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母語學習者漢語平比句習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27 09:13
本文關鍵詞:英語母語學習者漢語平比句習得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英語母語學習者 平比句習得 平比句偏誤分析 平比句教學設計
【摘要】:盡管平比句看似簡單易學,但是從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和一些調查結果來看,非漢語母語的漢語學習者往往不能完全習得和掌握平比句,對平比句的掌握也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學界對差比的研究較多,往往會忽視平比句教學和學習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本文著眼于英語母語漢語學習者在習得漢語平比句時的困難,對其中出現(xiàn)的偏誤進行歸納分析,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從母語遷移、語言泛化以及普遍語法界面理論基礎上的習得機制等來歸納學習者出現(xiàn)和可能出現(xiàn)的習得偏誤。研究目標是通過對中級、高級以及接近母語水平漢語學習者習得漢語平比句的調查,來探究二語習得者能否像漢語母語者一樣習得漢語,歸納二語學習者在習得過程中產生的偏誤以及出現(xiàn)的問題,進一步分析其原因。通過搜集語料,研究其習得特征、順序、偏誤等,有針對性地制定出可行的平比句教學體系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應用在教學實踐中。每個語言都有對“比較”這類語義的表達,漢語中比較的方式一般可分為差比、等比和極比三種類型。漢語平比句常見的表達結構有“和/跟”字句、“像”字句、“有”字句三種,雖然平比的表達在英語中可以被翻譯為“as…as…”,但是漢語的“和/跟”、“像”、“有”這三種句式在語義、語法、語用方面都存在差異。二語學習者在習得漢語平比句時不僅需要習得語義、語法界面,也要習得語用界面,特別是語義、語法、語用之間的交叉界面。本文首先提出了平比句概念以及需要研究的問題,并根據(jù)以往教材、大綱以及學生習得情況來分析平比句的研究意義。論述了平比句習得所涉及的瓶頸假說、映射理論、界面假說以及遷移理論等,并從句法研究、語義研究、語用研究、偏誤研究、習得順序與過程研究、教學研究、界面研究等方面來論述平比句的研究現(xiàn)狀。本文的主要內容是對平比句習得情況的調查。首先說明了調查的對象(來自英國謝菲爾德和南京大學的英語母語漢語學習者)、參考材料(以往的教材、大綱和問卷調查結果)、調查形式(問卷調查)、調查程序以及評定標準等,然后從學習者對不同句式的接受度、正確率、使用頻率等方面來分析調查結果。本文的重點是對平比句的對比研究及偏誤分析。首先是對平比句結構類型的歸納,說明漢語與英語表達的異同,以及漢語平比表達“和/跟”、“像”、“有”三種句式的語法、語義、語用方面的細微差異。并從偏誤用法的感染性、教材影響和第二語言學習的特殊機制等方面來分析偏誤原因。通過對以往資料的分析,并結合本文探究,由于二語學習者在處理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各種綜合信息的能力比母語能力弱,這恰恰是語言習得的重要因素,而且涉及到母語遷移的語法模式習得比其它早,因此涉及第一語言遷移的可以被習得,涉及目的語泛化的往往不能被完全習得。根據(jù)調查結果,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對平比句的教學進行設計。首先對教材、大綱中平比句的教學順序進行了論述,對平比句的教學順序提出了一些建議;然后對平比句的教學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議,最后對平比句的教學進行了簡單的教案和教學設計。本文的研究分析是建立在一個理想條件下的,二語學習者處理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各種綜合信息時的困難也可能會受到不同語言界面的影響,平比句教學設計及建議也需要經(jīng)過教學實踐的檢驗得出可行性結果。
【關鍵詞】:英語母語學習者 平比句習得 平比句偏誤分析 平比句教學設計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195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緒論12-24
- 1.1 研究問題12-13
- 1.2 研究意義13-14
- 1.3 理論基礎14-16
- 1.4 研究現(xiàn)狀16-24
- 1.4.1 句法研究17-18
- 1.4.2 語義研究18-19
- 1.4.3 語用研究19-20
- 1.4.4 偏誤研究20
- 1.4.5 習得順序與過程研究20-21
- 1.4.6 教學研究21-22
- 1.4.7 內部界面與外部界面研究22-23
- 1.4.8 前人研究的成果及不足23-24
- 第二章 平比句的習得調查24-41
- 2.1 調查方法24-25
- 2.2 調查結果25-31
- 2.2.1 “和”、“像”、“有”接受度以及與母語者差異分析25-28
- 2.2.2 初中級與高級正確率28-30
- 2.2.3 “和”、“像”、“有”字句使用頻率、初中級與高級正確率30-31
- 2.3 習得特點及順序31-41
- 第三章 漢英平比句的對比研究及偏誤分析41-47
- 3.1 結構類型41-42
- 3.2 異同比較42-43
- 3.3 偏誤原因43-47
- 3.3.1 集體學習者偏誤用法的感染性44
- 3.3.2 教材影響44-45
- 3.3.3 異于母語學習的第二語言學習機制的影響45-47
- 第四章 平比句的教學設計47-53
- 4.1 平比句的教學順序47
- 4.2 平比句的教學策略47-48
- 4.3 平比句的教學案例48-53
- 結語53-54
- 參考文獻54-61
- 附錄61-73
- 致謝73-7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章新傳;漢至清含“比”的平比句考察[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 吳曉紅;;安徽潁上方言中的平比句[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3 池愛平;;《元刊雜劇三十種》中“如”字平比句之探賾[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4 楊春宇;葛艷嬌;;英漢平比句對比研究[J];語文學刊;2011年22期
5 張娣;;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三類漢語平比句肯定形式研究綜述[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6 崔宰i,
本文編號:9288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928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