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表征結構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
本文關鍵詞:心理表征結構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
更多相關文章: 話語表征結構 話語表征理論 溯因推理 深層回指 知識表征
【摘要】:話語表征結構是話語表征理論的靈魂,是對回指進行有效消解的關鍵手段。然而,當前的話語表征結構并不能對交際中普遍存在的深層回指問題進行有效消解。究其原因是因為當前的話語表征結構并未給予世界的表征以應有的地位。可以說,溯因推理是將世界知識表征引入到話語表征結構中,并使話語隱性銜接在受話者心智中的表征得以充分刻畫的一種有效手段,它將是解決話語表征理論深層回指無效問題的關鍵。
【作者單位】: 哈爾濱師范大學西語學院;寧夏大學數(shù)學計算機學院;
【關鍵詞】: 話語表征結構 話語表征理論 溯因推理 深層回指 知識表征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深層回指的語篇表述理論消解失效問題及其解決研究”(11BYY113)
【分類號】:H0-05
【正文快照】: 一、引言以康普(1981)[1]為代表的話語表征理論將話語表征結構(簡稱DRS)作為一個心智表達式引入到模型中來,并借此成功地解釋了指稱性回指、變項約束性回指、E-類代詞回指等長期困擾傳統(tǒng)形式語義學家的話語回指問題,為抽象的語言研究提供了最佳的元語言,使語言研究走出了用語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俞洪亮;語篇連貫的外部條件:語篇回指的心理表征分析[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2 徐盛桓;“預設”新論[J];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學報);1993年01期
3 王軍;高明強;;概念匹配、回指釋義與概念轉(zhuǎn)移:篇章回指研究的新思路[J];外語學刊;2009年05期
4 夏年喜;;從DRT到SDRT——動態(tài)語義理論的新發(fā)展[J];哲學動態(tài);2006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啟迪;邵偉德;胡建華;;體育教學生成性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年11期
2 佟福奇;;試析語用學研究的核心問題[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3 張嚴秋;;語用視角中的預設投射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長春大學學報;2009年12期
4 徐筠;預設研究的框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Z1期
5 靳丹寧;;預設與英文求職信寫作[J];大家;2011年15期
6 劉光婷;;論《非誠勿擾》對白中的語用預設[J];電影文學;2011年03期
7 劉國輝;言語交際中語用預設量的動態(tài)變化[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8 向士旭;;語用預設對英語閱讀理解的影響及其認知策略[J];飛天;2011年18期
9 高蕓;;SDRT中的真實修辭關系[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3年10期
10 高蕓;;分段式話語表現(xiàn)理論[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3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易美珍;;幽默的預設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高蕓;從SDRT的視角探析漢語話語結構的修辭格式[D];西南大學;2011年
3 楊一飛;語篇中的連接手段[D];復旦大學;2011年
4 高衛(wèi)東;語篇回指的功能意義解析[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11年
5 陳麗霞;戲劇話語語用修辭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6 侯國金;語用標記等效原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7 劉根輝;計算語用學基礎理論及其應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8 鐘小勇;重動句信息結構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9 季安鋒;漢語預設觸發(fā)語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10 張旭紅;回指的DRT形式方案的問題及其解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婷婷;英語動詞語義中預設問題的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2 張麗萍;“不要太”結構的語法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單軍鋒;圖式理論視角下的連貫研究及對讀前教學的啟示[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4 黃亞楠;從信息共知性角度看語用預設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作用[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5 蔣穎;預設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D];暨南大學;2011年
6 郭彭冰;現(xiàn)代漢語予奪不明義雙及物結構歧義現(xiàn)象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儀婷;廣告預設的語用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李婷婷;網(wǎng)絡詞語造詞法及語用義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9 宋佳;基于統(tǒng)計的漢英篇章回指對比及互譯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鈞捷;預設現(xiàn)象在新聞語言中的應用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文旭;搭橋參照:以圖景為基礎的解釋方法[J];外語學刊;2004年04期
2 王軍;論語言語境對回指的限定作用[J];外語學刊;2005年05期
3 王軍;漢英間接回指形式對比初步[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4 姜望琪;Zipf與省力原則[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張德祿;論語篇連貫[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02期
6 沈家煊;語用原則、語用推理和語義演變[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年04期
7 張德祿;論銜接[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1年02期
8 俞洪亮;英語動詞時態(tài)形式在自由間接引語中的銜接功能[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6年06期
9 夏年喜;;DRS與一階謂詞邏輯公式[J];哲學動態(tài);2005年11期
10 夏年喜;;從蒙太格語法的局限性看DRT的理論價值[J];哲學研究;2005年1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封宗穎,邵志洪;英漢第三人稱代詞深層回指對比與翻譯[J];外語學刊;2004年05期
2 秦洪武;第三人稱代詞在深層回指中的應用分析[J];當代語言學;2001年01期
3 朱迎春;認知推理與深層回指中第三人稱代詞指代的確定[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4 朱迎春;深層回指的諸類型及其語用分析[J];浙江工程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5 劉寧子;;英漢深層回指的淺析與釋義[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6 朱迎春;;第三人稱代詞在深層回指中的多角度分析[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7 陳靜;喬秀楠;;深層回指的認知分析[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S1期
8 潘震;;框架理論對第三人稱代詞深層回指的解釋力[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9 馬瑩瑩;;英語深層回指的認知探究[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年28期
10 秦洪武;李海清;;Do It,Do So在回指中的應用分析[J];湖北電大學刊;1996年07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蔡有恒;英語深層回指釋義的認知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2 霍春燕;話語表征理論框架中回指的認知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4年
3 馬瑩瑩;英語深層回指的認知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9222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922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