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儒耳目資》音系基礎非南京方言補證
本文關鍵詞:《西儒耳目資》音系基礎非南京方言補證
更多相關文章: 《西儒耳目資》 明代南京官話 南京方言 中原官話
【摘要】:針對學界關于《西儒耳目資》基礎方言的爭論,文章通過明代相關官話方言韻書韻圖音系特點的比較,以及明代南直隸軍屯移民后裔語言中歷史痕跡的旁證,指出《西儒耳目資》的音系基礎非南京方言,并認為明代南京官話(南京話)不一定限于南京方言或江淮官話。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文學院;
【關鍵詞】: 《西儒耳目資》 明代南京官話 南京方言 中原官話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1AZD07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12YJA740102)的部分成果
【分類號】:H17
【正文快照】: 1引言明代西方傳教士金尼閣所撰韻書《西儒耳目資》(1626)音系主要依據(jù)的是何處官話方言,學界一直存在爭論,代表性觀點有:北京官話(羅常培1930)、山西方音(陸志韋1948;李新魁1982)、南京音(魯國堯1985;楊福綿1986)、中原音(蔡瑛純2007)、江淮方言(孫宜志2010)等等,至今仍無定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李新魁;;記表現(xiàn)山西方音的《西儒耳目資》[J];語文研究;1982年01期
2 孫宜志;;方以智《切韻聲原》與桐城方音[J];中國語文;2005年01期
3 魯國堯;;研究明末清初官話基礎方言的廿三年歷程——“從字縫里看”到“從字面上看”[J];語言科學;2007年02期
4 曾曉渝;;《西儒耳目資》的調值擬測[J];語言研究;1992年02期
5 麥耘;朱曉農;;南京方言不是明代官話的基礎[J];語言科學;2012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良寶;;戰(zhàn)國韓魏銘文考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2 傅林祥;;晚明清初督撫轄區(qū)的“兩屬”與“兼轄”[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3 何麗華;東漢封君之封地地理分布探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4 劉亞軒;;明清之際西方文獻中的中國葡萄業(yè)[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07期
5 湯開建;陳青松;;明清之際天主教的傳播與西洋宗教畫的關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6 梅曉娟;周曉光;;利瑪竇傳播西學的文化適應策略——以《坤輿萬國全圖》為中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7 梅曉娟;周曉光;;明清之際在華耶穌會士地理學漢文西書的天主教化傾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8 白念文;孟祥路;;以巴赫金狂歡理論觀照中國古典喜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9 席成孝;;漢水流域行政區(qū)劃在宋元時期的變化及其原因[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10 王志平;;利瑪竇兩次易服及其內在的文化意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增午;;豫北長城遺址的探索[A];《中國長城博物館》2009年第2期[C];2009年
2 高曉芳;;指稱外語的詞語演變及其原因[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姚樂;;關于漢鹽瀆縣的幾個問題[A];漢唐社會經濟與海鹽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張文德;;明與西域的玉石貿易[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7年
5 楊銘;;唐代西北民族的“吐蕃化”及其對藏族形成的作用[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7輯——“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金國平;吳志良;;從自鳴鐘探討利瑪竇居留北京的內幕[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7 李新峰;;明初遼東戰(zhàn)爭進程與衛(wèi)所設置拾遺[A];明史研究論叢(第九輯)[C];2011年
8 張金奎;;明代軍戶來源簡論[A];明史研究(第10輯)[C];2007年
9 羅福惠;;中國民族主義思想研究簡論[A];近代中國(第八輯)[C];1998年
10 馬自毅;;簡論近代中國主權意識的萌生和發(fā)展[A];近代中國(第十四輯)[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3 曹志紅;老虎與人:中國虎地理分布和歷史變遷的人文影響因素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曹利云;宋元之際詞壇格局及詞人群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洪梅;中古入聲韻在明清韻書中的演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曹天成;郎世寧在華境遇及其所畫瘦馬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8 賈文麗;漢代河西軍事地理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孫瑜;唐代代北軍人群體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陳勇軍;嚴復的制度與國民性互動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曉靜;兩京地區(qū)新莽墓葬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2 劉洋嬌;《明史·河渠志四》海運考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雪峰;山東沿海風暴潮災害的歷史規(guī)律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王濤;清代山東小清河沿岸的河患與水利建設[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聶瑩;民國江西茶葉地理[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春紅;區(qū)位與興衰:以臨清關為中心的個案研究(1429—1930)[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段曉軍;中國兒童鋼琴啟蒙教材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顏培;跨文化書寫[D];江南大學;2010年
9 彭蘭花;清代江西閨秀詞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10 葉振超;CADAL中國文學編年史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浙江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士元;劉漢城;張文軒;;聲調的音系特征[J];國外語言學;1987年01期
2 李榮;;官話方言的分區(qū)[J];方言;1985年01期
3 賀巍;河南山東皖北蘇北的官話(稿)[J];方言;1985年03期
4 熊正輝;官話區(qū)方言分ts t■的類型[J];方言;1990年01期
5 賀巍;中原官話分區(qū)(稿)[J];方言;2005年02期
6 汪鋒,王士元;語義創(chuàng)新與方言的親緣關系[J];方言;2005年02期
7 劉祥柏;;江淮官話的分區(qū)(稿)[J];方言;2007年04期
8 王洪君;;兼顧演變、推平和層次的漢語方言歷史關系模型[J];方言;2009年03期
9 麥耘;論近代漢語-m韻尾消變的時限[J];古漢語研究;1991年04期
10 耿振生;論近代書面音系研究方法[J];古漢語研究;1993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袁長會;;中原官話研究現(xiàn)狀綜述[J];隴東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2 王敏;;試析河南境內中原官話中副詞“情”的虛化[J];文教資料;2008年28期
3 邢向東;郭沈青;;晉陜寧三省區(qū)中原官話的內外差異與分區(qū)[J];方言;2005年04期
4 賀巍;中原官話分區(qū)(稿)[J];方言;2005年02期
5 郭沈青;;陜南中原官話的性質與歸屬[J];語文研究;2006年04期
6 周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中原官話(稿)[J];方言;2007年02期
7 雒鵬;;甘肅省的中原官話[J];方言;2008年01期
8 劉勛寧;;“支微入魚”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兼說古中原官話ü[y]語音層的變異[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9 劉勛寧;一個中原官話中曾經存在過的語音層次[J];語文研究;2005年01期
10 包旭玲;中原官話汾河片方言影疑母的演變[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耿銘;;陜南安康中原官話重疊兒化名詞初探[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2 柯西鋼;;多元視角下的漢水流域方言與文化——以上游地區(qū)為例[A];西北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張雪麗;河南省中原官話尖團音的發(fā)展演變情況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2 董紅燕;魏縣方言(中片話)語音調查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3 牛利;平頂山方言詞綴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7490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749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