述
發(fā)布日期: 2014-05-09 發(fā)布:
2013年3期目錄 本期共收錄文章20篇
[摘 要] 目前,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言藝術研究,主要聚焦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內涵,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語言藝術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語言藝術,構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言藝術的路徑探索等四個方面。就現(xiàn)有的理論成果來看,該研究還亟待在深度和廣度上進一步拓展。
中國論文網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 大眾化; 語言藝術
[中圖分類號]B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5595(2013)03-0076-05
自中國共產黨提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以來,學術界積極跟進,對之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論探索與研究,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理論研究成果。截至2012年9月22日,通過中國知網(CNKI)查詢系統(tǒng),以“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共有期刊文章1969篇,碩士論文120篇,博士論文13篇,網上圖書商城已有多部相關學術著作面世。
習近平曾強調指出:所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用簡單質樸的語言講清楚、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說明白,使之更好地為廣大黨員和人民大眾所理解、所接受!盵1]因此,加強與之相適應的語言藝術研究,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和首要工作。但是,除去個別文章或著作中零星而分散地涉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問題之外,以“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語言”這兩個關鍵詞同時在中國知網搜索,當日的結果顯示:僅有期刊文章10篇,尚無以之為題的碩士、博士論文,網上圖書商城也沒有關于這方面的論著。這表明:目前,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言藝術這一重要問題的研究,就總體而言還缺乏一定的理論自覺。然而,慶幸的是學術界并未對之完全忽略,其現(xiàn)有的理論成果主要聚焦于以下四個方面。
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內涵
語言本身雖不具有直觀形象性的特點,卻能夠給人帶來無限自由的豐富想象,通過藝術性的語言描摹,能夠使人獲得相似的感官體驗和思想共鳴。中國自古就有“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的明訓。黑格爾也曾說:“語言的藝術在內容和在形式上比其他藝術都遠較廣闊!盵2]的確,作為“思想直接表現(xiàn)”的語言,是不能不講究藝術性的。
有學者認為,所謂語言藝術,是指在應用有聲語言、書面語言、體態(tài)語言等表達形式的語言傳播活動中,在遵循語言的一般原則和理論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使語言產生愉悅人心的效果,并由此產生良好接受效果的方法和技巧。[3]6973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語言藝術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只有注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研究,才能切實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并使之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另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是對大眾的一種思想和精神的喚醒、激勵、肯定和提升。這就要求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注重其獨特的語言藝術,以大眾語言增強科學理論的吸引力、親和力和穿透力。唯有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能真正成為代表大眾的根本利益、融入大眾的思想情感、激發(fā)大眾的創(chuàng)造力量的偉大理論,成為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行動指南,成為改造社會、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物質力量。這也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特質是:學理化與通俗化的統(tǒng)一、灌輸性與感染性的統(tǒng)一、意識形態(tài)性與現(xiàn)實利益性的統(tǒng)一。[4]2224
也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言藝術只是我們弘揚馬克思主義的一種手段和方式,因此,并不需要嚴格的概念性界定,也沒有規(guī)定的框架、結構或公式,只要是有助于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被群眾理解、接受和運用的話語體系,都屬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都稱得上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形式。大力倡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并非為了給馬克思主義理論生硬地套上一個“語言藝術”光環(huán),讓這一理論或者這一工作更具神秘色彩,讓人以仰視或崇拜的姿態(tài)來對待它,相反,我們的真正目的在于神秘色彩的“祛魅”[5],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真理通俗易懂,以便更好地為大眾所接受,并內化為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實踐活動、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指導思想,這樣才能保持和發(fā)展自身的無限生機與活力。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6月第29卷 第3期 袁 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研究綜述也有學者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等同于藝術語言。其內涵是指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傳播者在精準理解馬克思主義要旨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受眾的接受心理和語言習慣,運用修辭等藝術化手法,化抽象深奧的理論為富于美感、生動活潑的通俗化語言。其基本要求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藝術語言的通俗性(生活化、口語化、形象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藝術語言的審美性(音感美、語詞美、句式美)。[6]在當代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與交鋒交融的局面中,馬克思主義要穩(wěn)居主流地位,就必須占領廣播、影視、報刊、網絡等各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傳媒的高地,其中尤為關鍵的是,要使馬克思主義以通俗化、形象化、生動化的藝術化語言方式感染廣大人民群眾。
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語言藝術的關系
