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向力”假說影響下的隱喻層級研究
本文關鍵詞:“語向力”假說影響下的隱喻層級研究
【摘要】:空氣、陽光、水和語言,正是依靠這些因素使得人類繁衍生息,并且還將繼續(xù)發(fā)展。真正的語言僅屬于人類所有。古希臘人把人定義為“會說話的動物”,把野蠻人則叫做"barbarian"(不會說話只會叭叭叫喚的生物)。自從人類將語言確定為“一種思想力量和另一種思想力量之間的唯一中介”之日起,人類就從未放棄過對“語言是什么”這一命題的探索。本研究旨在提出并系統(tǒng)論證關于語言符號本質的一項原創(chuàng)性基礎理論,即向性機制——人類獨有的語向力。語向力: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區(qū)別于其他一切生物的最根本能力。它將世界的一切存在視作符號,是人類感知、理解、使用、創(chuàng)造語言符號的基礎。它試圖證實洪堡特理論中那一根天賦的隱沒于每個人腦中、決定人類相互理解、交流溝通的“鏈條”的客觀存在;彌補索緒爾符號理論中能指與所指之間缺失的連接鏈條,因為如果沒有這根鏈條,人類語言符號體系中能指與所指是無法實現(xiàn)的。此外,在語向力基礎上,隱喻——作為人類語向力發(fā)揮作用的唯一工具,產(chǎn)生出了不同的語言符號,即人類語言的具體詞匯。因此,人類概念從物質性到抽象性的過渡,也可以看成是人類語言符號的不斷深入表達。在這一過程中,隱喻也經(jīng)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梢哉f,人類語言的產(chǎn)生過程也就是隱喻不斷作用的結果。
【關鍵詞】:語向力 意向性 隱喻 隱喻層級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05
【目錄】:
- Abstract in Chinese4-5
- Abstract in English5-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3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9-10
- 1.2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10-11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1-12
- 1.4 Structure of the Study12-13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3-22
- 2.1 "Mental Chain" of Human Language13-15
- 2.2 "Signifier and the Signified"by Saussure15-16
- 2.3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the Lower Lives16-18
- 2.4 Intentionality John Searle18-19
- 2.5 Metaphorical Thinking by George Lakoff19
- 2.6 What left behind us?19-22
- Chapter Three Lingual Tropism of Human Language22-29
- 3.1 Basic Introduction of Lingual Tropism22-24
- 3.1.1 Definition of Lingual Tropism22
- 3.1.2 Intentionality and its Essential Functions22-24
- 3.2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tionality and Lingual Tropism24
- 3.3 Objective Existence of Lingual Tropism24-29
- Chapter Four Metaphor:Instrument of Lingual Tropism29-34
- 4.1 What is Metaphor?29-32
- 4.1.1 Essence of Metaphor29-30
- 4.1.2 Functions of Metaphor30-32
- 4.2 Metaphor and Human Thinking32-34
- Chapter Five Layers of Metaphor Resulting from Lingual Tropism34-45
- 5.1 Emergence of Metaphor34-35
- 5.2 Metaphor and Lingual Tropism35-36
- 5.3 Layers of Metaphor36-45
- 5.3.1 Semantic Layer of Metaphor37-38
- 5.3.2 Syntactic Layer of Metaphor38-45
- Chapter Six Conclusion45-48
- 6.1 Summary of the Study45-46
- 6.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46
- 6.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46-48
- Bibliography48-49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學術成果49-50
- Acknowledgements50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曾文雄;;中西語言哲學“語用學轉向”新解[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2 詹全旺;;新聞言語行為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3 張小紅;;語言背后的鏡子——簡析預設在語言概念功能中的深層特征[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4 林莉蘭;;奧斯汀言語行為二分說述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5 胡萍英;;語言游戲說與大學英語教學方式[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6 朱曉紅;周家春;;言語教學的哲學基礎及實踐策略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7 宋榮超;;語言范疇觀的歷史演進[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8 張慶華;;蒯因“翻譯不確定性”論題的哲學內(nèi)涵[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9 葛顯嬌;;“尸體”與隱喻式命名[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海娜;;用摹狀詞理論解析“白馬非馬”[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劉紅嬰;;論法定程序的“以言行事”[A];邊緣法學論壇[C];2005年
2 張燕;;弗雷格意義理論淺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3 樓巍;許為民;;技性科學觀:科學的當代性和復雜性[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學術年會浙江大學論文集[C];2008年
4 周頻;;在學習詞典中采用語義網(wǎng)絡凸顯語詞意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5 孔慧;;哈貝馬斯論塞爾的《意義、交往及表現(xiàn)》[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7)[C];2009年
6 胡志堅;;個案裁判規(guī)范之構建是司法裁決證立的關鍵[A];第十六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討論會論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國法律邏輯三十年)[C];2008年
7 陶友公;;“に+ぁり=なり”“で+ぁる=でぁる”與“で+いる”[A];日語教學與日本研究——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江蘇分會2012年刊[C];2011年
8 張漢生;;對意義問題研究的一個歷史考察[A];2010年全國應用邏輯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10年
9 甘蒞豪;;命名戰(zhàn):國際爭端中的主權想象[A];全面深化改革與現(xiàn)代國家治理——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施佳勝;經(jīng)典 闡釋 翻譯——《文心雕龍》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原雪;二語/外語語境下的批判性閱讀理論構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4 劉娜;哲學語用學視域中的教育實踐[D];南開大學;2010年
5 孫小龍;規(guī)范、推論與社會實踐[D];南京大學;2011年
6 張愛珍;模糊語義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姜燕;漢語口語美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胡慧華;符號化:當代消費社會批判的一個維度[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郭莉敏;俄語內(nèi)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問題[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樊安;英美法理學中的整體性問題[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任芝;請求言語行為的俄英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譚艷;認知語義學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長城;試論公民法律意識的生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張倫建;語言的召喚—當代中國語言批評的特點與反思[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李本加;藏族文學語言學及其藝術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6 李寧;現(xiàn)代家居環(huán)境的室內(nèi)設計語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7 蔣鑫;馬克思、恩格斯語言觀與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比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8 敖麗芳;“美”的語義分析與文化特征[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9 歐陽繼梅;現(xiàn)代詩性隱喻:作為消解現(xiàn)代詩歌困境的一個方法及其建構[D];云南大學;2010年
10 王歡迎;技術哲學視野下的網(wǎng)絡文學[D];東華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7478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747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