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語言學論文 >

涌現(xiàn)理論視域下的漢語新詞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17 09:35

  本文關鍵詞:涌現(xiàn)理論視域下的漢語新詞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涌現(xiàn)理論 漢語新詞 涌現(xiàn)方式 新詞本質(zhì)


【摘要】:涌現(xiàn)理論是復雜理論的一個分支,強調(diào)主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認為語言行為是主體與復雜環(huán)境互動的結果。從涌現(xiàn)理論視角來看,新詞就是主體與復雜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作為語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詞匯,尤其新詞,最早感知社會的變化,涌現(xiàn)于社會變化與發(fā)展,涌現(xiàn)于技術的開發(fā)與變化,涌現(xiàn)于經(jīng)濟的變革與革新以及其他領域的變革。也同樣可在中國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組編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1-2013)中找到新詞的涌現(xiàn)。在這三份報告中每年發(fā)布的年度新詞均超過500個,這引起我的重視。國內(nèi)外學者對新詞的分類、特點、構詞方式、產(chǎn)生的原因等方面進行過分析,而對新詞的涌現(xiàn)方式及新詞的本質(zhì)研究頗少,再者,并沒有從涌現(xiàn)理論的視角對新詞進行過研究與分析。因此,本文旨在探討以下兩個問題:1.從涌現(xiàn)理論視角,漢語新詞在復雜環(huán)境中是怎樣涌現(xiàn)出來的?2.漢語新詞的本質(zhì)是什么?本文采取量化與質(zhì)化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涌現(xiàn)理論的視角研究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1-2013)三本書中的1678個漢語新詞語,每本書中附有光盤,光盤中列出漢語新詞語表,每條新詞語列出新詞釋義、例句、出現(xiàn)頻次及文本數(shù)。作者對漢語新詞的涌現(xiàn)方式首先進行分析,主要有三種涌現(xiàn)方式:社會涌現(xiàn)、科技涌現(xiàn)和經(jīng)濟涌現(xiàn)。其中許多新詞涌現(xiàn)于社會熱點事件、科技的快速發(fā)展及許多新經(jīng)濟政策。本文還探索了報告列表中新詞的本質(zhì)。本研究中漢語新詞具有整體性,不可預測性,不可還原性和新穎性。第一,漢語新詞具有其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整體性質(zhì),不可進一步細化,細化后意義不成立。例如:“低頭族”指經(jīng)常低頭玩手機等電子產(chǎn)品的人,其意義具有整體性,我們不可把“低頭”和“族”分開,不是低著頭的民族之義。不可預測性是漢語新詞的第二個本質(zhì),因為我們不能完全預測新詞的數(shù)量、新詞的意義及新詞的形式。第三,漢語新詞具有不可還原性,即新詞的意義除具有整體性外不能通過其組成部分進行還原。譬如:“火箭蛋”指雞蛋價格的上漲速度如火箭般迅速,這種“戲謔”的說法一旦被分開為“火箭”和“蛋”,便不可釋義。新穎性是漢語新詞的最后一個本質(zhì),從共時層面看,新涌現(xiàn)出來的詞語具有現(xiàn)存詞語所不具有的性質(zhì);從歷時角度看,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新詞不斷涌現(xiàn),也可能產(chǎn)生新的結構,從而形成具有新穎性的詞語。最后是本文結論,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本文主要發(fā)現(xiàn),從已研究過的三種新詞涌現(xiàn)方式中闡述其三個來源,即社會來源、科技來源,以及經(jīng)濟來源。最后一個不可還原性具有語言的獨特性,雖然語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還原,但有些是不能打碎后還原的。二是研究不足,首先本研究中的部分數(shù)據(jù),如政治涌現(xiàn)或其他領域涌現(xiàn)的新詞,沒有被歸納入三種涌現(xiàn)方式中,這還需進一步研究。其次,本文中漢語新詞的四種特性僅指中國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組編的三本書中的漢語新詞本質(zhì),有待于其他領域漢語或英語新詞研究和驗證。
【關鍵詞】:涌現(xiàn)理論 漢語新詞 涌現(xiàn)方式 新詞本質(zhì)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136
【目錄】:
  • Abstract4-6
  • 摘要6-8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8-12
  • 1.1 Research background8-9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9-10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0-12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2-23
  • 2.1 The definition of neologisms12-13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neologisms abroad13-15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neologisms at home15-17
  • 2.4 Theoretical basis17-23
  • 2.4.1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tism17-19
  • 2.4.2 Emergentism in applied linguistics19-23
  • Chapter Three Research Design23-26
  • 3.1 Research object23
  • 3.2 Research questions23-24
  • 3.3 The sources of data24
  • 3.4 Research procedures24-26
  • Chapter Four Ways of Emergence of Neologisms26-35
  • 4.1 Social emergence26-29
  • 4.2 Technological emergence29-32
  • 4.3 Economic emergence32-35
  • Chapter Five The Nature of Chinese Neologisms35-49
  • 5.1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neologisms35-36
  • 5.2 The nature of Chinese neologisms36-49
  • 5.2.1 Globality37-40
  • 5.2.2 Unpredictability40-43
  • 5.2.3 Non-restorability43-46
  • 5.2.4 Novelty46-49
  • Chapter Six Conclusion49-51
  • 6.1 Major findings49-50
  • 6.2 Limitations50-51
  • References51-54
  • Acknowledgements5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杜佳;;試析涌現(xiàn)理論及其在詞匯習得中的應用[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陳建民;漢語新詞語與社會生活[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02期

3 王士元;;語言是一個復雜適應系統(tǒng)[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4 周永惠;新時期漢語語匯的變化[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5 王德春;;漢語新詞語的社會文化背景[J];世界漢語教學;1990年03期

6 高永偉;近20年英語國家對新詞的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11期

7 王鐵昆;10年來的漢語新詞語研究[J];語文建設;1991年04期

8 陳章太;;語言國情調(diào)查研究的重大成果[J];語言文字應用;2007年01期

9 朱永鍇,林倫倫;二十年來現(xiàn)代漢語新詞語的特點及其產(chǎn)生渠道[J];語言文字應用;1999年02期



本文編號:86867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86867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b0d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