加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言藝術研究,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本質要求。有學者指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普及活動,離不開宣講語言的藝術性。具有科學性、通俗性、生動性、幽默性的語言,能在大眾化的過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便于被廣大群眾理解和掌握,并內化為大眾的價值信仰和指導思想。[7]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和方法,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普及、宣傳和教育,旨在把外在的理論化為人民群眾內心的思想觀念,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科學方法指導人民大眾的新的偉大實踐。理論要“化”大眾,就要求理論本身要充分考慮人民大眾的接受能力和思維習慣,通過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等方式主動走向和接近大眾,把高深的理論用群眾樂于接受的平實質樸語言說清楚講明白,使抽象的理論邏輯轉化為形象的生活邏輯。[4]2224 加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言藝術研究,是轉換當前話語方式的必然要求。語言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以某種話語內容的表述方式,被作為話語主體的人所言說,這就形成了具有一定歷史性的話語方式。對此,有學者指出,當前的話語方式極不利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主要原因是:第一,原生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具有19世紀歐洲語言文法和思維方式特點,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決定了我們必須以當代中國人普遍接受的語言文法和思維方式對之進行話語方式的轉換,“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第二,革命時代的話語方式,依然充盈著以和平發(fā)展為時代主題的話語空間,而伴隨互聯(lián)網等新興傳媒興起的話語平等權,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關注現(xiàn)實社會中的“大眾話語”、 “流行話語” 、“網絡話語”,從中升華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馬克思主義話語素材,從而在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霸權的博弈中戰(zhàn)勝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第三,在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實際工作中,出現(xiàn)了與馬克思主義本質要求格格不入的新“黨八股”傾向:滿足于注釋經典、歷史考據、玩弄詞句的“經院文風”;以油腔滑調華而不實的空話套話官話,作為漠視社會現(xiàn)實脫離人民大眾作風的遮羞布,從而使馬克思主義懸空化,大眾主體地位邊緣化。[8]3639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研究,在以大眾化的話語方式推進馬克思主義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傳播的同時,提升大眾以富含時代氣息的鮮活語言和符合時代特點的表達方式來闡述馬克思主義的能力,通過大眾化語言藝術的橋梁和紐帶,溝通馬克思主義和人民大眾雙向的良性互動關系。
加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言藝術研究,是實現(xiàn)大眾話語權力的基本要求。有學者認為,所謂話語權,是指人們表達意志的權利和資格,它既是一種重要而有效的社會控制手段和整合力量,也是一種潛在的現(xiàn)實權力。話語權的掌控者,能通過操縱話語的篩選和發(fā)布,左右輿論走向,引導或控制他人或社會的認知,以確立和鞏固其社會地位!敖y(tǒng)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苯y(tǒng)治階級對話語權的壟斷,擠壓了大眾獨立的意志、主張和行為判斷空間,導致人民群眾陷入“自我噤聲、主體虛化”的失語狀態(tài)。實現(xiàn)廣大人民群眾的平等話語權,是社會民主自由的體現(xiàn)與保障。就現(xiàn)實情形而言,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新興傳媒技術與手段開啟了一個平等性與互動性兼容的虛擬世界,大大拓展了大眾的話語空間、話語方式和話語能力,“剝奪”、“替代”、“濫用”和“占用”等種種“話語霸權”賴以存在的社會條件逐步喪失,話語權平等已經成為勢不可擋的時代潮流和社會法則。因此,現(xiàn)代西方國家的政權雖然仍牢牢控制在資產階級手中,但一般都在形式上承認人民群眾言論自由權利和平等話語權,這是人民群眾借助科技力量同資產階級進行博弈的一種勝利。中國作為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賦予廣大人民群眾話語權、實現(xiàn)大眾話語權平等,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題中應有之義。所以,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進程中,應自覺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對于大眾的話語權、話語能力及話語方式應給予高度重視。應以詞句的簡潔化、語言的大眾化、表述的通俗化和文法的民族化為基本特征[8]3639,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話語大眾化,使科學理論以大眾所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話語方式得到有效傳播,用以改造我們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并成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科學指南。
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語言藝術
世界上沒有一種學說能夠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在科學的各個領域綻放出如此耀眼奪目的智慧之光,也很少有一種學說能夠像馬克思主義學說那樣,被一種精確、優(yōu)美、富于激情和感染力的語言所描述。當一種先進的思想和一種精當的語言結合在一起時,它的魅力將是無法抗拒的。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具有游刃有余地駕馭語言的能力,不僅使語言準確而生動地闡明了他們的思想,而且使他們的學說得到了最廣泛的傳播。馬克思主義正是乘著語言的翅膀,才飛越英吉利海峽和阿爾卑斯山脈的重重阻隔,降臨到世界各地的。[9]
和普通人一樣,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卓越的語言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經歷了一個長期艱苦的砥礪磨練過程。學生時代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十分注重語言方面的修養(yǎng),對大量文學名著的廣泛閱讀使他們具有了良好的語言素養(yǎng),對哲學的無限摯愛使他們具備了思辨的語言底蘊,對詩歌的酷愛和勤奮寫作使他們鍛造出了優(yōu)良的語言品質,此后,把畢生精力奉獻給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yè)使他們培育出了通俗化的語言風格,這一切積極因素的共同疊加使他們孕育出了獨具個人魅力的語言藝術。盡管生活異常艱辛,但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他們的任何作品都是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尤其是對于語言的錘煉,更是達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10]
