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屯堡方言看屯堡人的族群來源及內部分化
本文關鍵詞:從屯堡方言看屯堡人的族群來源及內部分化
【摘要】:從屯堡方言語音的歷史層次來看,屯堡人的族群來源地是今湖北東部,江西北部,鄱陽湖周邊一帶。同時,屯堡方言的內部差異反映了屯堡人不同歷史層次的來源及內部分化。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貴州師范大學;
【關鍵詞】: 屯堡方言 屯堡人 族群來源 內部分化
【基金】: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貴州漢語方言島歷史文化成因及語言接觸研究"(項目批準號:13YJCZH198) 2012年貴州師范大學貴州省高校社科基地自主招標課題"文化人類學視域下的屯堡方言形成及其變異"(標號:WXZB1209)
【分類號】:H17
【正文快照】: ~~從屯堡方言看屯堡人的族群來源及內部分化@吳偉軍$陜西師范大學!陜西·西安710062$貴州師范大學!貴州·貴陽550001從屯堡方言語音的歷史層次來看,屯堡人的族群來源地是今湖北東部,江西北部,鄱陽湖周邊一帶。同時,屯堡方言的內部差異反映了屯堡人不同歷史層次的來源及內部分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曾曉渝;;水語里漢語借詞層次分析方法例釋[J];南開語言學刊;2003年00期
2 周磊;說“扁食”[J];語言研究;2004年04期
3 符其武;臨高話聲調里隱含的歷史層次[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07期
4 丁邦新;;從歷史層次論吳閩關系[J];方言;2006年01期
5 黎平;;《南齊書》中自稱代詞的語體層次[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6 王文勝;;吳語處州方言非組聲母讀音歷史層次的地理語言學分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7 顧黔;;交界地帶方言不同來源及層次語音成分的競爭與疊置[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8 吳子慧;;紹興方言的文白異讀規(guī)律及歷史層次分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7年04期
9 張樹錚;;山東方言語音特征的擴散方向和歷史層次[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10 殷國光;鄭路;劉文霞;朱淑華;;國內語言學研究動態(tài)綜述——2004——2006年國內語言學論文統(tǒng)計分析[J];古漢語研究;2007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田靜;;藏緬語族語言性別詞綴的來源及歷史層次[A];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第10屆學術討論會摘要集[C];2010年
2 李錦芳;何彥誠;梁敢;楊琴芳;;西林壯漢文化的交融——談西林壯語漢借詞的歷史文化內涵及其發(fā)展變異[A];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3 鄧享璋;;沙縣蓋竹話的文白異讀[A];福建省語言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4 蔡淑美;施春宏;;重疊形式的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以閻連科作品中重疊形式的使用為例[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張桂權;阻擋另一種“失語”[N];廣西日報;2004年
2 邸永君;畢蘇語研究的重要進展[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3 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 邵慧君邋甘于恩;多元化的嶺南方言值得珍惜與保留[N];南方日報;2007年
4 章文文;漢字豈能這樣講[N];語言文字周報;2008年
5 記者宋暉 路越;有效保護方言文化迫在眉睫[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施俊;南部吳語韻母的歷史層次及其演變[D];浙江大學;2013年
2 劉澤民;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3 袁碧霞;閩東方言韻母的歷史層次[D];浙江大學;2010年
4 戴黎剛;閩語的歷史層次及其演變[D];復旦大學;2005年
5 孫小花;山西方言語音歷史層次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6 劉祥友;湘南土話語音的歷史層次[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7 郭麗;湖北西南官話音韻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8 彭建國;湘語音韻歷史層次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9 鄭偉;太湖片吳語音韻演變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10 譚曉平;江永勉語與漢語的接觸與演變[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偉忠;薌城方音的歷史層次及演變[D];福建師范大學;2013年
2 李霞;仡佬語漢借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3 龍國蓮;邵陽方言聲母歷史層次初探[D];廣西大學;2008年
4 朱婷婷;吳江方言語音研究[D];溫州大學;2011年
5 彭敏;廣西博白地佬話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1年
6 李彬;左江土白話研究[D];廣西大學;2007年
7 朱艷娥;廣西崇左江州蔗園話研究[D];廣西大學;2007年
8 支建剛;薊縣方言語音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9 馮榮珍;臨漳方言詞匯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凌偉峰;廣西柳城百姓話研究[D];廣西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7104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710493.html