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毛氏傳疏》訓詁“刻意求新”析論
本文關鍵詞:《詩毛氏傳疏》訓詁“刻意求新”析論
更多相關文章: 詩毛氏傳疏 “刻意求新” 注釋書 乾嘉學派 陳奐
【摘要】:《詩毛氏傳疏》是陳奐最重要的《詩經(jīng)》研究著作,其全面發(fā)明古文毛詩的歷史貢獻至今為訓詁學界所稱道。但如果站在當今訓詁學的立場上來審視,其豐富的訓詁實踐仍然存在諸多不足,"刻意求新"即是其中之一。"刻意求新"的不足表明,對注釋書訓詁的基本特點、重要原則等重要問題,陳奐都缺乏完整、深入的認識,而這些問題又與乾嘉學派對注釋書訓詁的總體認識水平密切相關,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乾嘉學派共有的問題。從這種意義上說,剖析《傳疏》"刻意求新"的不足,對于我們?nèi)、準確地把握乾嘉學派的訓詁學成就具有重大意義。
【作者單位】: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
【關鍵詞】: 詩毛氏傳疏 “刻意求新” 注釋書 乾嘉學派 陳奐
【基金】:廣西師范大學2013年度校級科研項目(師政科技[2013]0019號)
【分類號】:H13
【正文快照】: 陳奐是清代后期的著名學者,其一生的學術(shù)研究圍繞古文學派的“毛詩”展開,形成了以《詩毛氏傳疏》(以下簡稱“《傳疏》”)為核心,包括《毛詩音》、《毛詩說》、《毛詩傳義類》和《鄭氏箋考征》等姊妹著作在內(nèi)、具有自身完整系統(tǒng)和鮮明個性特色的《詩經(jīng)》研究體系。在整個乾嘉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思凡;;從《詩集傳》看朱熹的《詩序》之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7期
2 張猛;;關于訓詁批評的幾個基本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3 蔣重躍;說“禪”及其反映的王朝更替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4 吳曉峰;;《詩經(jīng)》“二南”所反映的先秦求婚禮俗[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5 墻峻峰;;《正月》四題[J];成都電子機械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2期
6 張道華;余國源;;試論詩歌生命教育的價值及其實現(xiàn)策略[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09期
7 高艷麗;;哀文研究[J];滄桑;2010年10期
8 郭萬青;;甘肅藏敦煌寫本殘卷《國語·周語下》校記[J];敦煌研究;2009年03期
9 趙奉蓉;;《逸周書·周祝解》與“言”體文類[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10 何蕊;;《野有蔓草》詩旨說[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2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廟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符號[D];南開大學;2010年
2 李華;孟子與漢代《詩經(jīng)》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馮一鳴;西漢用《詩》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4 郝建杰;《詩經(jīng)·國風》地域性考論[D];上海大學;2011年
5 賈璐;朱熹訓詁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6 王強;貨殖名物研究[D];揚州大學;2005年
7 張立兵;論《毛詩正義》的學術(shù)成就[D];揚州大學;2007年
8 房瑞麗;清代三家《詩》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9 毛宣國;漢代《詩經(jīng)》闡釋的詩學研究[D];武漢大學;2007年
10 孫娟;《詩經(jīng)·大雅》與禮樂文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守艷;朱熹《詩集傳》訓詁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辛娜娜;《詩經(jīng)·二南》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3 王乃瑞;《詩經(jīng)·豳風》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4 周小平;《詩三百》結(jié)集成書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5 馮博聞;“毛詩”《序》《傳》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6 杜未;詩經(jīng)生態(tài)意識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7 齊芳;韋昭《國語解》直訓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朱廣平;趙岐《孟子章句》字詞訓詁研究[D];漳州師范學院;2011年
9 王顯勇;《詩》毛傳“某,某(也)”式單音詞訓釋初探[D];漳州師范學院;2011年
10 曾建華;《左傳》用詩淵源考辨[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薛麗霞;;論乾嘉學派對梁啟超“新史學”的影響[J];快樂閱讀;2011年13期
2 薛凡;;陳寅恪對乾嘉學派的繼承[J];學理論;2009年20期
3 隋麗娟;;《詩經(jīng)》乾嘉學派的文學闡釋[J];學術(shù)交流;2011年02期
4 張?zhí)N艷;;走出古典陰影——淺論乾嘉學派的學術(shù)人格裂變[J];中文自學指導;1999年03期
5 李燕;周志兵;;《中國小說史略》之今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年08期
6 王智汪;;論歷史教學中的“乾嘉學派”評價問題[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7 陳祖武;乾嘉學派吳皖分野說商榷[J];貴州社會科學;1992年07期
8 宋耀良;西夏: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王國——兼論史與治史[J];社會科學;1993年10期
9 祁龍威;;乾嘉考據(jù)與太平天國史學[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10 劉薔;;論孫星衍的考據(jù)學思想及實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池田秀三;洪春音;;“序在書后”說再議[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歐明俊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重新認識和評價“乾嘉學派”[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汪學群;乾嘉學派與傳統(tǒng)文化的總結(jié)[N];學習時報;2000年
3 本報記者 田垣;實事求是 無征不信[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4 林存陽;乾嘉學派與乾嘉學術(shù)[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5 陳祖武;乾嘉學派研究與乾嘉學術(shù)文獻整理[N];光明日報;2003年
6 肖巍;18世紀中國學者的旨趣[N];學習時報;2009年
7 李時人;古代文學研究的現(xiàn)代道路與理論建設[N];光明日報;2003年
8 董伯韜 史元明;自是書中疏鑿手[N];文藝報;2010年
9 高山杉;西北所出宋僧行靖與凈源著述殘本考[N];東方早報;2011年
10 王紀人;文壇上的嘉定蹤影[N];文學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陳小華;《詁經(jīng)精舍文集》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2 郗志群;楊守敬學術(shù)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3 盧敦基;李慈銘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4 郝繼東;清代管學文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5 黃守紅;清代中期湘學研究[D];湘潭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詩書;梁啟超與乾嘉學派關系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2 朱靖偉;近代學者眼中的乾嘉學派形象[D];山東大學;2009年
3 郭娟娟;盧文_(之訓詁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4 馮博聞;“毛詩”《序》《傳》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5 楊姍;和刻本『三字經(jīng)』考[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6 張濤;乾嘉時期江蘇地區(qū)學侶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7 齊芳;韋昭《國語解》直訓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顏志;早期維新派算學話語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9 尹任植;韓中學術(shù)與藝術(shù)交流的使者金正喜[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10 楊瑞芳;鄭珍《說文新附考》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9920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992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