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與革命家的毛澤東,不僅創(chuàng)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最終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而且一生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和發(fā)展,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毛澤東深知,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對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其中,語言藝術問題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他明確指出:“藝術技巧,這是每個藝術工作者都要學的。 因為沒有良好的技巧,便不能有力地表現(xiàn)豐富的內容。藝術技巧是多方面的,并不只限于語言。但是,對于藝術工作者來說,掌握語言的能力確是非常重要的!盵11]
因此,有學者認為,毛澤東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從語言形式來說,其具有語言風格中國化、語言表述大眾化、語言宣傳富有親和力的特點。從語言特點來說,其語言具有表達的通俗性、比喻的形象性、宣傳的普及性等特點。從語言價值來說,其語言具有美學價值、時代價值和創(chuàng)新價值。[12]另有學者認為,在形式方面,毛澤東善于運用比喻,善于運用人民群眾的語言,活用成語、典故、警句,同時寓莊于諧,幽默風趣。正是由于毛澤東的大力倡導和率先垂范,才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了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使其大眾化、通俗化,并深入人心,成為全黨的行動指南和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13] 還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必然伴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最早實踐者。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進程中,在早期毛澤東語言風格的基礎上,形成了毛澤東以大眾化、通俗化的語風和直陳其事、開宗明義的文風為鮮明特征的理論語言風格。毛澤東的語言風格的形成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本質要求,在延安整風運動中被全黨廣泛認同和倡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起到了導向、引領和示范作用,對當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仍然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和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14]
四、構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言藝術的路徑探索
有學者指出,根據使用場合和對象的不同,馬克思主義的語言有著多種表現(xiàn)形式,如會議語言、書面語言、口頭語言等等,這些語言方式的表達效果和實現(xiàn)途徑大相徑庭,只有充分地理解各種表達形式的要點,才能事半功倍,以理服人。大體而言,構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言藝術的路徑,應遵循這樣幾個原則:一是鮮明的價值定位,即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原則;二是重視對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把握;三是與現(xiàn)實密切聯(lián)系的說服力;四是與傳統(tǒng)相融合的自身風格;五是符合新時期媒介整合傳播的要求;六是與時俱進的開放式體系。[3]6973
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宗旨的實現(xiàn)必須以話語作為載體,原有話語體系的弊端阻礙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xiàn),建構新的話語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話語體系的構建,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第一,立足實踐發(fā)展;第二,突出民族特色;第三,展現(xiàn)時代精神。建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話語體系的基本路徑是:變革話語內容,轉換言說方式,拓寬話語領域。[15]
有學者主張,解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語言問題的最好途徑是,用中國語言講馬克思主義或者說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從理論上來說,如果一種理論只能用某種特定而唯一的語言表達,那么就不可能有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對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蘊藏著極為豐富而深厚的思想資源,也為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16]就實踐方面來看,路德讓圣經說了德語,中國人讓佛教說了中國話。既然我們可以讓佛教說中國話,當然也可以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非如此不能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根。事實上,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者一直在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也就是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和現(xiàn)代化的工作。當然,中國話本身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但任何一種語言都有自身長期形成的相對恒定要素。如果弄得面目全非,就不成其為這種語言,本民族的人也看不懂、聽不懂了。所以,要以準確明快生動活潑的語言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切忌生造詞句,故弄玄虛,“以艱深文淺陋”[17]。
現(xiàn)代傳媒資訊的發(fā)展,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因此,有學者指出,網絡信息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現(xiàn)實基礎,而平等溝通理念是全球化時代的主旋律和不可抗拒的歷史發(fā)展潮流,因此,為確保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有效性和實效性,就應把受眾置于一個新的視野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不能忘卻受眾,而應以當代中國大眾為傳播本位,切實重視受眾的心理訴求、接受方式和接受指向,進而建構新的契合受眾生活境遇、認知能力和接受情感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傳播話語體系。[18]
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達到網絡宣傳方式的通俗化、大眾化,即理論宣傳、普及、教育的用語不能“深奧難懂”,要減少群眾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障礙,善于學會用“群眾語言”、使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使“理論”走近大眾、貼近網民,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讓人民大眾產生親近感,從而增強理論的吸引力,進而達到自覺接受、自覺信仰、自我教育效果。[19]有學者指出,網絡語言具有不同于日常語言的特點:傳播快捷,流行迅速;娛樂調侃,詼諧生動;交流輕松,宣泄自由。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網絡宣傳中網絡語言的規(guī)范化路徑的構建,應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考慮群體對象,突出民族和區(qū)域特色;二是探索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話語表達方式。[20]
有學者指出,中國傳媒中存在諸多不利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語言問題。如隱含封建思想的語言、歧視性語言、人文精神缺失的語言、暴力色彩濃重的語言、與時代特征不符的語言、恩賜民眾的語言、八股式的語言等。導致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一些傳媒工作者受陳腐思想的左右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遭遇觀念壁壘; 媒體的官方代表身份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遭遇體制缺陷;教條化、封閉化的慣性話語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遭遇語言鴻溝。因此,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應著力提高傳媒人的馬克思主義素養(yǎng);加快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強化媒體“公器”角色;加強對傳媒宣傳藝術的研究,創(chuàng)新話語方式。[21]
就現(xiàn)有的理論成果來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研究還缺乏一定的系統(tǒng)性,因而進一步的研究亟待對之進行深度和廣度上的拓展。此外,還需要在這樣三個方面取得進展:一是馬克思主義的語言理論。在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今天,整理和挖掘馬克思主義的語言哲學思想,是構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言藝術的基本準則和理論前提。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語言藝術特質。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核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的大眾化,因此,厘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語言藝術特質,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三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體系構架。這既是構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言藝術路徑的重要依據,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言藝術研究走向成熟的標志。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歷史進程的逐步深化,關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研究問題不僅會受到越來越多的學界同仁的關注,而且定能取得重大突破,結出豐碩的理論成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關于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幾點學習體會和認識——在中央黨校2009年秋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開學典禮上的講話[N].學習時報,20091116(1). [2] 黑格爾.美學:第3卷(下)[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011.
[3] 朱瀟瀟,左皓劼.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特點[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3).
[4] 王萍霞.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特質[J].前沿,2010(11).
[5] 孫蘭英,錢小雪.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性[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542545.
[6] 張明仙.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藝術語言的內涵與特征[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2(2):168170.
[7] 崔青青.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宣傳中的語言藝術探微[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0(5):102104.
[8] 程東旺,程興旺.話語權視域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當代建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9] 張克文.論馬克思的語言風格[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0(2):108112.
[10] 袁杰.略論馬克思的語言藝術:基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維度[J].長江論壇,2011(2):1316.
[11] 毛澤東.在魯迅藝術學院的講話[M]//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5.
[12] 方小年,曹根記.毛澤東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J].思想教育研究,2010(2):5053.
[13] 劉明鋼.毛澤東的語言藝術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2529.
[14] 王哲,王萍.論毛澤東語言風格的形成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學習論壇,2011(5):6366.
[15] 吳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維度及其話語建構[J].學術論壇,2010(11):2430.
[16] 左亞文,石海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特色[J].探索,2011(5):48.
[17] 陶德麟.關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J].紅旗文稿,2010(2):47.
[18] 李春會,趙繼倫.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受眾訴求與話語建構[J].重慶社會科學,2011(3):4448.
[19] 袁君,熊永蘭.如何以網絡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人民論壇,2010(35):4243.
[20] 陳岸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網絡語言規(guī)范[J].社會科學家,2010(11):146152.
[21] 楊驊驍.從傳媒語言看我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短板[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337.
本文關鍵詞: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特點,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00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200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